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姚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处长 二0一五年五月
(三)推动四化发展 1.智能化发展 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四化发展。第一化是智能化的发展。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实际上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面向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功能,旨在高效、优质、清洁、安全地制造产品,服务用户的一个制造模式。那么智能制造有几个关键的特征,第一个就是自感知,第二个是自通性,第三个是自决策,第四个是自适应自适应。那就是从信息获取、传送、智慧决策到执行,这样的一个环节,它是从这几个环节来体现我们的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机器世界,这里边包括了生产线上的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自动化场所等生产系统这种物理设备。第二个呢就是数字世界。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制造业走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那么我们未来的制造业整个的全生产周期过程当中会有大量的数字化模型、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工业大数据。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人类世界。那么说要人,这个未来的智能制造不是说把人剥离出去,而是要让人在这个环境里边可以更好的发挥他的决策作用、判断作用。比如说人要可以随时随地、高效、快捷的与机器世界、数字世界进行连接和交互,实现更加智能设计、运营、维护,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和安全性。所以智能制造是要把人类世界、数字世界和机器世界这三个世界有机的集成、融合实现这个实时的连接、交互和共享。 那么 智能制造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从智能产品来看,说智能产品会带来产品技术体系的一些重大变化,比如说智能汽车,过去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变速器,那么未来的汽车的核心技术就是电视、电控、电机,甚至网络,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体系。所以智能产品的发展正在带来产品技术体系的一些重大变化。那么比如说我们智能产品的产业形态最典型的就是终端加APP加云,现在我们有各种智能终端,那么都要通过我们手机平板上的APP连接到我们后台的服务,实现这样的一个产业生态。跟我们过去的产品的制造体系是截然不同的截然不同。所以,智能产品会带来一些变革的影响,一个就是产品定义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汽车,过去汽车是典型的交通工具,那么未来随着智能化的这个技术、智能化的这种服务的融入,未来的汽车就更可能成为一个什么呢?一个移动的终端,信息终端。那么从产品技术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刚才我们已经说了。 第三个就是产业生态体系会发生变化,技术体系的变化会带来这个产业里边的玩家也会发生变化。那比方说过过去我们都是机械,汽车是机械,以机械制造企业为主,未来的汽车可能更多的是以电子信息的企业,软件的企业为主,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领域,你像汽车领域,现在谁在玩谷歌、克斯拉、苹果,国内是腾讯、百度等等这些互联网的企业在更多的进入我们的制造业,进入我们的汽车产业,所以产业生态体系会发生变化。当然还会对我们用户的使用的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很多这样的一些影响。发生一些影响 那么从智能的生产系统我们来看,实际上智能的生产系统,它就是把我们的物理设备,我们刚才说的三个世界,就是数字世界、物理世界和人的世界,通过大量的软硬件把它高效地集成在一起,集成在一起所以智能生产系统里边实际上就是一个软硬件高度集成的这样的一个这个这个这个智能化的这样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里边,核心的是要实现三个维度的集成,这也是工业4.0德国工业4.0里边对对这个这个智能制造的一个一个非常这个这个这个重要的一个概括。那么在这个里边,这三个维度,一个就是企业内的纵向集成,这里边就是说从企业内从研发、设计、制造、组装、营销等企业内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进行一个综合集成,第二个就是价值链的横向集成,这里边就包括这个企业的上下游跟你的客户之间,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之间啊等等这样价值链的系统,不是说你光自己智能了,你的上下游的这些企业也要跟你同步,这样的话,你才能进行实时的响应实时的响应。第三个就是企业与用户端到端的集成。那就是用户要成为实时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来是说用户下完定单以后,这个生产跟用户没关系了,未来的时候,用户在产品整个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及时的进行介入,提出自己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产系统可以及时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就是我们说的生产的柔性化,要生产可变化,不是说你提交定单这东西就得生产,就得按照这个就得按照你定单的这东西生产出来,这是我们现在的做法,未来的做法就是可变的、可重构的,柔性的。 那么呢现在西门子已经在我们成都,包括它本国国内,在德国这个这个安贝格也已经建了一个所谓的数字化工厂的原型,当然这些工厂还不是4.0那个那个期望的那个状态,我们他们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什么呢?3.X,就是它整个的生产线上面,它大量的运用了这个比如说传感器,IFD传感器,运用了自动化的仓自动化的仓库,运用了数字化的模型,运用大量的这个这个工业控制系统在线控制系统,自动化的物流,自动化的这个装卡,等等的这样的一些系统,实现整个产品的柔性制造。所以我们在成都工厂参考的时候,我们也看了一下,确实是这个自动化的生产效率非常得高,你看,它这个所有的产品,在进入生产线之前就打上F的标签,一旦打上F标签,它就开始进入到它的这个流程,那么这些流程后边主要都是自动化的,自动化的传送带,自动化的仓库,然后到了这个生产线的时候,自动化的安装、加工。