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
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与地理关系”与环境教
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
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
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
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
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
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
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
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
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
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
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
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
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
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
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
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
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
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
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
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
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
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
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一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
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
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
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
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 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
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
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
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
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
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
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
站。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
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 定格式的结论,而是
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
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
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
册“城市形成和发展“,让学生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
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
出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
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为新型城市的成立象“摊大饼”破坏了大
量优质的耕地,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就很紧张的台州来说,台州市的
设立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
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
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
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
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
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
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
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
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
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
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事
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
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
参观一些制药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
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
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我就
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小普陀”旅游
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造金清新闸的实际意义,为
什么政府要花这样多的资金造这个庞然大物等等。
4.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
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知识;同时也深化了
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变革地理教学,是现阶段十分迫切的
地理教育研究课题,内涵相当深厚,要求十分具体,只能依靠大家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变革入手,从长计议,群策群
力,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创建出地理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