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2期第18卷(总72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No12,2002GeneralNo172,Vol118
=汉唐研究>
论汉代学校教育肖世民(西安联合大学教育心理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其官学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私学发展更具特色,书馆)))乡塾)))精华舍上下相互衔接,创立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制度,为后世学术文化社会化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独尊儒术0文教政策的确立与贯彻,不仅实现了两汉教育文化的儒学化,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较深。关键词:官学;私学;独尊儒术;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2)02-0047-04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与封建官学制度的形成,文学艺术的繁荣与鸿都门学的创建,今、古文经学之争与私学的昌盛,无不对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与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独尊儒术0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对两汉文化教育的影响儒家学说自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经战国时期发展与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但一直没有取得官学地位。经过/秦火0更遭灭顶之灾,经籍佚失殆尽;在汉初又受黄老之学的排斥,在私学中发展,直到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经董仲舒等人提倡与建议,儒家学说才取得独尊地位,经典列为官学。西汉初年,/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0。[1](5汉书#食货志6)社会经济极端凋敝,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即为第一要政,而尊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就倍受统治者青睐。需要指出的是,黄老之学尽管对汉初生产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清静无为、怀忍为上的统治方略客观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吴楚七国之乱,便宣告了黄老之学在政治上的失败,加之西汉/文景之治0,到武帝时,生产发展,经济复苏,政权巩固,儒家
学说所主张的/大一统0思想,便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5春秋6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谊也0[1](5汉书#董仲舒传6)更为汉武帝建立和加强/大一统0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保证。建元五年,儒家学说终于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以及后来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人才选拔,发展文化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居于独尊的正统地位。/罢绌百家,独尊儒术0文教政策的确立,在中国政治史、伦理史、学术史、哲学史、教育史上都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影响弥远。特别是对于汉代教育,第一,直接促进了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为本0,而不是/以法为本0,它从统治政策的高度论证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0把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绝对高度,/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0[1](5汉书#董仲
舒传6)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独尊儒术0的文教政策的确立,汉武帝时才有设学校、立太学的重大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秦代颁挟书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政策,确立了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第二,促进了封建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独尊儒术0意味着汉代统治者视教育为建立和巩固/大一统0中央集权的统治手段,以/和而不同0的儒学观念指导其统治教化;以/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
#47#¹收稿日期:1999-11-22作者简介:肖世民(1961-),男,陕西户县人,西安联合大学讲师。贵0的儒家伦理道德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维护封建统治,束缚、教化人民的影响作用,因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第三,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文化专制政策的贯彻也势在必然。但汉与秦不同,没有采取暴力手段,而是运用改革文化教育的方式,选择了适合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张/大一统0的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而达到了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独尊儒术0与/焚书坑儒0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使文化学术遭受严重摧残,学校教育一片萧条,先秦典籍佚散殆尽;而前者虽然结束了/百家争鸣0,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并不禁绝百家,并开始区分政治与学术,在推行专制政策的过程中能够采取较为灵活的方法,使得两汉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繁荣,经学昌盛,而对后世也影响弥深。二、汉代官学的建立及其发展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一)太学 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0[1](5汉书#董仲舒传6)的建议,在长安城外设立,置五经博士与博士第子。据有关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平帝时,王莽辅政,于元始四年(前4年)大建太学校舍;到东汉成帝时,又/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0。[2]11太学的管理体制。两汉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0,/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0,秩中二千石。