那么在它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加工的首先都会跟被加工的这个产品进行信息交互,比如说这个产品到了这个加工设备以后,会告诉这个设备自己的信息、自己的需求,就是需要加工哪些内容,而这个设备会按照这个需求的信息,去比如说去仓库里边去调它所需要的零部件、去调整它的工艺参数,然后来加工它,加工完了以后,又会把它所加工的这些信息、加工的这些步骤,这些东西又写入到产品IFD里边去,这样整个流程下面,这个产品从初始状态一直到最终状态,整个的这个数据流程都记录在IFD里边。所以它这个非常这个这个这个自动化、信息化的这个这个生产流程。生产流程 那么随着这个智能生产的发展,未来一个突出的工业机器人将会应该爆发式的增长,这个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的这个发展的速度非常快。2014年,我们一年机器人的市场销量达到了5.6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然我们现在就机器人的这个密度来看,就是每万人拥有机器人的台数来看,我们跟韩、日、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未来的机器人发展的空间非常大。非常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比如最近像我们深圳的大江科技,这个是搞这个,机器人摄影的,那个机器人现在已经整个垄断了好莱坞的电影制片。所以,我们有一些这样的企业正在加速的崛起。加速的崛起 那么从未来来看,我们说机器换人,包括我们浙江省提出来机器换人,那么未来机器对人的这种替换的优先领域,我们在通过中国制造2025里边,在我们的路线图里边,我们认为有一些重点的方向,一个就是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第二个就是劳动密集的工序,第三个是劳动强度大的工种,第四个是高精度、高清洁的作业,比如集成电路、平板啊、医药啊等等这些行业,第五个就是自动化生产线的上下料,比如说机加工的上下料,这个都是高劳动强度的,第六个就是超常态制造,就是极高、极低温,极高压这些的一些超常规作业环境下面的这样的一些这个这个这个制造所需要的这样的一些设备。所以未来我们说机器换人的领域、空间都有急迫的这个需求。 第三个就是从智能的管理与服务来看,我们这里着重说的是大数据。刚才我们也说了,三大技术变革,其中有一个就是大数据,那么随着智能化的设备,互联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产生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的需求会指数化的增长,大幅度的增加。所以从有专家说,大数据驱动商业智能,数据啊会成为一种非常关键的生产资料,过去我们对数据并不是很重视,数据产生完了就放在那儿,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但是现在实际上数据已经成为我们时时刻刻做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像这里边我们有一个案例,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就不做细讲。那么从智能制造的推进策略来看,我们呐认为有这么几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第一个就是智能制造分步实施。为什么说分步实施?智能制造它有很多基础的条件,比如说你的这个企业的数字化条件和自动化条件。咱们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进入数字化的阶段,大部分的设备都不是数控的,图纸也是手画的,整个产品也是这个这个手工设计的,没有数字化的数据和模型。那么这些东西要实现智能制造,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要实施智能制造,首先要在整个制造业普及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个在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经验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要标准先行。就是智能制造啊它强调的是智能化、要互联、要互通、互操作。所以要实现智能制造,它必须要有很好的标准,能够使各个设备之间遵循一个共同的这个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所以我们在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里边,就把标准先行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也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的标准工作组,来推进相关的工作。 第三个就是要推进试点示范,那么要探索不同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路径和模式。不同行业、流程性行业,这个离散性行业它们对智能制造的需求,它们推动智能化改造的方式、方法都不大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试点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那么来探索不同行业的经验、路径和模式。 第四个要夯实基础。就是说我们发展智能制造,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一下子都搞到终端,一下子就去搞实施,我们还是要跟我们的技术突破、跟我们重大装备、关键部件、装置这些突破要进行衔接,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工厂都智能化了,但是这里边都是国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个吸取过去啊这种经验教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 第五个,就是在模式上面要积极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加先进制造,推动制造业的模式创新。就智能制造,除了我们技术的硬的这些方面,在软的在商业模式上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当然,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确保安全,就是像跟夯实基础是紧密关联,就是我们要构建自主、可控的这样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 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说还要注重实效,发展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所以不能盲目跟风,不是去炒概念,一定要把切实地提高我们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作为它的核心目标。那么在这里边,我们还要注重人才的支撑,要着力培养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的这个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