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丝猴饲养管理技术研究 技术报告
项目主持人:余建秋 项目承担单位:成都动物园
课 题 来 源: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
2011年12月 1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 立项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 1.1 立项背景……………………………………………………………………….………………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3 目的意义…………………………………………………………………..……………..…….5 二 课题来源及工作分工……………………………………………………..……………………5 三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6 3.1 研究内容……………………………………………………………….…………….………..6 3.2 技术路线………………………………………………………………………………………7 3.3 研究方法……………………………………………………………………………………….7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8 4.1 川金丝猴的日常饲养管理…………………………………………………………………….8 4.1.1 饮水、投食、消毒隔离、光照、季节变化、活动等……………………………………..8 4.1.2 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系统…………………………………………………………………..8 4.2 饲料配方的研究……………………………………………………………………….……..11 4.2.1 川金丝猴的饲料搭配……………………………………………………………….….…..11 4.2.2 川金丝猴的各类饲料比例……………………………………………….……………..….12 4.2.3 川金丝猴的营养配给………………………………………………………………………14 4.3 环境丰容与金丝猴的行为研究……………………….……………………………………..14 4.3.1 金丝猴的行为谱…………………………………….…………………………………..….14 4.3.2 环境丰容对金丝猴行为的影响…………………….………………………….…………..15 4.3.3 年龄对金丝猴分类行为的影响…………………….…………………….……………..…16 4.3.4 环境丰容对金丝猴分类行为的影响……………….……………………………….……..18 4.3.5 金丝猴的日节律……………………………………………………………………………21 4.4 川金丝猴疾病防治…………………………………………………………………………..24 4.5 金丝猴种群与植被环境关系的研究………………………………………………………..24 4.6 金丝猴的繁殖………………………………………………………………………………..29 4.7 川金丝猴的育幼……………………………………………………………………………..31 五 技术难度……………………………………………………………………………….…….31 六 研究特点与创新……………………………………….…………………………………….31 2
七 存在问题与不足……………………………………….…………………………………….31 八 致谢…………………………………………………….…………………………………….31 九 参考文献…………………………………………………………………………………….32 3 内容摘要
“川金丝猴饲养管理技术研究”项目对川金丝猴的行为谱、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群体数量的川金丝猴环境丰容前后的个体和社群行为变化、金丝猴的食谱搭配、营养供给、日常和繁殖育幼期间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环境植物品种、数量、搭配和环境面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了川金丝猴饲养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其中关于金丝猴的饲料搭配种类、数量和比例是通过成都动物园自主开发的野生动物饲养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关于金丝猴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观察法,每分钟记录一次动物行为的方式,获得了成年和未成年川金丝猴日常行为的发生频次,成年川金丝猴的繁殖行为以及环境富化对其行为的影响。关于动物种群与植被环境关系的研究:观察记录川金丝猴在馆舍内的栖息、嬉戏地点以及行走路线,并观察和记录川金丝猴对馆舍内植被的喜好和破坏程度,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成年雄性川金丝猴的饲料供应量接近3公斤,雌性为2公斤左右,但它们的实际摄入量要低一些,因动物在摄食过程中,有些水果皮、蔬菜皮或较老的叶会被动物抛弃;其中水果和蔬菜占60~74%,精饲料只占很少一部分,年龄越小的阶段精饲料的比例越高;川金丝猴的每日蛋白供应量成年~幼年41.58~13.68g。 项目实施期间,园方修建了仿生态的金丝猴新馆,使金丝猴的笼养环境变成了仿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金丝猴的福利。项目研究了同一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川金丝猴分别在不同植物品种、数量的不同环境面积活动场内的个体和种群行为。结果表明,在仿生态兽舍内,成年川金丝猴的跳跃、探究、攀爬和观望行为有明显增加,休息行为明显减少;在川金丝猴到新环境1个月后,雌梳理雄和行走行为明显较它们在旧兽舍和刚搬入新馆舍时多,休息行为进一步减少;对未成年川金丝猴,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后,动物的跳跃、探究、行走、观望行为都有所增加,自我梳理行为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雄对雌的梳理行为和相互嬉戏行为有所减少。未成年的金丝猴运动时间最多,其次为休息时间,其中12:00-14:00的休息期间达到昼间的高峰,运动相关行为在12:00-13:00期间最低,其余时间都比较活跃;成年金丝猴昼间行为最多的是梳理和休息行为,其次为警戒行为、运动行为。10:00-12:00期间梳理行为所占比例较高,10:00-15:00期间的休息行为都比较高,早晨9:00-10:00以及下午15:00-17:00的运动相关行为所占比例相对于昼间其它时段较高。未成年金丝猴运动行为明显高于成年金丝猴,梳理行为和警戒行为明显低于成年金丝 4
