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5
月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SOCIAL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20
作者简介:
唐元华(1974—),
女,
本科,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唐元华
(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
湖南永州425100)
[
摘要]
克服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发展瓶颈,
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保障机制。
该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
纵向财政支持机制、
衡向财政支持机制、
社会捐助支持机制。
[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社会服务;
保障机制;
财政支持;
社会捐助
[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
专辑-0060-02
一、
引言
“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这一理念,
自从17
世纪德国图书
馆学家G·
诺德提出以后,
业已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
识。[1]
不仅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日益完善,
就是高校
图书馆也逐渐推行了社会化服务。
目前,
一些西方发达国
家,
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消除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壁垒。
美国高校图书馆便被公众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
美国
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
任何人都可以自带书包进图书馆看
书、
复印文献。
耶鲁大学更是把所在地纽黑文建设成为“
人
人读书的城市”
当做自己的服务理念。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
对校外读者完全免费开放,
校外
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一样享有除外借
图书以外的其他权利。
日本、
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数高校图
书馆也不例外。[2]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
才刚刚开始。
目前,
除北京、
上海、
武汉、
广东的少数高校图
书馆向社会“
有限开放”
之外,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
“
封闭”。
即使那些少数“
有限开放”
的高校图书馆也要设置
准入门槛,
提供有偿性质的临时借阅服务,
比如国内首屈一
指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规定,“
校外临时来馆查阅资料人员,
办
理当天临时阅览证,
每证2
元,
只限当天使用,
当天下班前按
时交回。
凡与本馆有业务联系的本市高校图书馆,
可按规定
办理馆际借书证,
每证每年交纳服务费200
元,
押金1000
元,
每年验证一次”。[3]
那么,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为
什么无法与国际接轨呢?
可能会有诸如理念缺失、
技术瓶
颈、
人才不足、
经费制约等方面的原因。
但是,
笔者认为,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费制约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只要有
足够的经费支持,
我国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象发达国家的高
校图书馆那样全方位向社会开放。
因此,
笔者拟对高校图书
馆社会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稍作探讨。
二、
纵向财政支持机制我国高校除极少数民办院校之外,
多为全民所有制事业
单位,
办学经费基本上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部属高
校来自中央财政,
省属高校来自省级财政,
比如北京大学的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的财政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
的办学经费则主要来自于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财政支持。
这
部分经费来源我们称之为纵向财政。
目前,
纵向财政主要是
直接拨付高校,
对经费的使用情况不予干预,
也即校内部门
预算完全由学校自主。
这样的纵向财政支持制度,
有很多弊
端,
首先是学校在缺乏预算审议委员会和相关预算与执行监
督机制的情况下,
极容易造成学校领导的短视行为和贪腐行
为。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单位,
因为难以在短期内产生
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般难以获得校内部门预算的
大力支持。
这种情况下要求校内部门预算支持高校图书馆
的社会化服务自然成为奢谈。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高校图书
馆社会化服务范围窄、
层次低的重要原因。
那么高校图书馆
社会化服务如何才能获得纵向财政的持续稳定的支持呢?
出路在于建立定向财政支持机制。
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公益性,
上级政府应该在
拨付高校办学经费时,
硬性规定图书馆预算额度和图书馆社
会服务预算额度,
并建立起相应的检查评估奖惩制度,
如果
高校没有遵循这一预算制度,
如果高校图书馆没有合理的利
用好社会化服务专款,
上级政府有权追回这部分财政资金,
或是在来年拨付资金时予以惩戒。
纵向财政的预算拨付依
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类型、
专业构成、
学生人数、
高校辐射社区人口总数、
上年社会服务总量、
上年校内服务
总量等。
社会服务专项预算则主要考虑其中的高校辐射社
区人口总数、
上年社会服务总量。
每年年终前,
上级财政拨
付机关应派人检查专项财政拨付款项的使用情况,
并予以评
级。
检查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服务类型和社会服务质量和数
量。
为保证检查评估的公平合理,
最好要求各高校图书馆采
06用统一的服务准入、
记录、
统计、
系数核算电子设备(
当前这
一设备已经十分成熟)。
纵向财政支持机制一旦建立和正常
运行,
高校图书馆一定会充分挖掘出社会服务的潜力,
推动
社会服务迅速规范化和成熟化。
三、
横向财政支持机制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
因为高校
图书馆社会服务肯定会有助于地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
设。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
如果没有高雅的精神文明
生活,
老百姓会逐渐染上诸如黄赌毒之类的恶习,
这肯定不
利于开启民智、
净化风俗,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
国
家执政理念不再单纯追求物质文明,
不再单纯追求GDP,
而
是追求四位一体的综合目标。
作为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最终
受益者,
地方政府理应对本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予以支
持。
那么地方政府怎样支持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
服务呢?
