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范文什么叫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
市委书记金湘军向全市干部推荐的《城乡一体化: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一书,从媒体的视角全面、真实反映了成都市xx-xx年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深刻思考,体现了成都人的改革气魄和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进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快推进玉林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成功范式。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本人还学习研究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___》、《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___》及一系列配套政策。[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本人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为什么取得成功?二是如果“成都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玉林应该如何学习借鉴?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谈体会。
成都是全国进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最早的城市,在没有先例可循和国家政策支撑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最终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并获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人的改革理念、政策措施乃至方法策略一定有其独到和可取之处。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是成都模式取得成功的群众基础
正如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所言:“亿万农民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看起来再好的主张没有群众的认同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始终继续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群众工作的原则。他们是如何尊重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的呢?
首先,树立和强化群众观念,以群众利益为统筹城乡发展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在指导思想上,“以谋求城乡人民最大福祉为目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从决策开始就非常注意把城乡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在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的原则,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权。难能可贵的是,在政策措施触及农民利益问题时,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农民不愿意的事情坚决不办。比如,成都市在在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时候,如果农户不愿意搬迁,就可以留下来,而不得强制农民搬迁。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曾经以“农民集中居住意愿”为主题,在成都市农村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抽样调查,样本是三个圈层共八个区(市)县的24个行政村的240户农民。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农民对集中居住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支持率都比较高,并且对集中居住对家庭的影响有着很好的预期,因而对集中居住的自愿程度较高。回答“清楚了解”和“知道”集中居住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86.25%;在“家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解决”的前提下,愿意放弃土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户达到66.67%;回答不愿意的农户仅占22.5%;而在有一定的补偿的前提下愿意参加集中居住的农户达到67.92%,回答不愿意的仅占20%。我们在成都市锦江区 三圣乡考察时也看到,确有一些农户散居在集中居住区之外。尽管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但如果由于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问题,农民不接受政府的“诱惑”,自愿选择被官员认为是落后的生活方式,那也是农民的权利,这一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二、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是成都模式取得成功的方法论基础
任何改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但任何创新又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这是一个悖论,因此,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成都的决策者们看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遵循规律。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认识,坚持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生产关系。”[②]
在实际探索中,成都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市场配置要素为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机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是一场市场化的改 革。因此,“要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持续动力。”[③]。最为重要的是,成都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通过健全城乡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来引导、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形的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规划引导和政府的规范化服务来体现。
规划方面,成都人着眼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以“三个集中”为核心,进行“全域成都”规划的修编,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和特色,突出抓好县域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试图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针对全市域内的乡镇行政区划、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关人员分流、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区域重点镇建设、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等着力点,形成了思路清晰、前瞻性强的系列政策,牵住规划这个牛鼻子,来体现和形成政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图,对各类资源配置主体给出政府的信号。
规范化政府建设,主要是要解决政府管理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弊端,以保障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深化机构改革,精兵简政,转变职能,理顺分工,实施了流程再造、集中服务、阳光行政“三大举措”,建立了全国首家省市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推动治理模式、行政职能“两个转变”,先后调整或取消了60%的行政审批事项。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的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优化乡镇布局,调整乡镇职能,撤销了27%的乡镇,精简分流5000多名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同时进行了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村由4345个调减为2288个,减幅为47.3%;村民小组由37085个调减为33014个,减幅为11%;村干部由19250人调减为10812人,减幅为43.8%。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街道办事处,改村委会为社区居委会。三是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了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步建立起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四是统筹实施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成立了水务局,统筹城乡水务、水利的建设和管理;组建交通 委员会,建设城乡一体的大交通;整合了林业和园林局,统筹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农民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尊重城市化规律和工业化规律,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这是城乡发展的普遍规律。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过程,必须尊重城市化规律和工业化规律。在“三个集中”的理念指导下,成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更为明显,走出一条具有明显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条件;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和城镇发展,同时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又为推进工业集中和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奠定了基础。
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成都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这一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比如,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