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探讨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探讨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Science第33卷 第1期2007年2月

收稿日期:2005211228作者简介:贾玲利(1978-),女,陕西宝鸡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与景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E-mail:jialingli@163.com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探讨贾玲利(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摘 要:经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在群落居住、合院文化、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形成在地形气候、政治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保留农村传统居住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关键词: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07)01-0160-040 引 言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范畴中,居住建筑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建筑大体上产生于居住建筑,其他各类建筑都是居住建筑广义上的外延结果,只是居住着从事不同活动和生活的人和物而已[1]。所以,研究建筑文化,居住建筑文化必不可少。农村由于生活生产方式和经济条件,其居住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远不同于同一地区的城镇住宅,民风的淳朴使得农村的文化传统保留得更为完整,也往往更能体现地域文化。1 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概况 关中是陕西人对渭河平原的称呼,位于西北地区陕西中部地带,东起灵宝“函谷关”,西止宝鸡“大散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这里北是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关中地区全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陕西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这块土地上也孕育了丰富的秦地文化。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武、周、召出于其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中地区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境内有仰韶、龙山、商周等文化遗址和其他文物点达上千处,地下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关中境内还存有西周早期大型宫室遗址———凤雏遗址,是中国合院建筑的鼻祖,如图1所示。

图1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2 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2.1 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及向心性的群落居住方式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方式是以大家族为主聚集061居住,一般是选择地势平坦、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建立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有交通相连。这种典型的平原地区传统居住方式,有别于滇、川的山区零散居住模式。村落的规模少至十几户,多至上百户。一个村庄是以同姓最多的家族为主,少许外姓家族参插。村落格局以族中长者的住居为中心,逐渐呈放射状繁衍。关中地区这种具有向心性的群落居住方式产生于其独特的地形、气候、宗法制度和风俗习惯。2.1.1地形气候与风水因素贾平凹在其小说当中用“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来刻画关中平原的自然状况。事实上,“秦汉时代,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历史上七大‘天府之国’之一。”[2]关中一度的繁荣使得关中平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也超过了关中平原的承载能力。长久的人为以及非人为原因,关中已经形成以平原为主,“塬”和“壑”纵横分布的地形特征。气候也逐渐变得干燥、多沙尘、风力大。阿・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道:“关于黄河下游的古代中国文明起源,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的多。”在这种“大风从坡(塬)上刮过”的自然条件下,古时的关中人就已经习惯于聚集而居,并由中心向外辐射发展。关中地区多“塬”,塬是不同于山的一种地理风貌,较之山,塬坡度很大,甚至达到接近90度的坡度。塬上一般都很平坦,方圆几十里一望无际。关中人往往选择塬上建立家舍,家舍周围便是良田,方便耕种,村落也可以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扩张,而不必受到地形的妨碍。由于这一级的塬上可能就是上一级塬下,几十甚至上百米的塬为村庄提供的自然屏障,有效地抵挡了寒风和沙尘。如图2所示。

图2 多级“塬”关系示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3]。关中地区的村落选址也遵循着传统的风水理论,村址和宅址的选择见图3。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这一地区由于多塬,往往用塬来代替山,形成靠塬面水的风水格局。图3为关中3个有代表性的村落选址,其中西塬村北面远望乔山,近靠着“塬”;旁影村北靠塬,南面水;仓颉庙村紧贴着塬而建。这3个村子的基址选择都是在传统风水理论的基础上,再根据特殊的地形予以变通,以取得更好的微气候环境,更加适合人的生存。

图3 关中3个村落平面及传统最佳村宅选址

图4 半坡原始人居住模型2.1.2 政治因素关中地区上自周秦,中有汉唐,近有革命之战。十三代帝都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历代政治的中心地。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便发生在关中境内的大散关。由于当地复杂的政治背景,历史上有多场战争。所以,这一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内向性。从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可以看出这种强烈的向心性聚落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初现雏形。图3所示的西塬村,村庄主要街道呈南北向,南有城门,北有影壁,形成坚固的防守。图4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半坡原始人居住模型。模型中,建筑布置成环形,中间有一大房子,为族中长者居住,所有小房子均朝向大房子开门。161 2007No11贾玲利: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探讨 向内有强的向心性,向外表现出明显的防御性。近代的关中村落,除了平坦而开阔的场地为向心性的群居提供地形上的可能以外,防御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1.3 礼教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关中平原,风光朴茂,民风淳厚,有“周礼之邦”的美誉。相传周公“制六礼,教化万民,泽被八方”。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在这种礼教制度的影响下,关中的村落也形成了长幼区别、位次分明的居住模式。一般村中的核心部位为族中的首领和尊贵的长者居住,其余人家再向外延伸,形成村子的主要部分。随着人口的增加,旧的宅基地不足以容纳几代人的饮食起居,年轻的一代也有了经济实力移居到旧村的外围,并逐渐形成独立于旧村的新村落,但是,由于家族的血脉关系,新村与旧村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图5为西塬村新旧部分关系图,旧的村庄在中间呈南北向分布,新发展的宅基地分布在旧村的周围。

