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在法国巴黎拉雪兹
公墓举行的巴尔扎克葬礼上用法语发表的一篇演说稿,而《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
墓,在他的革命挚友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尽管前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述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贡献,
而后者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对另一位伟大人物的评价。
但两文在表达感情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感情脉络相似作为葬词,两篇两篇作品的作者都运用了一般
葬词的一般写法,紧扣悼念——评价——讴歌来表达悲壮——激越——
景仰的思想感情。
如:两文的开头都通过思想家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来抒发自
己的哀悼之情。
而中间则通过颂扬死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
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人们的哀思,表达了作者
沉痛的悼念之情。
最后都相信生前凡是天才的人逝世了,他的英名和事业都将永垂
不朽。
二、感情高度相当面对密友、伙伴的逝世,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没
有停留在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站在时
代的最高度,用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的语言,把悼念和评价融为一
体,启发人们思考。
使文章思想感情深沉而丰富,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
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就
是站在历史最高度,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发表讲话。
它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
该怎样做?同样,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也不单
停留在作家、诗人的身份上,而是提高到哲学家、思想家的高度。
他认为巴尔扎克的思想正是时代需要的思想,赞颂巴尔扎克这个
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从揭
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并预言
从今以后,众人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从这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
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睿智,更是对巴尔扎克伟大一生的高度赞美。
三、感情基调一样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但是他并不是把
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
永恒。
因此他在《巴》文里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
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的哀思之情,言之切切,
令人感动。
整篇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
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同样,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单纯是痛苦。
他认为马克思的死只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沉静的睡着
了永远的睡着了。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他,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
也感到有某种安慰,就是说,不管怎样,密友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
无痛苦的。
再说,他太了解马克思本人了,他觉得马克思安详的死要比无能
为力的活着好得多,深沉却不压抑,能够给人激励和鼓舞。
总之,尽管两篇文章在情和理方面各有所侧重,并且作者的国籍、
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又处在不同的时空的墓地,直面墓穴,其感情
是非常复杂,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伟人的逝世是一种伟大的死亡。
基于这点认识,两篇文章的感情尽管在细微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并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在总的感情基调上是相同的——悲而不
痛,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