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场协议的分析

广场协议的分析

广场协议的分析

一,广场协议的简单介绍

广场协议(英文名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二,广场协议签订背景及其后续影响

从1980开始,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广场协议”为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主要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广场协议”是在美国财政和贸易账户双赤字的背景下签订的,在该协议中,西方五国一致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协议签署后,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下降,由240日元/1美元跌至1986年的160日元/1美元,最终维持在130~140日元/1美元的水平上。日本经济因日元升值而受挫,1986年,日本银行不得不连续四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已经降至2.5%。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开始强劲复苏,但物价水平却相当稳定,甚至有所降低。这显然是日元升值的后果。但此后出现了严重的后果。1987年秋,日本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迹象,贸易盈余快速下降,资产价格急剧攀升。日本财政和货币政策开始收缩,但不幸的是,10月19日美国“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使得日本货币紧缩计划落空。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继续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直到1989年3月,日本银行才开始提高贴现率,但“泡沫经济”已经形成。泡沫不可避免地要破灭。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提高贴现率,过于急剧的货币紧缩加快了资产市场崩溃: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先后在1990年和1991年价格崩盘。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政府不得不再次实施扩张性政策,但是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带来的资产贬值以及经济严重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经济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失去的10年”,而资产泡沫正是日本政府为消除1985~1990年日元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而制造的。

三,广场协议的启示

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1,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并不是货币升值本身,而在于在坚持固定汇率失败后,当局出于对升值带来紧缩的恐惧采取了过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面对货币升值本身带来的紧缩后果应当实行调整,但绝不是无纪律的松弛扩张。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着不同的政策时滞和持续时间。货币政策非常灵活却有相当时滞,但影响时间较长;而财政政策与之相反。3,确定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非常重要。假如在1972年日本当局没有固守308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并提高贴现率,此后的恶性通货膨胀本可避免,而与此类似,若1987~1988年日本银行就及时紧缩货币,资产价格泡沫也不至于膨胀到如此巨大程度,破灭后的损失也不至于如此惨重。4,,汇率政策本质上是国际协调机制下的政策,应当受到国际监督,而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内部政策。因此充分理解前者的国际性,进行国际协调,而对于后者,则不应受到过多的国外压力。日本政府在这两次经历中都正好把这两种态度摆错了位置。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事实上的盯住美元制度,这一制度正越来越受到来自于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压力。他们认为这一安排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严重低估,中国从中获得了出口的竞争优势,而其他国家的利益则受到了损害。盯住汇率阻碍了全球调整机制,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丧失国内货币控制的风险,影响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

2010096102 胡朝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