图5 西塬村新旧部分示意2.2 具有地方特色的合院文化关中地区的农村住宅体现的是北方合院文化,当地有中国合院建筑的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这是一座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图1)。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传统的合院形式上又产生了变化和演绎,主要表现在合院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式、材料及施工工艺上。2.2.1 合院组合形式关中地区的合院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分别由窑洞、厦房、大房、2层小楼围合而成。厦房是屋顶为单坡的平房,大房是陕西人对两坡屋顶平房的特定叫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年代,相对于厦房而言,两坡房子已经很奢侈了,所以称之为大房。早期关中地区也是以穴居为主,一般是靠“塬”钻窑,即靠崖窑,其余三面用厚重的夯土墙围合,一面留有出入口,形成抵御外侵和风沙的合院。这是最早的关中地区合院形式。后来,施工技术和经济条件有所改善,逐渐出现了在两侧或三侧建造厦房的合院,形成较为完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有些大户人家还用大房代替厦房,形成档次更高的合院。现在的关中农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很多农家盖起了小2层的楼房,堂屋的大房也被随之取代。关中地区的合院组合形式如图6所示。

图6 关中地区常见几种合院形式由于关中地区以农牧业为主,所以,很多农家都养殖牲畜。合院的堂屋为窑洞,不能设置后院,所以,在合院外面靠近入口处往往设置家畜圈,后来堂屋改为厦房、大房后,很多农家在合院的堂屋后面再设一道院子,作为杂物牲畜院,并在院子后面设通用的粪土街。但是,由于习惯的原因,现在仍然有很多牲畜圈舍是放在院子外面入口旁边。2.2.2 建筑形式塬的高度少至十几米,高至上百米。且关中一带土层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这种地形地质特征为窑洞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关中人自古便利用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建立家舍,靠崖窑是当地最为普遍的一种窑洞形式[4]。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才出现了厦房、大房等建筑形式。但是直到今天,很多老人还是喜欢居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关中地区在隋唐时期,一度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唐风建筑规模宏大、气魄宏伟、装饰精华,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居住建筑上。传统的居住建筑开间、进深都反映了这一特点。随着后期经济的26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3卷 日渐衰败,当地的居住建筑也不再追求气魄与奢华,反而向实用与经济型发展,由此而出现了被称为“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边倒”。“一边倒”指的是关中地区独特的单坡顶民居形式“厦房”,如图7所示。关中的宅院习惯将两侧的厢房盖成单坡顶,分别朝向庭院,形成内向性的空间。虽然房子追求经济实用,但是从尺度、规模上讲,古长安皇家的大气仍然无处不在地散发在关中民居中。

图7 关中“房子一边倒”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关中的农民也建起了新居。房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砖瓦结构的大房,甚至2层小楼也遍布乡间。遗憾的是,传统的建筑特色也同时在慢慢减少。2.2.3 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关中的农村住宅在窑洞和厦房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都是采用当地普遍的黄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如图7所示。房屋的围护结构采用黄土夯实后的土坯;屋顶采用黄土烧制的小青瓦;围墙采用夯土墙。房屋和围墙的部分地方采用粘土砖砌筑砖柱和砖基础,以起到加固和防水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很多农民建起了砖瓦房,农村住宅也逐渐引进了保温性能和经济性都比较好的空心砖作为主要围护结构材料。2.3 底韵深远的住宅细部虽然唐风的磅礴与豪放在关中的居住建筑中时有显现,但是,当地的居住建筑同时也有着韵味深远的细部装饰。关中住宅合院的入口一般选在下方正中或偏向右下角位置,且正对入口,有影壁,影壁上设龛,龛内供奉佛像,以示对天、地的崇拜和敬仰,祈求天地赐予人平安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在屋内布局上,会在主位供奉观音像,祈求佛祖的保佑。 色彩和雕花是关中农村居住建筑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木构的梁架上,当地人习惯用绚丽的色彩画上图腾符号,一方面体现对神灵的敬仰;另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图腾崇拜还体现在雕刻艺术上,由此使得当地的砖雕、木雕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水平。人们习惯在大门口左右两侧设门墩石,门墩石采用千山天然石材雕刻,图案一般有盘龙、花簇等。有些富贵人家还将门墩石演绎为石狮子,以突出大门的威严。图8为西塬村一户人家大门正对的供奉土地神的佛龛和大门口的门墩石。

图8 土地神龛位(左)和门墩石(右)关中的合院在树木种植方面也颇有讲究。枣树、桂花等是院子里的首选植物,寓意“早生贵子”之意。另外,高大的白杨、泡桐等乔木也是屋后常会见到的植物,可美化环境和起到遮荫避阳的作用。3 结 语关中地区农村近几年在开发西部的政策支持下,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村民的住宅建设也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丢失。新建的农民村庄新住宅与江浙一带的农民小别墅已经没有多大差异,城市的欧陆风也吹到了关中的乡村,在大片的小青瓦坡屋顶中,时时会冒出欧陆风情的小尖拱,显得招摇而滑稽。在现在农村经济取得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保留珍贵而独具特色的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参考文献:[1]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2] 王岳川.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西部命运[J].红岩,2000,(8).[3]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4]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建工出版社,2001.361 2007No11贾玲利: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文化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