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林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改革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5号),建立与完善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监督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精神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实施专项督导,统筹学校布局、统筹学校建设、统筹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经费投入使用、统筹解决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统筹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不断缩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督导评估的对象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督导评估的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含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统称县)。 - 2 - 三、督导评估的内容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与管理、教育治理体系、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
四、督导评估的原则
(一)以评促建。推动各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进程,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对义务教育重点倾斜、优先支持和全面保障,协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建设。
(二)客观公正。以各县实际情况为依据,督导评估程序透明,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注重实效。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为各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五、督导评估的实施
(一)县级自评。县级政府根据本方案要求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报市(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
(二)市级复评。市(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加强对县级自评工作监督指导,在县级政府完成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复评,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复评报告。
(三)省级评估。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市(州)复评的基础上,采取专项督导或组合式督导的方式,适时组成督导组,抽取督导对象,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 - 3 - 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四)发布报告。各级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结果,形成督导报告,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五)整改落实。受检县根据上级督导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建议,积极有效地进行整改,并在3个月内向上级督导部门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六、督导评估的方式
(一)听取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汇报。
(二)查阅档案资料。
(三)实地抽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
七、督导评估结果的认定
督导评估结果满分为100分。评估分数的核定采用二次量化加权求和的方法。C级指标分A、B、C三个等级,分别对应赋值权重系数1.0、0.8、0.5。督导评估时先确定C级指标的等级,再以该等级权重系数乘以该三级指标分值得出三级指标得分,最后计算所有三级指标得分之和即为总分。
督导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等级分数为:
优 秀:90—100分
良 好:75分—89分
合 格:60分—74分
不合格:59分及以下
八、督导结果运用 - 4 - 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县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县给予通报批评,对进展不力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县进行约谈和问责,对整改不到位的追究责任。
附件:1.吉林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督导评
估指标体系
2.吉林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督导
评估指标说明5 附件1
吉林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1
城乡学校布局与建设
(15) B1
城乡学校布局
(7) C1 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纳
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学校布局
合理,保障学生就近入学(4) 三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2 依据规定对闲置校园校舍用地进行权属确认、用途变更和资产处置,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3) 四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B2
城乡学校建设
(8)
C3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落实配套学校标准化建设(3) 四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4 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5 加强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2)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6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2
教师队伍建设
(20) B3
城乡师资配置
(10) C6 按省编制标准配齐教师,推进教师“县聘校用”改革(6)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7 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4) 中小学副高级、中级教师比例有一项达不到省定标准 达不到B等标准
B4
乡村教师待遇
(10) C8 落实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5) 政策落实略有不足 政策落实明显不足
C9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2) 实施过程略有不足 实施工作明显不足
C10 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和对村小学、教学点优秀教师的奖励政策(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7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3
教育
质量
与管理
(28) B5
消除
大班额
(6) C11 制定消除大班额方案,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2018年底,基本消除小学56人及以上、初中61人及以上大班额现象;消除66人以上大班额。2020年基本实现标准班额(4) 小学最大班额在56人--65人之间,初中最大班额在61人--65人之间 最大班额超过65人
C12 逐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比例不低于统招生计划的75%(2) 三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B6
控辍保学机制
(6) C13 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巩固率达到省定标准(3) 四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14 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15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推进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2)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8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3
教育
质量
与管理
(28) B7
乡村教育质量
(16) C16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综合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常态化(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17 开展城乡对口帮扶,推进优质资源共享(3) 工作推进略有不足 工作推进明显不足
C18 推进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规范化,比例达到规定标准(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19 强化乡村教师培训,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 (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20 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 师德建设存在不足 达不到B等标准
A4
教育治理体系
(16) B8
管理
体制
(9) C21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22 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管理机制,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价(2)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23 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4) 三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9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4
教育治理体系
(16) B9
绩效
考核(3) C24 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3)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B10
平安
校园
(4) C25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推动平安校园建设(4) 安全工作存在不足 达不到B等标准
A5
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1) B11
随迁子女就学
(5) C26 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3) 保障工作存在不足 达不到B等标准
C27 实现“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2)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B12
关爱留守儿童
(6) C28 建立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 关爱工作存在不足 达不到B等标准
C29 落实建档立卡制度,实施全程动态管理(2) 工作存在不足 达不到B等标准
C30 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健全包保帮扶机制(2)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10 A级
指标 B级
指标 C级指标评估等级标准
等级 分数
A(1.0) B(0.8) C(0.5)
A6
保障
机制
(10)
B13
规划
与
责任
(6) C31 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保障措施完善,落实到位(3) 四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C32 发挥政府统筹职能,部门责任明确,监督问责机制完善(3) 三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
B14
教育
经费
(4) C33 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4) 两项要素中有一项不达标 达不到B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