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方案-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一定的学术是一定

的产物,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到学术领域就是
“采西学新说”以建构 中国 学术史的新体系,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
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 方
法 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 研究 的新境界。
\xa0
一、章节体学术史的溯源
中国传统学术史肇始于战国后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其中,尤其以
《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为代表作。它们对先秦学术的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 历史 发展的观点总结前人的思想;二是,注重辨章学术,
考证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三是,采用概论体来总结前人的思想,重视对前人思想是非得失
的评估。这种评估是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现实出发,具有鲜明的经世性。但这些篇章
记载都很简略,且议论多, 分析 少,缺乏系统记载一代学术的变迁轨迹,学术内部的构成
及其传承情况,且无固定的体例,因此只能算是学术史的发轫期。
西汉中期至隋唐的学术史研究,以总结儒学和释老之学为主要 内容 ,以传记体、书志
体、类传体为主要形式。司马迁的《史记》首开正史为“儒林”立传的先例,班固的《汉书》
首开正史为“六艺”立志的先声,它们的设立,旨在记儒家之流派,述经学之源流。从历史编
撰学的角度看,都具有独创性。
北宋至明的学术史以总结
为主要内容,以学案体为主要形式。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是学案体的开山之作,全
书以二程为纲,按道统传承的历史线索编修而成,通过辑录二程及二宋间与程氏学术有师友
渊源的诸多学者的传记资料,注重理学源流的辨析以揭示道统传承的关系,同时注重学术内
部师承关系的考证。它所开创的学案体,以理学家“闻道早晚”为序,先记传主行状,次记传
主言论和著述,末附学者对传主的评论,兼有传记体和灯录体二种体例的特点,使记言和记
行浑然一体。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由它发凡其例草创的《宋元学案》,是清初总结性学术史的集
大成之作,代表了中国传统学术史的最高成就。《明儒学案》凡62卷,17个学案,记载了
明代202名学者的生平、学行和思想,实为一部明代理学史。该书以明代理学的发展和演变
为线索,记述了明初朱学的统治地位,及其明中后期王学的崛起和内部的分合。黄宗羲著述
此书兼容并包,不以王学定取舍,力求反映明代学术思想史的全貌。《宋元学案》由黄宗羲
发凡其例,其子黄伯家续纂,至乾隆初全祖望重加编订,厘为百卷。这部书对宋元理学史上
有过重大 影响 的理学家和学术流派,都有论析。
从内容上来看,这二部《学案》系统地论述了宋明理学的全过程,系统清理了宋明理学
家的思想脉络,综述了宋明理学史上的重大论争,不愧为总结性学术史著作。就体例而言,
《明儒学案》确立了总论、传略、学术资料选编三段式的编纂结构,后经全祖望续修《宋元
学案》加以发展,增加《附录》一目,又于其后以学侣、同调、门人、私淑、续传、别传等
目为类,用以表明附目中人与案主的学统师承关系,并以“序录”说明学术传授关系,起到全
书总纲的作用。这样,以理学家的传、著述选辑为主体,又有附录、序录等相配合,构成一
个整体,能够更好地揭示每一案卷中各家各派的师承关系以及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从而使
学案体学术史臻于完善。
中国传统学术史经过近二千年的演变、发展,到本世纪初出现了转型。转型的原因在于
传统学术史历史观的落后以及编撰上的局限。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历史观是一种以“道”为体,
以“史”为用的道统历史观。根据道统历史观,历史是“圣道”的体现,是“圣道”传承的统绪。在
道统论看来,“圣道”是中国
的血脉所系,它超越时空,贯穿古今,完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用这种道统历史
观来研究中国学术史,学术史势必变成“圣道”传承的历史,学术史的任务必然局限于为历代
学术思想及其流派明统定位,确立“圣道”传承的历史统绪。[i]这种陈旧的历史观同进化论传
播带来的进化史观发生尖锐的冲突,它必然让位于先进的历史观。
\xa0
二、近代学术史体系的建立
作为传统学术史编撰集大成的学案体“或人自为案,或诸家共编,某一学者或学术流派
自身的传承,抑或可以大致反映。然而,对于诸如这一学者或流派出现的背景,其学术的历
史地位,不同时期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众多学术门类的消长及交互影响,一代学术
的横向、纵向
,尤其是蕴含于期间的 规律 如何把握”[ii],则是传统学案体史籍无法解决的。这足以
表明学案体史书无法全面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西方史学方法论
的传入,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
学的重要课题。\xa0