太学置博士为教官,博士之长西汉曰博士仆射,东汉改称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武帝时博士五人,宣帝时增至十四人。博士除掌教博士弟子,/国有疑事0仍应/掌承问对0,并兼有/奉使0及巡视地方政教等事宜,太学博士主要由朝廷征聘、举荐或考试的办法选取。太学博士规定年龄须在五十以上。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其补选办法有二:一是/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0;二是/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0者补选诸太常为受业弟子。[2]21太学的考试制度与太学生的任用。汉代太学并无一定的修业年限,毕业考试,按成绩高低分别授予一定的官职,其方法主要是/设科射策0,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抽签考试。中第者一般授予文学掌故、太子舍人、郎中、郡国文学等闲散之职,以后再补为中央或地方的实职官吏。武帝时规定:/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高第者为郎中,太学籍奏;其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试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者,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0。[2](5史记
#儒林列传6)平帝时改岁试为甲、乙、丙三科,甲科四
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1](5汉书#儒林列传6)桓帝建和年间,考试分四等:取高第十五人、上等十六人为郎中;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等十七人为家郎。永寿年间又改/岁试0为/二岁一试0制,即每两年考试一次,录取任用名额不限,以通经多少作为录用、升迁的标准,不及格者可以补考。[2]
31太学的课程及教学方法。汉武帝置太学伊始,即专立五经:5诗65书65易65礼65春秋6,使之成为封建官学科目,同时要求兼习5论语65孝经6。内容上以今文经学为主,注重阐发经典的/微言大义0,以五经内容的深浅程度排定5诗65书65礼65易65春秋6的顺序。教学上严格师法和家法,师法指传经时以太学立为博士的人的经说为准绳,如5公羊春秋6以董仲舒所言为师法;家法指博士的弟子或门人传经时,又有所心得,更为章句,形成一家之言,如/颜氏公羊0和/严氏公羊0即为家法。一般而论,先有师法,后有家法。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汉代规定,固改师法或不守家法者,不能为太学博士或被罢免。[3](5后汉书#儒林
列传6)(二)宫邸学 汉代的宫邸学有两种类型,一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二是宫廷教育。11四姓小侯学。始创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四姓指外戚樊氏、阴氏、郭氏、马氏四家;小侯是因四姓都不是列侯。初设时,置五年经师,以5孝经6为主,兼习5尚书65论语6等儒家经典。后来又扩大招生,不限于四姓子弟,其他贵族子弟也可以入学修业,当时匈奴也曾谴派子弟来此求学。安帝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又开邸第,诏征/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人,又邓氏亲近子孙三十余人0入学修业,并为年幼者置配师保,邓太后亲自驾临监视,给予特殊待遇。21宫廷教育。据5后汉书#邓太后纪6载,邓太后入宫后曾从曹大家(据考证曹大家即曹纪叔之妻班昭)受经书、天文等;临朝后博选儒家五十余人校定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同时/诏宫中近臣于东#48#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经济。0东观为洛阳宫殿名,原是校书场所,后又兼宫廷学校之职能。创设宫廷学校,对皇宫女子与宫中妇女进行经学及仪礼教育,开展宫廷教育,实为汉代邓太后始创,其进步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非同一般,实为汉代官学的一大特色。(三)鸿都门学 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二月,即公元178年,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生皆由州、郡三公荐举/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0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史料称/曾招至千人焉0。以尺牍、小说、辞赋与书画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一般为无身分地主及其子弟。其出路较之太学生更为优越:/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0。[3](5后汉书(蔡邕传)6)从教育制度上看,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开唐代专科学校之先声;打破封建官学儒家经典教育的界限,而代之以文学艺术;以辞赋取士,表现了对人的才华个性的重视,成为后来文学取士之导源;以尺牍、辞赋、小说、书画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封建官学的学科内容,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其价值与影响远超过其存在本身。(四)郡国学校 汉代的郡国学校,指以行政区划/郡国0为范围的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曾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0,但未能普遍推行,然作为封建地方官学,却由此始。至平帝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制度,郡国学校普遍设立。5汉书#平帝纪6云:/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0。据此可知,汉代地方官学为学、校两级,分置经师与孝经师一人,俸禄大约百石左右。管理体制为郡国学校由郡文学或文学祭酒具体负责,郡文学或文学祭酒多由当地学者名流担任,官居校、学经师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汉代首创地方官学,当推蜀郡太守文翁。5汉书#文翁传6载,文翁为蜀郡太守时,曾选派弟子十余人去京师太学受业,学成归蜀后被任为县吏。同时又建学校于成都市中,民俗大化,盛于齐、鲁。三、汉代私学的昌盛与基本类型中国古代私人教学或私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末期孔、墨两家,冲破/学在官府0的限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战国时百家争鸣,私学更盛。秦代颁挟书律,以禁私学,但仍然禁而不绝。汉代私学发展则更加繁荣,秦汉之际至汉武帝元朔五年近百年间,汉代教育全赖私学以维持;官学制度建立以后,私学未见削弱,反而与官学相互补充;东汉私学更为昌盛,规模甚至官学,有的私学入门弟子与著录弟子达万人之众。实为汉代学校教育发展一大特色。西汉伊始,国事艰难,百废待兴,/未暇皇庠序之事0,整个教育乃至人才培养全赖私学支撑。汉初私学伊始,即承绪战国时期/百家争鸣0之遗风,显示出各学派之间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黄老之学/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0[4](5史记#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