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
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
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
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
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
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
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
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
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
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
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
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
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
****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4—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
****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
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
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
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
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年度发
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
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
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
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
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
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
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
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
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
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
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
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
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5—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
茧****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
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
完成年度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
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
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
“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
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
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
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
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
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
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
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
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
㎡,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
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
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
—6—
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
鲜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
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
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
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
****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
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
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
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
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
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
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
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
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
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
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
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
—7—
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
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
元,虽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
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
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
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
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
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
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
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
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
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
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
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
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
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
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
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
政策,积极推广联村联户种桑养蚕,培养种养大村大户,推
动规模化发展。
五是落实科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加强科
技人员力量配备,每个蚕桑重点村确保配备1至2名蚕桑科技人
员。以县蚕桑站和乡镇农技中心蚕桑科技人员为主,进一步加大
桑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重点做好桑叶褐斑病、红蜘蛛病的防
治工作。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批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
产,落实蚕房消毒防病措施,全面做好蚕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
六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密切企业与政府、蚕桑站和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
职责,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着力构建“统一指挥、同力推进”的
良好格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七是强化考核,健全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坚
持以规划连片区块为新植任务数对乡镇进行年度产业任务考核,凡
补植和零星栽培均不纳入统计,坚决杜绝以发苗数作为新植任务
数完成标准进行考核。坚持把生产一线技术员和辅导员的工资与技
术培训的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当安排
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蚕桑工作经费,将乡镇农技站长、重点村
支书纳入年度风险抵押金考核,做到技术联产承包,工作责任到人,
强化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