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史回顾

学术史回顾

“从中国与不丹边界问题看中不外交前景”的学术史回顾10国际政治10368028 周梦莹在中国与俄罗斯在黑瞎子岛的边界划定之后,中国在陆上仍没有划定的边界就只剩下中印边界和中不边界了。

不仅如此,不丹还是唯一一个到目前还没有与中国建交的邻国。

中不建交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应地,中不边界双边谈判也进行地极其缓慢,虽然中不边境十分安宁,但边界问题仍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不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不丹与中国的外交前景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联系起来考虑,并且尚待回答。

再者,令勘界学家头疼的边界问题被作为政治问题提出,使得这个课题更具前瞻性,并且如果能提出政策性建议,那就更加有意义了。

对此课题,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它们简单分为以下四类来介绍。

一、中国与不丹关系综合研究1976年印度学者拉姆•拉合尔撰写的《现代不丹》①是不丹研究领域中的一本重要著作,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印度扩张主义政策效劳的。

它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这来了解印度扩张主义者的立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不丹的关系。

该书第五章——《不丹的佛教》,肯定不丹的佛教主要是受到西藏而非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同时,强调印度对不丹佛教的最先移植的源头关系。

指出了不丹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构建来自于西藏佛教。

该书第六章——《和邻邦的关系》,分别对不丹和中国、印度的关系做了详细介绍,不丹和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关系则被穿插在其中一笔带过。

从其文字间不难看出,对于不丹来说,中国表现出一种极恐怖的扩张性强国形象,而印度则是一个坚实可靠、慷慨大方的老大哥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丹与中国的关系分析中,“西藏”被作为与印度、锡金等主权国家同等地位的概念来使用,并且认为西藏人亲切友善来与中国人加以区分,甚至在本书所附的不丹地图中,西藏也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呈现。

该书在历史上既不承认中国对不丹的宗主权,也把1950到1951年间中国对西藏的解放理解为“收复”不丹的先兆,所以,中国对中不关系恶化背负着重大责任。

通过对中不两国外交行为的分析,作者做出这样的初步判断:中国对不丹的政策是渗透和颠覆,而非直接挑起冲突,所运用的是同时摆出善意和好战姿态的两面手法。

该书在对不丹和印度关系这一部分,反而分析得比较客观,虽然着重强调1949年两国“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对两国关系的重要影响,但也承认印度政府宣称自己有责任保护不丹,却又在1962年以1949年条约未规定为由不履行保护责任,前后存在矛盾。

印不关系总体来说十分亲密,尤其在经济方面有密切的合作。

但中印边界冲突使得印不关系紧张的历史教训,让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不丹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作者得出给印度的政策建议是:在与不丹的交往中要小心翼翼,不可以惹怒不丹和露出发号施令的大国傲气。

该著作的第七章对不丹的前景做出了大胆估计,相信不丹在未来一定能在各方面摆脱中国、印度或其他强国的控制,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但军事力量方面除外。

不丹没有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军队,这是不丹发展独立外交的瓶颈。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不丹》②,从国土与人民、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与新闻出版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当代不丹国家的全貌,相对于《现代不丹》来说,显得更为客观真实,是一部十分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在本书的第七章《外交》中的第三节有关于不丹与中国的关系详细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丹政府的“既不亲近,也不开罪”的中间政策下,中国与不丹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和其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都呈现着积极的态势。

该书认为中不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边界问题和流入不丹的西藏人问题,而对于入不藏人,不丹政府采取“同化”和“遣返”政策,所以居住在不丹的西藏逐渐不再成为阻碍中不关系发展的问题。

从而得出,发展中不关系的关键还在于边界问题,虽然目前的双边谈判的脚步放缓,但是1998年中不签署的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协定为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保障,这大大增加了双方解决问题的信心。

对此,该著作持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在2006年发表的《不丹的对外关系》③显得分析更加全面一些。

本文最大的价值在于指出:为了实现对外政策的四个目标,不丹政府够了出三个层面的对外政策基本框架——在政治上保证公民和平与安全与领土完整,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强化和丰富宗教文化传统。

文章在肯定印度是不丹外交核心的同时,强调了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两国多方式多渠道的交往取得不少成果。

分析得出,中不建交不仅对中国有益,更对不丹有益,是符合它的国家利益的。

郭书兰主编的《中国与不丹、马尔代夫关系大事记》④收录了1959到1986年的中不交往大事。

把它与《不丹》的附录六《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中关系大事记》(1972—2003)、《现代不丹》的附录一《大事年表》(1616—1971)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郭书兰主编的大事记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它所呈现的史实明显是经过过滤的,总体上展现了中国与不丹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的局面。

