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摘要】: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
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强调两者的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两个治国
方略的提出完全植根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现实,它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
康较快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要深刻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的含义,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全面领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
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且要积极探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
途径。

提纲: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
体现
(二)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
1


(三)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
科学认识
(四)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内在需要
四、积极探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法律对这一活动给予一定
支持
(二)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
结合
(三)必须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和讲
究道德的表率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从古至今,对一个国家来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2

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了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
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它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我
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起来。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
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
一次,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的丰富和贡献。两个治国方略的提出完全植根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现实,
它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要深刻
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全
面领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且要积极探索把依法治国
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
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
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
法律,并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第二,政府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
3

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第三,
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司法,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才究;第四,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为指导,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爱社会
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
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德治国
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道德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具有非强制
性的特点。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协调
社会生活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以德治国是具有鲜明时代
特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德治。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
“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
却截然不同。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
人”。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
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
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
4

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
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
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
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
“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
点放在“治人”上。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现代社会之所以更
加强调“治法”,并不是基于“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
得不采取的一种“末端治理模式”。现阶段,由于对人的本性问题在认识上
难以得出共论,“治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难以真正实现
科学地“治人”;相反,对于法,由于人们在许多实质或重要方面都已经达
成共识,且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渐成熟化和科学化,因而无论在理论
上还是在实践中,“治法”都更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
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
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
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
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
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
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
5

1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
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
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
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
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同样,“德
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
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显而易见
的。
2 、法治与德治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与德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二者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法治与德治
都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秩序是法治与德治存在的
价值基础,又是二者可以同步并举的理论依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
以说,法治与德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为人们所认同并可以成为并驾齐驱的两
种治国理论和模式,主要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秩序。秩序意义在于,
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脱离了秩序这一前提,
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政治
局面为前提。这两者的实现都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
背后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种资
源,及时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可以有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