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唐效军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唐效军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唐效军
课堂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目标。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进步、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为了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组织合理的
教学实践。

一、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特征
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口号,而学生发展只有通过自身自主的、探索
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来实现,教师的“教”离开了学生的学就谈不上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教”,让学生有全面的发展。在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学会学习的同
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
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智
育和德育并行。

1.高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的标志就是教学效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
益的标尺。因此,我们要避免错误的理解,不能认为教的内容越多、花的时间越少就是效益。
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灌输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综合考虑的结果。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收获和发展,教师教得再辛苦、教
学方法再高明都是无效的。同样,学生认真学习,却没有出成绩,也是无效的教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
系,师生交往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尊严。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一味用“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姿
态去传授知识,缺乏感情的注入,这种教学是苍白无力的,不能获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可。而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至理名言也形象说明了学生只有在认同、喜欢教师的基础上,才能对
其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此,教师要用民主、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人性化的教学去爱学生、尊重学生,站
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
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
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让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有效教学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与否。
提高教师素质包括以下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素质教育的实
质,将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统领。具有先进的教学
理念,应该是现代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一些教学中,许多中学
语文教学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当务之急是怎样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改革,如何处理传
统教学理念、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关系,如何使素质教育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真正做到融合。这些都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之后,更重要
的是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多方面的学问。如
果教师只束缚在书本的业务上,满足于灌输式教学,是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俗话说:“想给
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除了熟练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储备。
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在教学时才能不盲目。同时,
要有渊博的文化素养,对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有深刻的教学体验,给予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
教学时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2.重视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近年的考试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考查,突
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落实了“狠抓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
注重创新”的新课程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要放在这个方面。如何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提升学
习呢?有下面几点:

(1)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
新课有总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课堂听讲的效率。学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学会了概括、总结,进一步找出不懂之处,做出标记,听课
就有针对性了,抓住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2)做练习。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能够巩固学生
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因此,学生要投入到训练中,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
熟练度和准确度,发现知识的盲点和欠缺之处。

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课外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学生也可根据自
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

②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固守在课堂上、书本上,要变机械练习为探究式、开放
式练习。

(3)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讲,学习运用是为了深化学习,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
目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思维,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旧知识来探究新问题,
善于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拓宽了知识面。

(4)勤于纠正。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常犯一些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纠正错误。学生
要认真改正,养成勤于矫正错误的好习惯,避免再出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