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种制度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原
因。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立法,对证人的保护力度,所
规定的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证人拒证的法律后果不明确等方
面。
【关键词】证人出庭 作证 现状
一、立法未明确证人强制作证的义务
我国刑诉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
人,不能作证人。”这一规定表明具有适格性的证人都有作证的义
务,但是对证人作证的具体方式并未明确规定,尤其是没有规定证
人有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虽然该法规定证人证言应经过控辩双方
质证,同时《刑事诉讼法》又规定了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公诉
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
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
应当当庭宣读。
二、证人自身的主观原因
有证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部分人觉得反正案件的处
理结果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自找麻烦。因为这些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尽管他们清楚地知道作证是法律规定公民的一项义务,而他们就是
案件的知情人,却不愿出庭作证,更有甚者对司法人员的调查取证
避而不见或者在司法人员面前一问三不知,这种人的“自我保护”
意识特别强,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轻易开口。证人害怕甚至拒绝作证,
就是证人出于对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因而害怕作证。证人
对作证可能受到的威胁顾虑很大,许多证人对因作证遭受打击、报
复、陷害致使其本人及亲属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
了损害等现象心有余悸,有的证人则只愿提供书面证言并附加保密
条件,从而使证人证言的证明力下降而难以成为定案的主要根据。
三、客观上的原因
(一)社会观念上的原因
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的影响,中国人尊崇的是“以和为贵”
的儒家思想,这一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早已是根深蒂固。有学者曾精
辟地指出“古人在说到诉讼行为的参加者时,常常要加上明显含有
贬义的前缀或后缀词,以示鄙弃。如‘滋讼人’、‘兴讼’、‘聚讼’、
‘讼棍’等等便是。”这种贱讼的传统社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现代人的行为。话说回到具体的刑事诉讼中,知道案件情况的证
人往往明哲保身,认为出庭作证是“过堂问审”,是一件不光彩的
事,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之,我国文
革期间“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法律惨遭践踏,民主更是无从谈起,
这早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由于这种全社会法律意识
淡薄,未能形成支持、赞扬证人出庭的良好氛围。
(二)“不愿得罪人”的观念
经调查,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证人都是有着另外一种特殊身份
的,也许他们和当事人相识,甚至有一些还与当事人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关系,可能他们是邻居,朋友,亲戚,同事,所以他们才能知
道涉及案件的真实情况。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就会使证人产生
不愿得罪人的想法,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往往是将感情摆在一个
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熟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等思想决非
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在这个时候简单的套用儒家思想显然是不明智
的,当然我们也需要站在证人的立场上为证人们想一想,如果我们
是他们,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大义灭亲,
不是每一个都能做到的,如果证人做出了对一方当事人不利的证
言,而这个当事人又恰恰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那么作证后的下场及
处境便可想而知,不仅得不到一方当事人的理解,就是其家人也不
理解,不支持,甚至会给家人和亲朋好友带来横祸,这是证人不愿
出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证人权利、义务、责任脱节
(一)证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证人
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应享有什么权利。这就使得证人的权利义务不平
衡,“证人在出庭作证的同时,还要承担人身风险。可以说大部分
证人存在担心遭到打击报复的心理压力,他们因受到来自一方或双
方当事人,或者他们亲属的所谓提醒、警告,甚至利用金钱诱惑、
威胁,害怕本人或其近亲属遭到当事人的打击报复而不愿到庭作
证。
(二)证人的义务与责任相脱节
“作证是公民的义务”这一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规
定;但是没有规定证人拒绝作证应负什么法律责任,受什么惩罚,
也没有规定对证人拒证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正是这种义务与责任
的脱节,导致证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大部分选择不出庭作证。
(三)司法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首先,我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革,很多司法工作人员
还没有从旧的庭审方式转变到新的庭审方式上来,于是他们以宣读
证人言词的方式代替证人出庭作证。其次,如果某些案件比较复杂,
或者是在所牵涉证人比较多的情况下,抑或是证人在距离司法工作
人员较远而难于通知的情况下,很多司法工作人员怕麻烦,怕耗费
时间和精力,于是怠于通知和做工作,从而导致证人所接收到的信
息不全面,了解到的情况不真实,最终使出庭作证率低。所以说,
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证人出庭作证。最后,由于部
分司法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执法形象,素质较低,形象不好,使证
人对所有司法工作人员抱有成见,持不信任和不合作态度,从而从
行动上制约了证人出庭作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