当然应该是对社会服务给予合理的财政支持,
我们
称之为横行财政支持。
支持的原则是补偿和激励。
因此,
地
方政府应该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建立基于补偿和激励
原则的财政支持机制。
地方政府与本地高校既无行政隶属关系,
也没业务管辖
关系,
相互独立,
互不干涉,
因此,
地方政府没有本地高校办
学经费财政支持义务,
比如,
武汉大学是部属学校,
其办学经
费由中央财政支持,
武汉市没有财政支持责任和义务。
对高
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横向财政支持自然就没有纵向财政支
持的规定性和约束性,
而是完全基于理解和自愿。
事实上,
地方政府如果加以仔细权衡,
会发现给予本地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支持是完全合算和必要的。
因为,
一方
面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无力筹建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
为
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信息资源;
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迫切需
要提高民众科学文化水平,
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
持,
需要培养民众高雅的文化生活习惯,
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一方面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率先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信息
化、
数字化,
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我想,
地方政府只要给予
必要的财政补偿就有可能让本地高校图书馆激发出极大的
社会服务热情。
这样既可以实现高校和地方的双赢,
又可以
避免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给予本地高校图书馆社
会服务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横向财政支持依据依
然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社会服务总量,
即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自动生成的社会服务总量统计数据,
乘以合适系数,
折算成
货币量予以补偿。
四、
社会捐助机制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
国的慈善事业也因此取得了重大进步,
慈善捐款总量逐年大
幅攀升,
据统计,2010
年我国的慈善捐款总额已达700
亿元。[4]
我们可以细化慈善捐款专项项目,
引导一部分社会捐助
流向高校图书馆。
社会捐助既不同于纵向财政支持,
也不同
于横向财政支持,
前者具有义务性,
后者具有受益性,
而社会
捐助完全是慈善之举。
因此,
社会捐助机制设计应该不同于
财政支持机制。
社会捐助至少有两种形式:
一是托管式,
二是直捐式。
托管式是指社会捐助交给一个社会组织托管,
捐助资金去向
由该社会组织决定,
比如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总会。
直
捐式是指社会捐助者直接把资金捐赠给受捐个人或机构,
比
如某人直接向清华大学捐助。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社会
捐助是财政支持的合理补充,
可以采取托管和直捐两种形
式。
比如中国慈善总会可以设立图书馆专项捐款账号,
捐款
人可以直接把慈善资金打入该账号,
总会也可以根据需要按
一定比例把不分流向的慈善资金打入该账号。
高校图书馆
可以向慈善总会申请社会服务专款,
慈善总会经过考量后把
资金拨付提出申请的高校图书馆。
捐助人也可以直接向高
校图书馆捐助慈善资金。
对接受直接捐助的的图书馆应该
设立专门账号专人管理。
对那些直接捐助额较大的慈善人
士,
图书馆应该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纪念。
因为,
这样可以营
造一种慈善光荣、
慈善伟大的文化氛围。
纪念形式可以是在
图书馆大厅镌刻慈善名人榜,
也可以是以捐款人名字为图书
馆、
图书室、
阅览室命名,
还可以在图书上印上“
某某捐赠”
的
印章,
以什么形式视具体情形而定。
为引导和鼓励社会捐助,
公共媒体应该大力宣传信息资
源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应该对那
些慈善家给予热情的宣传和褒扬。
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性
的可持续的社会捐助机制。
只有建立起纵向财政支持机制、
横行财政支持机制和社
会捐助机制,
高校图书馆才有可能克服社会服务的发展瓶,
颈迅速发展起来,
普通百姓才有可能享受到高校图书馆优质
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林文藻:《
国际图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图书馆宣言》,《
图书
馆研究与工作》,2001
年第4
期,
第29、50
页。
[2]
王永忠,
牛淑红:《
浅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保障》,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
年第11
期。
[3]
张明等:《
百年清华图书馆文化精神之感怀》,《
图书馆理论与实
践》,2005
年第1
期,
第65-66
页。.
[4]《
光明日报》,2011
年1
月14
日。
(
责任编辑:
宋绪芬)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