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李志荣 汉语言文学111 1121110123
大凡,那些脱离现实的艺术,虽然可以盛极一时,但它们往往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为人们所遗忘。只有那些来源于真实的艺术才会
源远流长。不难看出,真实在艺术之中的可贵。
艺术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或者是对与生
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加工而成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就拿曹
雪芹的传世佳作《红楼梦》来看,曹雪芹其实自己就是豪门的偏偏公
子,从小就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直到后来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家被
抄。后半生过着贫病潦倒的生活、世态炎凉。从大富人家没落,这期
间肯定是经历了人世间的变色风云。他有亲身经历过,才有能力描写
雕梁画栋、百折轮回的贾府。他的祖父曾经四次在曹府接康熙的驾,
并且住在他家,他就可以在《红楼梦》惟妙惟肖地写贾元春回家时奢
华到极致场景——流金淌银之盛。如果他不懂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那就不会有在其作品中让同行都瞠目结舌。他笔下的贾宝玉——在那
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他却不谙经济之道,而爱同林妹妹做自己喜欢
做的事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男权主宰下,他却说:女儿是水做的骨
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这其实也是自己的内心写照。他出生豪门,
深刻地知道政治的勾心斗角,所以他宁愿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死去,
也不愿意去事权贵。在艺术中,有一些东西是作家在生活中经历过的,
在经过了作者的加工筛选之后,艺术就变得更加的深动。
可能大家有疑问,总不可能在《红楼梦》里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他
经历过的吧。当然不是。艺术中的真实毕竟与现实中的真实不同。现
实中的真实只是指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不管它有意义与否。然
而在作品中不然。我敢说曹雪芹肯定不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而在作
品中却能写出一百多个不同美好样的美好的女子。我想这可能是他的
意义所在。曹雪芹本来就是一个大男人,能在那时代写出这么美好的
女子不容易。你肯定会质疑者一起都是现实。就是因为作者看到现实
中女子的地位低下,所以他表现了一种对女子的深深的同情。这难道
不叫真实吗?例如,在现实生活当中,一男子去看自己的丈母娘,恰
巧,那女子又去出差了。单独丈母娘瞧见女婿时,第一句话:你是来
看我女儿的吧。男子想分辨,可是任谁也不会相信。如果只是这样平
铺直叙,我想这真实不会吸引人的。而艺术中的真实是这样的:一男
子去看朋友,朋友给他倒茶。朋友有事准备走出去,刚转身走,原本
没放稳的水壶就倒地爆炸了。朋友忙转身说“没关系的”。为了不尴
尬,男子也只得说“对不起”。在我看来:这则故事虽然是作者从上
一个故事改编的,但是比上一个故事更加具有表现力。
真实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的真实有别于现实的真实。艺术
的现实可能是现实的事,更有可能是从现实中汲取养料改编而来的。
这种状况不仅仅发生在文学作品当中,影视作品也是。就好比拿
前一阵子流行的穿越大戏《宫》与《建国大业》相比,那简直就不是
属于一个档次和级别的,虽然都是电影。就是因为《建国大业》它很
真实(不免加上了艺术的修饰)。像那样的穿越剧就仅仅是凭借着演
员的长相,和少男少女的情怀来赢收视率罢了。《建国大业吧》就不
同了,它反映名族气节、民族大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人们心
中永远的话题,历久弥新。不会因为时代变了而大有改变。这更是一
份真实,每个人心中的真实。现在,大家不都是在提倡那女平等嘛。
所以随大众,当代文学上就出现了许多女尊小说。我也看过这样的小
说。身为女子,我当然是希望女子如书中所说,她们可以竞争储君之
位,她们可以拥有三妻四妾。当时我是迷了个七荤八素的。后来转念
一想,我就有一种被耍的感觉。我想:你这是在坑谁啊,我居然被你
给忽悠了。其实,如果读过的女生应该都有着钟感觉吧。大概就是因
为这作品,它不真实吧。即使它当时有多么让你迷恋、不舍,你一夜
读完之后,再过了一天,你就会把它抛到脑后了。可是《红楼梦》就
不同了,虽然我读书比较慢,读它我最起码要一个月,但是我已经把
它完整的看过几遍了,而且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感觉。当乾隆皇
帝读完《红楼梦》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写的不就是明珠(康熙
皇帝时期的重臣,前半辈子享尽一切光荣,后半生就在大狱中度过。)
他们家嘛。我暂且不论作品写的是不是明珠家还是曹雪芹自己的家。
反正看过作品的人都知道那个作品中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毕竟人有
