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口风笑天 内容提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 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 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青年青年研究社会化社会文化 作 者风笑天,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青年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青年这一特定人 口群体的社会特征,探讨青年群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的一门学问。从大的方面来看,青年社会学的研究主要 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即如何认识青年?如何研究青 年? 

“社会过渡群体”的青年 要认识青年,应从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 是青年”开始。这种思考可以给我们一些具有社会学 意义的启示。目前关于青年的定义中,最常见的是通 过年龄标准来界定。其实,在这种年龄标准以外,青 年的概念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首先,青年是被 发现的——即青年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短 到长的过程。在传统的、落后的远古社会中,人们往 往是在结束童年的同时就进入到了成年。只是到了现 青年就像大海中的风帆,可塑性很强 

代的、工业化的社会以后,随着人们接受教育时期的延长,青 年才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出现在社会中。其次,通常用来 界定青年的年龄标准,实际上也只是体现了青年这一概念的生 理的规定性,它并没有涵盖青年概念的社会规定性。细想一 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家庭中只是 子女、在学校中只是学生,而只有在社会中才是青年。此外, 尽管现在每个社会都有青年,每个时期也都有青年,但是,处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时期中的青年又会有所不同。 青年的特征也是我们认识青年的基本途径。概括地说,青 年的特征可以由3个大的方面所构成:一是生理特征。青年具 有的生理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其作为生物个体的各种“发展 的、成长的”的特点。无论是体格(比如身高、骨骼、肌肉等 等)的发育,还是身体器官(比如心肌、肺活量、脑神经等 等)的成熟,或是性的成熟(比如变声、长胡须、以及第二性 征出现等等),都是青年区别于少年儿童的明显特点。二是心 唯先摄 理特征。青年具有的心理特征最集中地体现在其作为人格个体 的各种“矛盾的、危机的、双重的”方面。从心理学家描述青 年心理特征时所用的“心理断乳”、“第二次诞生”等语言中,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心理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现实生活 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青年反叛成人社会、寻求同龄伙伴、看 重友谊、热衷交往等现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人 心理上所存在的孤独感和渴望理解的特点,体现出青年既充满 幻想、充满激情,又有些脱离现实、充满矛盾。三是社会特征。 青年的社会特征则集中体现在他们作为社会的新成员,作为社 会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新生力量,特别是作为一个社会的 文化的继承者、传递者所具有的新的社会角色上。青年这3个 方面的特征既相互区别,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同 时地、综合地体现在青年身上。青年这3个方面的特征实际上 分别代表了青年的生理规定性、心理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相 对来说,青年的生理规定性和心理规定性较为人们所认识和所 