学术史研究能否开新,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学术大师思想观念的变革。二十世纪初
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构成进步知识分子研究传统学术的指
导思想。他们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压迫下,重新估价学术的重要作用,强调“天地间独一无二
之大势力……曰智慧而已矣,学术而已矣。”[iii]热切希望振兴中国学术,并运用西方资产阶级
学术观点对封建文化遏制下的“奴隶之学”进行批判。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说:
“弟子以为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术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
破坏。孔学之学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iv]梁启超对儒学的
正统地位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刘师培在对儒学和西方学术比较之后,批判儒学存在四点缺陷:
“一曰信人事而不信天事也;……一曰重文科而不重实科也;……三曰有持论而无驳诘也;……
四曰执己见而排异说也。”揭露了孔学的弊端。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学术史研究进
入了新的阶段。
本世纪初,梁启超突破传统学术史的模式,于1902年
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长篇学术
,它是中国史学界运用进化论
观点指导研究思想史第一次结出的硕果。
同传统学术史相比,这篇文章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其一,它提出了新的学术史分期法。
以往的学术史分期,基本上是按朝代的先后为序,宋明以后则以理学家“闻道早晚”为序。梁
启超打破常规,提出以学术思想的内涵、性质及其发展变化作为学术史分期的标准,将中国
学术史划分为七个时期:一,春秋以前为“胚胎 时代 ”;二,春秋末至战国为“全盛时代”;
三,二汉为“儒学一统时代”;四,魏晋为“老学时代”;五,南北朝迄隋唐为“佛学时代”;六,
宋元明为“儒佛混合时代”;七,清代为“衰落时代”。梁氏之所以清晰地划分出学术演变、发
展的阶段,同它运用西方进化史观的指导密切相关。梁氏对达尔文进化论学术在思想领域和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预言进化论学术“将磅礴充塞本世纪而未犹已也。”他希望借进
化论学术激发国民发愤图强,争取民族光明的未来,为此他提出以进化论引起人类思想的一
切革命:“是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
、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
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v]梁启超对进化史观的接受,
为梁氏以新的标准划分学术史奠定了基础。
其二,梁氏对学术思想发展的公理公例十分重视,力求对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新的解释。
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中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认为历史家应从人类活动总背景中求得人群进化的真相,总结出历史进化的公理公例,使后
人循历史进化的公理公例,“以增幸福于无疆”。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梁氏强调近世史
家的任务在于“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及国民
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梁氏将新史学的 理论 主张贯彻到学术史的研究中,《论大势》
开宗明义即对“公理公例”表示了明确的认识:“生理学之公例,凡二异性相结合,其所得结果
必加良……我中华当战国之时,南北两文明初相接触,而古代学术思想达于全盛,及隋唐间
与印度文明相接触,而中世纪学术思想放大光明。”[vi]并将“公理公例”作为分析学术思想变
迁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论述“胚胎时代”学术思想的变迁的原因时,指出:“综观此时代之学术思想,实为
我民族一切道德、 法律 、制度、学艺之源泉。约而论之,约有三端:一曰天道;二曰人伦;
三曰天人相与之际是也。而其所以能构成此思想者,亦有二因:一曰由于天然者,盖其地理
之现象,空界之状态,能使初民对于上天而生出种种之观念也;二曰由于人为者,盖哲王先
觉利导民族之特性,因而以天事比附民事,以为群利也。”[vii]
在论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时,他首先高度评价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
上的伟大意义,然后专门探讨了“学术思想勃兴之原因”,归纳为七项:一,由于前此学术思
想蕴蓄之丰富;二,由于社会急剧变动的刺激;三,由于思想学术之自由;四,由于 交通
之频繁;五,由于人材之见重;六,由于文字之趋简;七,由于讲学之风盛,学术思想得到
有效的传播。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