相似,物有相同。难道存在的一个故事就只许它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
艺术中有真实,是其著名的必备条件,否则就会沦为一种娱乐工
具,丧失其原本的价值。
《红楼梦》成为了文学家重点研究的一门学问,而那些流行的作
品却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杂谈。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学就
开始背,而打油诗却是极少有人问津。很多人都认为诗不必注重真实,
其实不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你可能会说“那也叫做真实”。庐山瀑布确实是存在的,李
白笔下的如此之景是他的胸怀。郑板桥与师出游,经过一桥,看见桥
下有一具女尸。他老师就写下“二八那些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
浪转,七魄泛波浪”。后来板桥改作“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
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来自百度百科)那个人的作品更好,自不
必多说。如果为艺术而艺术就只是附庸风雅。根据一定的事实而艺术,
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当然,艺术中的真实要有作家的独到的眼光,这样的话,可能对
未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曹雪芹在其作品中写了,贾府盛极一时,而
后,一败涂地的事。这种盛极而衰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可是又有
几人能功成名就,退隐山林。淮阴侯韩信原本是陪着汉高祖刘邦打天
下的第一大功臣,而后就拥兵自重,自己将自己推向了死亡的终点,
为自己多么荣光的一身抹上了污点。春秋时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
鞠躬尽瘁为越往勾践复国,后来,越国称霸之后,他就功成身退,去
经商。日子过得潇洒自不必说,多少后世之人对它崇拜至极。在康乾
盛世的封建大繁荣时代,曹雪芹竟然写出了:封建大家族的消亡的必
然趋势。我想这也是它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说的原因之一吧。俄
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男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他为了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身。这可以说得上是俄国在
建设初期的启明星,他为俄国的年轻的一代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
路。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巴金,他虽然是在那地方长大,享尽其中的
繁华,却也看尽了大家庭的人情冷暖。巴金经过了时代的熏陶,站在
与其家庭对立的一面写出了《家》,他是自己家庭的背叛者,但在此
同时他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的。他深知封建大家庭必将衰落的事实。这
又引起了多少有志青年找到了自己的有前途的道路。在那个时代,大
多数人都是经过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教育,可谓是封建思想根深蒂
固。如果没有这些背叛者,我们的民族空拍就难以进步了,不是吗?
经历了现实的残酷,而能反思之后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出路,从而找到
国家的出路。
了解真实、懂得反思的艺术,其生命力才会强大。
在此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往往有不太能满足我们的写作
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要做一定的调查。不过有时候也很奇怪,马克
思在写他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居然是一整天的呆在图书馆,肯
能是在图书馆便与查资料吧。可是如果仅靠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的写出
的作品未免有点不切实际吧。所以《马克思主义》刚刚出炉的时候,
就被定义为空想主义,就在40年后就为无产阶级革命指出道路,其
意义可见不凡。我想或许是有人在纯属于诬陷,如果说马克思在子而
坐的时候只在图书馆,必定前期有过大量的调查。老舍能写《骆驼祥
子》,他生活在北京与小市民接触的多,了解的多是他作品成功的一
部分原因。她其实也是经过调查 的,当她要写妓女小福子时,他也
是想周围的人询问而来的。真实,自己经历过的是真实,经过调查而
来的也叫做真实,并不是像有的人,凡事都要经历了才有写作的灵感。
难道写女人的故事就必须是女作家,不是这样的吧。林语堂笔下的女
人,不见得就比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差劲。
艺术只有有了真实的色彩,才具有生命力,才受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