2006.6 蕾t.5◆‘ 熟悉,而青年的社会规定性则相对不为人们所熟知。这也正是 青年社会学亟需重点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在认识和看待青年时,需要特别注意将个体的青年与群体 的青年进行区分。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我们更应关注作为群 体的青年。这种作为群体的青年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或 许“社会过渡群体”是对这一问题较好的回答。从青年个体的 角度来看, “过渡性”的含义是发展的、暂时的,是走向成熟 的。青年的任务从受教育过渡到工作;青年的生命历程从出身 家庭过渡到定位家庭;而青年的人格也从对父母的身心依赖过 渡到自我独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过渡性”的含义则是继 承的、传递的。青年不仅要成为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主力军,同时也要在这种生产 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文化的承接与传递的历史使命。 “社会化发展转折阶段”的青年期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一生。每个 人从哇哇落地到离开人世,无时不在进行着社会化。儿童少年 时期的基本社会化为每个人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而青年期的 社会化则成为人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阶段—— 从基本社会化的结束到继续社会化的开始。 当我们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待青年期,就会发现这一 时期社会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人们基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的意义 和差别。其中,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两大主题十分突出。青年期社会化的具体内容虽然 很多,但“成家立业”无疑是其中最为重大的两大主题。一方 面,社会构成与社会成员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职业的确定对于 青年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在有关青年的研究中, 青年择业、青年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可以说,职业 选择是青年走向社会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一个青年的成功就 业和在职业领域的顺利发展,实际上也是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一种标志。在青年的职业生活中,他们要开始学习做单位 的职工,学习与他人做同事、做下级。也正是青年的职业生 涯,成为其人生目标的起点,成为其生活道路的标志,同时也 构成了整个社会结构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职业分层和职业流动 现象。另一方面,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社会的维持和发展,还 要求青年在这一时期中完成建立家庭的重任。婚姻与家庭对于 青年的意义与二者对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意义同样重要。从社 会化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婚姻比作是一所学校,青年要从这所 学校中学习做恋人、学习做夫妻、学习做父母。同时也要从这 所学校中学习并承担起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各种新的责 任和义务。 其次,转折点意义重大。走出校门是青年社会化的转折 点。我们常说,走出校门,才踏人社会;走出校门,才长大成 人。何谓“踏入社会”?何谓“长大成人”?尽管现在l8岁是 成人的年龄,各地也都举行l8岁成人仪式,但对于那些年龄 已达到l8岁,却依然在中学、大学读书的青年来说,他们实 际上并没有真正“成人”,他们也没有真正“踏入社会”。这是 因为,他们没有参加工作的事实在客观上表明,他们还没有作 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过 程中,他们还不具备与这种参与相对应的社会身份,还没有在 社会结构中占据相应的位置,还没有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 社会角色。只有当他们离开了学校,真正进入社会时,他们才 会具有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一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强调走出校门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第三,社会化特征明显。青年期的社会化与其成年前的基 本社会化在许多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集中地体现 在这一时期中的青年要逐步从“依赖”学会走向“独立”。从 心理上,青年要逐步走出长期以来养成的、并已经十分习惯的 对父母、对老师、对成人的依赖,开始走向自我的身心独立; 同时,青年还要逐步做到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在生活能力上完 全独立。可以说,青年在心理方面、经济方面、生活能力方面 的独立程度,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社会亚文化先锋”的青年文化 青年亚文化既是最具代表性的青年现象,同时也是最重要 的青年研究领域之一。在认识青年、研究青年的过程中,我们 应该特别关注青年的亚文化,特别重视对青年亚文化的探讨。 我们知道,文化就像社会中的空气,无处不在,离开了文化也 就无所谓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的主要成分包括社会的 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等等。社会的主文 化是一个社会中整体性的、主流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除了 这种社会主文化以外,社会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即 那些局部性的、次要的、非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而在各种社 会亚文化中,青年文化往往是最具特色、通常也是最前卫、最 能引领潮流的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既体现在社会价值观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道 德规范、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等方面。无论是对生活目的、目 标、意义而言的人生观,对为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对待工作而言 的事业观,还是对什么是好与坏、美与丑、荣与辱的道德观, 或是对索取与奉献、苦与乐而言的幸福观,他们都有着自己的 看法和评价标准。至于在消费、娱乐等生活方式方面,青年中 更是形成了与社会主流文化有明显差别的、独特的亚文化。有 学者指出,青年的这种亚文化还具有外显性、超前性、反叛 性、参与性等明显的特点。也正是因为青年亚文化的这些特 征,使得社会中的青年往往会和他们的父母和长辈之间产生出 明显的“代沟”。 在理解和研究青年亚文化时,不能忽视青年的特征与青年 亚文化的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生理的发育和成熟相伴随的 是青年自我意识的急剧增强,行为也开始变得更加我行我素。 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关注同龄伙伴,关注自己在同龄伙 伴中的形象,开始对青年亚文化产生认同;与“心理的断乳” 相伴随的是青年对成人世界的反叛,是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 文化所代表的权威的轻视;他们既充满幻想、又特别注重感 情,内心还常常感到孤单,总觉得不被人理解。在这种十分压 抑、十分矛盾的生活中,青年亚文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可以自 由呼吸的空气,正是在以青年亚文化为特征的青年社会中,他 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放松和发泄。即使青年所具有的社会特 征,比如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也在青年所特有的个人前途、 

37 理想目标等因素的作用下,在继承和发展现存主流文化的同时, 不断地提升和创造着青年亚文化。 大众传媒与青年之间的互动,是青年亚文化显示的最突出 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流行歌曲的传播和流行,还是各种明星与 偶像崇拜的现象,往往总是与大众传媒和青年发生着联系。青 年在受着大众传媒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对大众传媒本身的发展 产生着影响。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看作是大众传媒在迎合 青年的兴趣与追求,也可以说是青年在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的 主流文化挑战。正是青年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在不断地制造时 尚,制造流行。从文化娱乐到经济消费,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 式,他们在一波又一波地推动青春的热潮,也推动着整个社会 文化的转型与变迁。而这种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改变和影响,正 是青年亚文化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是我们研究青年亚文化的 意义所在。 “科学探究活动”的青年研究 青年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同样是科学探究 活动的一部分。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与科学 的方法。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 思想,同时,在对青年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两点。 首先是研究的视野问题。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离不开 社会学的特定视角。而“社会学想象力”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特 定视角的最集中概括。这种被社会学大师们称作“特殊心智素 质”的东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社会学的特定视野与其他 学科的视野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也成为高水平的青年研究与 低水平的青年研究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其中社会学想象力中 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分析。 “无 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 其中之一。””这种特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局部环境中的 个体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比如一个青年找不 到工作,或许只是由于他个体自身的原因所造成;但如果是成 千上万的青年都找不到工作时,就不是个体原因所能解释的。 在我们探讨与青年有关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比如青年择 偶、青年就业、青年犯罪、青年流动等等时,一定要注意将青 年的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结构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将个 体变量与结构变量同时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这样才可能真 正揭示现象和行为的本质。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不能 不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目前青年研究的整体状 况来看,笔者认为在研究上要特别注意处理好3个方面的关 系。一是描述与解释的关系。描述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弄清楚现 象是什么,现状如何,这种描述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基础与前提。但是,我们不 能仅仅停留在描述的层面,还应该大大加强研究的解释性和理 论性,只有通过严密的、理论导向的解释性研究,我们才能更 好地接近事物的本质,接近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二是研究问 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会去寻求最好 的方法,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 38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回答研究者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在研 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 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是否合适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求 的是最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三是方法的科学性与 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之间的关系。每一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 的特点,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同时也都有无能为力的方面。 要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各种研究 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 究,还是具体的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 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关键还在于使用方法的 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