猴。项目组对金丝猴的行为观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对我园新馆进行环境改造和行为富化后,金丝猴所有行为与野外行为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表明项目组对川金丝猴的环境改造和富化方式非常成功。 对川金丝猴圈舍植物品种、数量及其搭配研究表明,馆内需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乔木,如法国梧桐、朴树、桑树,但金丝猴对它们的破坏比较强,需要及时的维护;成片栽植的植物抗动物破坏性较强,受破坏后恢复能力较强,可以种植在动物经常玩耍的区域,如大树下的洒金叶珊瑚、石榴等,因此在有限的活动面积里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和搭配栽植上,应该在不对动物经常玩耍的区域造成干扰的基础上选择植物成片栽植,这样避免了植物的破坏,同时植物受破坏后能较快恢复,从而达到活动场的整体绿化效果。 由于圈养川金丝猴的环境有限,为了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繁殖以及环境的优美,达到动物、环境的和谐,项目组开展了金丝猴数量与圈养面积的关系研究,其结果表明,1对成年金丝猴的馆舍面积至少在70m2左右,5~6只亚成年川金丝猴馆舍面积在250 m2左右,当然空间更大更好。 在项目实施期间,2004年项目立项时我园有9只金丝猴,其中有2只雌性个体,因年龄过大,于立项当年死亡;2002、2003年救护进入的2只雌性个体也因病死亡,导致于2006年时,我园金丝猴种群数量一度降到6只个体。为了恢复金丝猴种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调整金丝猴的食谱、改善它们的生活环境、严格管理,对幼年川金丝猴适宜断奶的时间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半岁断奶与一岁断奶对幼仔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为尽快扩大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半岁断奶是比较适宜的,这样,母体金丝猴就可以每年繁殖,加快了种群增长的速度。经过2006~2011年间的努力,终于使金丝猴种群数量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扩大,这期间金丝猴共繁殖了10胎,但有2胎可能因为母体年龄太大而导致死胎,另外8胎8仔全部成活,育幼成活率为100%,目前形成拥有13只川金丝猴的种群。 5
一 立项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立项背景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Milnc-Edwards 1870,Snub-nosed monkey ) 属于哺乳綱、灵长目、猴科、疣猴属,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物种。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森林砍伐、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偷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栖息地面积缩小、数量逐渐减少,现在已经非常稀少,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川金丝猴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除大熊猫之外的“第二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川金丝猴列为“稀有级”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附录I,禁止买卖; 川金丝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和湖北省。除了湖北省神农架
的川金丝猴分布区域外,它们的栖息地与大熊猫的栖息地几乎完全重合;和大熊猫类似,川金丝猴有随着季节、气候和食物的变化沿着山脉垂直迁徙的习性,夏季在高处,冬季到低处;他们好合群,有时一群多达200~300只,由强壮的雄猴率领,主要在树上生活,不具寒冷;食物有各种树叶、嫩芽、野果、树皮、昆虫、鸟卵等;寿命达16~18年。金丝猴大多生活在两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那里的空气远较其它种类猴子生活的区域稀薄得多。由于鼻梁骨越短,越有利于呼吸时减少吸气的阻力,因此,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金丝猴的鼻梁骨逐渐退化,最后全部消失了。正因为它们拥有一对朝天的鼻孔,所以又称它们为仰鼻猴。川金丝猴浑身上下披挂着金灿灿的长毛,风一吹就掀起一层金色的波纹,因此俗称为“金丝猴”。川金丝猴体长约为60-70厘米,尾巴和身体差不多一样长,有一副兰色的面孔,连嘴唇都是兰色的,而且大公猴的嘴角两边各有一个小肉瘤。川金丝猴以金黄色体毛为主外,其头顶的毛是深褐色,脖子、脸颊两侧和腹部的毛发为红褐色,尾巴则是灰白色的。由于其外貌独特、毛色鲜艳、动作敏捷、活泼可爱,深得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展出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川金丝猴这一物种的保护工作,一方面,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其生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根据保护生物学的原理,在大力开展川金丝猴就地保护的同时,移地保护也在积极地进行着。自1956年开始,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动物园相继饲养、展出川金丝猴。至2009年底,共有227只个体饲养在33家机构中,但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和种群遗传管理,近年来,整个圈养种群的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较低,以及种群近年持续增高的死亡率(于泽英,2011),特别是死胎和流产的发生率非常高,动物的性别比例有些失调,动物的配对繁殖还没有从整个圈养种群的角度来考虑等因素导致种群增长缓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