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201 0年1月第1 7卷第l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97・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李良 (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 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 患病率为0.84% ,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换害者占41% ;,F_l检显 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l7%~25%死于肾功能衰竭 。 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 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 1.O% 。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 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 者的健康。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 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 优势。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历节 病”、“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 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凶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 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刊,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 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 肾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奇病论》 日:“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 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毛氏等 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 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于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 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 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 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张氏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 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 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 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 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 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赵氏 等 认为,痛风病一旦发展到肾病阶段,其病机已不再以湿浊 痰凝热毒为主,l而是发展为脾肾阳虚,故主张以温肾化毒和络 为治则。 2实验研究 研究显示,淫羊藿、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秦艽能增加 尿酸排泄,秦艽还可增加尿酸的溶解;泽兰、当归可抑制尿酸 合成 。黄氏等 发现,威草胶囊能明显改善尿酸性肾病模型大 鼠的一般症状、血尿酸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黄嘌呤氧化酶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0832277);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 课题(2008422);广西柳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8031409) 1005--5304(2010)01--0097・・03 活性降低、肾组织内尿酸盐沉积物减少,说明威草胶囊能改善 痛风性肾病。另有研究显示,秦皮、车前草、大黄、苍术可促 尿酸从。肾排除,大黄能促尿酸从大便排出体外;百合、山慈菇 等具有类秋水仙碱样作用,可抑制白细胞趋化性,从而减轻痛 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 香、茯苓皮等行气利水药可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尿量, 排出尿尿酸,降低血尿酸。 。 3临床研究 3.1分型论治 罗氏等。 将45例患者辨证分为肾 亏虚、湿热痹阻型, 脾肾气虚、痰瘀阻络型,脾肾阳衰、湿浊壅盛型,分别予以六味 地黄丸合宣痹汤、益肾汤合桃红饮、肾衰汤内服治疗,并配合 灌肠方,水煎取汁250 mL,每晚睡前高位保留灌肠1 h。结果总 有效率为86.7%,且显效率较高(409o)。刘云海 将该病辨证分 3型治疗:①痰浊阻络、痹阻关节型,治以祛瘀通络、宣肺利 湿,选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②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 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③脾肾衰败、湿浊滞留型,治以通腑泻浊、扶正固脱,方选温肾 解毒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关节痛 加独活、威灵仙、秦艽、海风藤、路路通等;发烧加石膏、知 母、生地黄;蛋白尿加石韦;尿有白细胞加金钱草等;下焦湿 热加瞿麦、金钱草、紫花地丁、白茅根等。结果有效率达88.1%, 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缓解率达86.7%。毛氏等 采用辨病与 辨证相结合分期治疗本病:①初期临床症状以关节病变为主, 辨证多属痰湿阻络,痹阻关节,治以祛瘀通络、健脾除湿;②中 期出现腰痛或伴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时辨证多有湿热下注,损 伤。肾络,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伴有尿蛋白或血尿甚至出现 轻度肾功能衰竭时,治以健脾益肾、化气行水,兼化湿浊;③后 期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临床上多有脾肾虚衰、浊毒留 滞的证候,治以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结果取得较好疗效 3.2经方运用 李氏等 采用经方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O例,并与西药 治疗的3O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 于对照组的70%(P<O.05)。孙氏等 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 (3 l例)予加味地黄汤治疗,对照组(23例)予别嘌呤醇治疗,观 察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血 :微球蛋白(t3。一MG)、24 h 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 降低血尿酸、D -MC,、24 h尿蛋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尸< 0.05),提示加味地黄汤对痛风性 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陈以 平 在该病发作期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活血,方用三妙丸合桃 ・98・ Chili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an.2O10 Vo1.17 No.1 红四物汤治疗;稳定期以扶正为主,佐以活血,方以参苓白术散 合右归丸及桃红四物汤加减,并选用大量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 如土茯苓、秦皮、虎杖、泽泻等,取得较好疗效。 3.3 自拟方 赵氏等 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法则研制温肾化毒合剂,治疗 本病30例,总有效率达86.7%。