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破伤风教学设计说明

破伤风教学设计说明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厌氧性细菌》
教学设计

科 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科 任:佳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授课类容:厌氧性细菌
授课班级:2012级护理20班
授课地点:E2 403
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
第十一周星期四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教学容分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病
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学
习免疫机制与免疫学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无菌观念,同时为将来学习药理
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主要容是厌氧性细菌,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其中破伤风梭菌
是破伤风疾病的病原菌,是本节课重点讲解的细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破伤风梭菌
的致病性与治疗原则,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并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二、
教学对象分析
12级护理20班是一个有51人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氛围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上课
时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都愿意认真听课、自觉思考,课后作业
做得很认真,但一方面他们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另一方面中职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薄
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到一定的
困难。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程的前部分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初步了解了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
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微生物的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三、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3、了解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能力目标:
能对典型的破伤风疾病做出诊断,并知道破伤风的基本处理与治疗原则。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2、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一、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法,讨论学习法,图片展示法
二、 教学程序:
环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复 习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气体、酸碱度、营养物质 根据氧气的需要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提问 思考、口头回答 温故知
新,抛砖
引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背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开始被铁钉扎到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是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菌分为厌氧芽胞菌和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芽胞菌致病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00万病例发生,死亡率在30%~50%之间,其中一半的死亡病例是新生儿。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G+性杆菌,有周身鞭毛,芽胞呈鼓槌状。经厌氧培养后,呈无色透明、边缘不齐的蜘蛛(或羽毛)状菌落。芽胞抵抗 力强,耐干燥与高温。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 结合图片向同学展示破伤风的生物学性状 思考 从生活出
发引起学
生的兴
趣,导入
新课,并
让学生带
着问题学

让学生知
道一些基
本破伤风
的背景知
识。

加强学生
对破伤风
芽孢的印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培养特性:严格厌氧,常用疱肉培养基培养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形成厌氧微环境 1)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物2)大面积的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3)同时有需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3、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平均7~14天 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疼、流涎、出汗和激动等前驱症状,后期典型临床症状: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 4、免疫学 三.微生物学检查(略) 四、防治原则: 1. 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2.伤口处理 3.人工被动免疫: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作紧急预防 4.治疗:使用TAT和抗生素。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大剂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以及镇静、解痉药物对症治疗 。 小结:早发现、早处理、早TAT、早抗生素 回顾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底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扎到钉子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结合图片展示典型症状 提问 讲解 巡堂 讨论病例 回答问题 让学生对破伤风临床表现更深刻,促进理解、记忆 引出防治
原则

让学生解
决实际病
例,与课
前病例回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诊断为:破伤风 诊断依据:1)有明显外伤史:脚底部被铁钉刺入2厘米 2)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表情痛苦,颈部动受限,抽搐2次/天。 2、伤口应如何处理? 清创、扩创,用3%的双氧水冲洗伤口,防止厌氧环境的形成。 进一步治疗:镇静解痉药,抗生素,紧急肌注TAT。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G+ 粗大杆菌,无鞭毛,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体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 1)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 2)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环完全溶血--- 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3)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卵磷脂酶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1、伤口及时清创、扩创,3%双氧水冲洗,破坏厌氧环境 2、早期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局部感染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3、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G+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芽胞抵抗力很强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1、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纯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3、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肉毒中毒)2)婴儿肉毒中毒3)创伤感染中毒 防治原则:食品加热消毒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组织讨论 结合图片讲解生物学性状 图片展示“汹涌发酵” 图片展示气性坏疽 回答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生
物学性状
有一定的
了解

直观认识
产气荚膜
梭菌所致
疾病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 流 总 结 5、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形成“汹涌发酵”的现象 6、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7、肉毒梭菌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感染中毒 归纳 回顾所学 帮助学生
整理、记

布置作业 1、练习:P101 一、单项选择题 2、作业:书本P102 简答题 1、2 布置作业 练习、记录 巩固新学
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 3、破伤风的致病物质和临床表现:。。。。。。 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5、产气荚膜梭菌 6、肉毒梭菌

4、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伤口合理处理、使用抗生素和镇静解痉药物。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①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
物②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③有需氧菌混合感染伤口。
2、破伤风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3、典型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