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
韩思光
(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558004)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患。急性期多数
患者于半夜或清晨起病,初起多为单个关节发炎,约半
数为第一跖趾关节、足背,其次常累及足跟、趾指关节及
其他中小关节,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白细胞 增高,血沉加速,夜间往往剧痛不能人睡,约数周后症状
逐渐消退,数月或数年后再发,转入慢性期,引起关节肿
大畸形,僵硬。绝大多数患者耳轮及关节周围形成痛风
石,划开可见白色尿酸盐结晶,特别是平时爱用猪内脏
下酒者为多。痛风后期常影响肾脏,主要由于尿酸盐结
晶沉着肾脏,引起肾小管堵塞,继而引起肾脏小动脉硬 化,早期可无症状,但尿常规中有红白细胞及蛋白质,后
期可出现肾绞痛、高血压及尿毒症,部分晚期病人常有
动脉硬化病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WBC>10×10。/L;
N>0.75%。血尿酸浓度>5mg/100ml,血沉>
20mm/h。X线检查关节面骨骺内被尿酸所替代而出现 圆形缺损。
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急性期:①秋水仙碱片1mg。用法:
首次lmg,口服,立即服用。30min后0.5mg,口服,每
1h服1次,共服8次。后改2h口服1次,每次0.5mg。
直到关节疼痛红肿缓解或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泻为
止。②吲哚美辛片25mg,用法:25~50mg,口服,4~6h
1次。③氢化可的松注射液0.1g,加1O 葡萄糖盐水 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
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或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是
肯定的,但首先每天剂量必须足够,一般必须每小时或
2h用1次,剂量达到疗效剂量,一般有效时间均在12h
内,有效剂量4~7mg(平均5rag),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8mg,主要副作用有呕吐、恶心、腹泻,可用洛派丁胺或 复方樟脑酊缓解,不能控制者可停药。疼痛减轻,红肿
消退可以行走后可转入预防期。
缓解期或慢性期:①别嘌呤醇0.1g,用法:0.1g,口
服,1天1次。②痛风利星片50mg,口服1天1次。
③秋水仙碱片1mg,口服1天1次,服5天停2天。
④小苏打0.5g,口服,每天3次。
别嘌呤醇可以抑制尿酸的合成,并可抑制嘌呤和冷 磺嘌呤转化尿酸,使尿酸下降,但别嘌呤醇可致皮损、发 热、恶心、呕吐、腹泻、中毒性肝炎及肾功能损害、血管
炎、脱发等副作用,故必须以最小剂量维持血尿酸于正
常范围,一般每日服1次,即0.1g,可望维持正常血尿
酸浓度。如摄入高蛋白饮食可临时增加剂量1次。
2.中药治疗:①急性期:用四妙勇安汤加味:当归
尾4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甘草10g。湿盛加茵陈 60g,车前草15g;热盛加连翘l5g,黄柏12g,黄连6g;瘀
重加赤芍15g,川芎10g,牡丹皮10g,玄参40g;疼痛加
乳香9g,没药9g,鸡血藤15g。或用凉开水调真君妙占
散敷于患处,每日2~3次。另可用活地龙加白糖捣烂 外敷。如剧痛皮肤烧灼,夜间不能入睡者,可用梅花针
叩击足背肿痛处,并用火罐拔出淤血,剧痛立即减轻。
②慢性期:服用活血利湿汤加减:当归、玄参、茵陈、金银
花、丹参各30g,车前子20g,赤芍20g,泽泻15g,桃仁
6g,山慈菇6g,土鳖虫6g,牛膝12g,杜仲15g,栀子
30g,甘草10g。水煎服。 典型病例
患者,男,5O岁。因喝酒,夜间右足背突然红肿,足 痛行走困难而前来就诊。患者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变
形,脚背红肿,足不能着地行走,查血尿酸560t ̄mol/L,
ESR 45mm/h,诊断为痛风病,即用别嘌呤醇0.1g口
服,每日1次,并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5天后症状消
失,行走正常。
体会
血尿酸增高亦可见于肾功能不全、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肾结石等疾病,应注意鉴别。
痛风患者每天应多饮水,保持2000~3000ml,并睡
前饮水一大杯,促进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合成。平常减
少蛋白质摄人,尤其是动物内脏,限制饮酒,慎用噻嗪类
利尿剂,要碱化尿液,防止结石发生。 痛风患者尿常规如有自细胞及蛋白尿,可选用六味
地黄丸、左归饮、女贞子、菟丝子、金樱子、山茱萸、莲须、
牡蛎,随证化裁应用,但用药不宜妄用温燥之品,亦不宜
过于滋腻,也可用六味地黄汤等滋补肝肾,淡渗利水。如
有血尿,可加用大蓟、小蓟、白茅根。小便混浊加蔚蓄、黄
柏、半枝莲。蛋白多者加黄芪、金樱子;肾动脉硬化者加
丹参、鸡血藤、益母草。
(收稿Et期2009—12—03)
中国民间疗法201 0年5月第1 8卷第5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