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医学PPT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医学PPT

研究发现,外源性胰岛素可使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血清 尿酸排泄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尿酸产生,导致血压升 高和高尿酸血症。
编辑版ppt
5
病因和分类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 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 而来。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尿酸的直接前体,在黄嘌呤 氧化酶的作用下,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黄嘌呤氧化 为尿酸。
编辑版ppt
7
病因和分类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痛风 发病有关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一 ) 尿酸排泄减少
尿酸排泄障碍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包括肾 小球尿酸洗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肾小管尿酸分 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系统沉积。痛风患者中 80%~90% 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大多数原发性痛 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属多基因遗传缺陷,但确切的发 病机制未明。
痛风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 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属“热痹”、“着痹”、“历节”、 “脚气”等病的范畴。
编辑版ppt
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一、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2~18%,痛风患病率 0.13~0.37%; 1983-1985年美国全国健康调查痛风发病率:男性 0.50~0.66%,女性0.1~0.3%; 1980年北京、上海、广州调查,年龄20岁以上502例成 人中,高尿酸血症男性1.4%,女性1.3%,未发现一例痛风 患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黄埔区15岁以上2037例,高尿酸 血症男14.2%,女7.1%,合计10.1%;痛风0.77%。 1993~1994年台湾男2754例;女2953例。高尿酸血症男 性26%,女性17%,老年女性23%,土著50%;痛风 5~12%。
编辑版ppt
8
( 二 ) 尿酸生成增多
酶的缺陷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的原因。酶缺陷部位可能有:
① PRPP(5-磷酸核糖-1-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 PRPP 的量增多;
②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的浓度或活性增高,对 PRPP 的亲和力增强,降低对嘌呤核苷酸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
③次黄嘌呤 -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使鸟嘌呤 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编辑版ppt
3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危险因素
1.种族与地区 一般欧美国家较高;新西兰毛利人和库克岛人最高达 53%;菲律宾人、萨摩亚人及其他南太平洋岛国居民较高;我国台 湾南部原住民成人男性高尿酸血症27~45%,痛风15.2%;女性高尿 酸血症13~14%,痛风4.8%。亚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比中国大 陆发病率高。
④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 加,加速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 黄嘌呤转变为尿酸。上述酶缺陷的前 3 项已证实可引起临 床痛风,经家系调查表明为性连锁遗传。
编辑版ppt
9
二、继发性痛风
由于肾的疾病致尿酸排泄减少,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 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等。
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如白血病、淋巴瘤、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化疗等。
《丹溪心法》曰“肥人肢节痛,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 节痛,是血虚”。说明胖人多痰湿互结,阻滞经络。
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 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 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6.肾功能 相当比例由肾功能异常导致。
编辑版ppt
4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7.代谢综合症 20~60%痛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体重 超标,体表面积越大,血尿酸越高;高血压未控制者, 血尿酸增高约58%;50%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95%痛 风存在高胰岛素血症,60%痛风为代谢综合症,为非痛 风患者的3倍。
某些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如抗结核药、乙醇、噻嗪类利 尿药、小剂量阿司匹林、呋塞米等。
还有一种原因不明的高尿酸血症,称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编辑版ppt
பைடு நூலகம்
10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 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说明痛风之病因是血分受热,污浊凝 涩,郁于阴分,复因外感寒湿,寒热互结,湿浊凝滞经络关节而成。
2.遗传因素 高尿酸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双亲比单亲后代更严重。
3.年龄与性别 高尿酸血症男:女=2:1,与年龄呈正相关。
4.饮食生活习惯 高热量饮食及红肉、海鲜易导致血尿酸增高;乙醇 剂量依赖性使痛风增加,啤酒>白酒,饮葡萄酒未见痛风增加。
5.药物 许多药物升高血尿酸:如阿司匹林、呋塞米、吡嗪酰胺、乙醇、 噻嗪类利尿剂、甘露醇等。
在人体,尿酸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性,大约占总尿酸的 80%,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而来的仅占 20% 。高 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更重要。
编辑版ppt
6
病因和分类
正常情况下,当血 pH 7.4 ,温度 37 ℃ 时,尿酸盐的最 高溶解度为 380 μ mol/L 。
若血尿酸长期维持在超饱和浓度以上,尿酸盐与血浆白 蛋白及α 1 、α 2 球蛋白的结合减少,当局部 pH 和温度 降低时,尿酸盐结晶析出,过饱和的尿酸盐释放到关节 液中。尿酸盐结晶可趋化白细胞,故在关节滑囊内尿酸 盐沉积的部位,白细胞显著增加。白细胞吞噬尿酸盐后, 迅速释放白三烯 B 4 (LTB 4 ) 和糖蛋白等化学趋化因子, 可能为痛风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而单核细胞受尿酸盐 刺激后释放白介素 1(IL-l) 亦可能引起痛风炎症并使之加 剧。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及 中西医治疗
编辑版ppt
1
概念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 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 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尿酸盐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 围沉积外,还在肾脏沉积,而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 结石。高尿酸血症者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 粥样硬化、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可能这些疾病具有共 同的发病基础胰岛素抵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