张氏等 采用护肾痛风泰,并 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8.57%。伍氏等“ 运用中医化湿泄浊祛瘀法组方治疗证属湿浊内蕴、瘀血阻络型 痛风肾2O例,总有效率为85%,且显效率较高(55%),提示该法 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保护肾功能。杨氏等 将本 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治以扶正祛邪法,予痛风汤剂加益 肾养肝合剂治疗,对照组(25例)只予痛风汤剂治疗,治疗3个 月后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尿 酸、尿B 一MG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扶正祛邪的疗效明显优 于单纯的祛邪法,尤其在改善肾小管功能上疗效更优。钟氏 等∞ 采用补肾痛风汤治疗痛风性肾病23例(同时给予小苏打 1~2 g,每曰3次口服,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2 000 mL), 治疗30 d后观察到总有效率为86.96%。高氏 以清热化湿甘 润通络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有效率为86.7%。张氏 自 拟四四二合方治疗本病,并与用别嘌呤醇治疗的对照组对比,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率75.O%,提示四四二合 方有较好的疗效。宋氏 用痛风合剂合化瘀通脉液治疗本病 30例,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服别嘌呤醇的对照组(70.O%), 并且观察到中药改善代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血、尿B。一MG 较为明显,并在降血脂、降血液粘度上有明显优势,从而保护肾 脏,改善肾功能。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氏 在应用别嘌呤醇的基础上加用益肾蠲痹方,与单纯 应用别嘌呤醇组做对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血 尿酸、血肌酐及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全血粘度方面,与对 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郑氏等 将60例患 者随机分为降尿酸方加别嘌呤醇治疗组(3O例)及别嘌呤醇对 照组(3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疗效特点分析,疗程为3个 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提示降尿酸方合别嘌呤醇治疗 慢性尿酸性肾病,别嘌呤醇用量少,且疗效高。王氏 采用培土 固元逐瘀泄浊法组方,并配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 与单纯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的26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疗 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降低尿微蛋白、Ⅱ -MG、p 一MG、24 h 尿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吴氏 等 用丹红注射液配合碳酸氢钠及别嘌呤醇片治疗痛风性肾 病32例,取得总有效率为9O.6%的显著疗效。 4小结与展望 尽管目前中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但由 于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各地报道 的资料之间差异较大,一般多为治疗前后的比较,缺乏对照研 究,可比性差、样本含量少、重复性较差,且有关实验研究的报 道相对较少,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而且中医治疗本病 取得疗效的机理尚不甚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且目前中药用 法太繁琐,也是影响中医药推广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I临床上 有部分医家运用中药颗粒治疗本病,已较大地方便了患者,但 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疗效的比较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目 前临床上自拟方运用较多,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草药防治本 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开展较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观察,力争 筛选出一种疗效较好的方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上述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笔 者建议,应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尽快制定统一 中医诊断、疗效标准,提高临床科研设计水平及中医药整体辨 证论治水平,筛选出真正有效且适宜推广的中药,提高中药组 方辨证的规范性,研制成方便使用的剂型供临床使用。随着中 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4. [2]蒋季杰.尿酸肾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16(1):24. [3]蒋明,朱立平,林考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1— 1018. ]陈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99——209. [5]毛荣霞,孙尚香,石春芳.痛风汤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J].山西中医, 2008,24(5):58. [6]张汉新.“四四二合方”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湿热痰浊瘀血内阻 型)36利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9):70—71. [7]赵菁莉,杨洪涛.温肾化毒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O例临床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08,25(4):36--37. [8]李表,孙林.现代肾脏病治疗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37——543. [9]黄天伦,夏明珠,任开明,等.威草胶囊治疗尿酸性肾病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3~18. nO]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O6—2¨. [11]罗珊珊,曲晓路.中医辨证为主治疗痛风性肾病45例[J].湖南中医药 导报,2000,6(4):20—21. [12]倪青,宋本胜.刘云海教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 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2):687--688. [13]毛黎明,朱彩风.慢性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29(6):38—39. [14]李华伟,李巨其.八正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O例临床观 察『.I].国医论坛,2006,21(4):3I--32. [15]孙劲松,蒋玉洁.加味地黄汤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 理论与实践,2005,11(9):746—747. [16]杜兰屏,张春崧,王林.陈以平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 药杂志,2005,39(11):27—28. [17]张剑勇,谢纬,杨怀新.护肾痛风泰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5例[J]. 中医药学刊,2003,21(1 1):1957. [18]伍新林,李俊彪.化湿泄浊祛痰法治疗痛风肾20例临床疗效观察Il1.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17—18,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