例如在1983年,《不丹》一书所附的“大事记”中提到“8月30日,中不边界‘争议区’出现紧张局势”,而郭书兰所编文献并未提及。

又如,同在1959年,《现代不丹》一书附录的“大事记”记录到由于拉萨起义“不丹撤回驻西藏的官员和驻拉萨的商务代表,封闭与西藏邻接的边境”,中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恶化,但郭书兰编的“大事记”中只提了一句“9月9日不丹首相辟谣,否认中国军队‘入侵’”,给人造成中国与不丹关系有突破性进展的假象。

只有把这三份“大事记”结合在一起看,我们才能比较立体地、客观地重现历史,并且梳理出更加系统的中不关系发展脉络——大约在1903年以前中国与不丹由于佛教的认同处于长久蜜月期;1959年中国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界紧张以后,中不关系恶化;1971年不丹正式加入联合国,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声音,与中国的关系开始逐渐改善,但至今仍未正式建交。

二、中不边界问题研究边界问题是政治外交关系的附属问题,对此,新疆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阿拉腾奥其尔的研究似乎并不是很深入,其1990年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发表的《中不边界》⑤一文,大致描述了不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两国边界谈判的进展以及初步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齐鹏飞2011年发表的《中不边界问题论述》⑥则更加细致地阐述了中不边界问题的由来、难题、现状以及前景预期。

这篇文章指出,虽然国内对边界问题的谈判、划界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研究,但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仍是研究中的薄弱点。

目前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仍存在大面积的争议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印度对不丹政治具有“指导性”影响,中不边界问题总是与中印边界问题牵缠在一起。

80年代以后,随着不丹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中不两国双边外交谈判开始稳步推进,但直至2010年都没有重大突破。

由于双边谈判还是无法绕开“中、印、不”三角关系的作用,作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中不边界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中不边界将是中国最后划定的一段边界线。

有趣的是,这与上述提到的《不丹》一书对中不独立解决边界问题前景的乐观估计形成鲜明对比。

三、印度和西藏因素的研究对于印度因素对不丹的影响,1997年王鸿余发表的《印度与不丹关系剖析》⑦从1949年《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印不政治关系,印度对不丹的援助以及两国不平等的经贸关系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可谓是面面俱到。

很重视1949年条约对两国关系的基础性奠定作用,分析的深度略显不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扎洛,在2009年发表的《不丹在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的角色探析》⑧,从英国侵藏战争的角度,一个很别致的视角,来深入挖掘不丹与中国关系破裂的根源,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中不矛盾无法绕开印度因素的重要原因。

不丹由中国的盟友到敌人的角色转变,英印政府对此有着不可逃脱的罪责,一定程度上为中不关系发展设置了障碍。

另外,此次战争也为边界争端的出现种下祸根。

说到西藏因素,佛教文化不得不提,杨刚基在1995年发表的《西藏佛教与不丹政治的发展》⑨一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中不友好的佛教文化基础,又让我们了解政教合一的体制带来的恶果,这对中不关系目前状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007年,周娟和高永久撰写的《试论清代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与不丹之间的宗藩关系》⑩,试图从清朝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与周边地方政权不丹之间早期交往的历史找到现今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可吸取的教训。

这几篇文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处理中不关系,尤其是边界问题的难点所在,对理解中不关系和解决边界问题有重要帮助。

四、外国学者的研究外国文献对南亚问题的研究普遍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对不丹及其边界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Administrative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with Tibet, 1651–1728"11;"Bhutan"12;“History of Bhutan Based on Buddhism”13; "History of Bhutan: How Europe heard about Bhutan"14.它们多从历史的角度,在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不丹的基本情况,由于不如印度学者与中国学者所做的研究更深刻,所以在这里不多赘述。

总的来说,在此前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中,后来的研究比前面的更加深入,而早些时候的研究则比近现代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亚洲学者比西方学者更透彻。

前人多对不丹与中国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过多关注在印度一方,并且对中不关系发展的前景持保守态度,观点一脉相承,严格基于史实说话,鲜有创新性观点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另外,专门论述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与中不外交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的研究更是欠缺,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后进的调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①(印)拉姆•拉合尔:《现代不丹》(四川外国语学院《现代不丹》翻译组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②朱在明、唐明超、宋旭如主编:《不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③刘建:《不丹的对外关系》,《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④郭书兰编:《中国与不丹、马尔代夫关系大事记》,《南亚研究》,1994年第1期。

⑤阿拉腾奥其尔:《中不边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5期。

⑥齐鹏飞:《中不边界问题论述》,《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

⑦王鸿余:《印度与不丹关系剖析》,《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