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意象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其主要表
现为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杂志。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主要分为
对诗中具体意象的分析研究和对“荒原”这一意象本身的研究。
关于《荒原》具体意象的原型探究。邹鑫慧的《<荒原>中水火意
象的原型分析》主要对“水”和“火”这两个意象的原型做了研究,
以《圣经》里的水火意象为出发点,探究说明了“大洪水”中的“洗
礼”含义和《荒原》中水代表的“再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圣经》
的“希望之火”和《荒原》的“救赎”之间的内在联系。潘晓静和高
迎春所著的《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象》则是通
过神话原型批评派的理论,对于《荒原》中“渔王”、“西比尔”、“翡
绿眉拉”等神话原型做了分析和解读。喻天舒的《神王、渔王与荒原
意象》也是从神话意象出发,选取的是《金枝》和《从祭仪到神话》
这两部作品,探讨意象与神话的关系以及其对现代文明的表达之间的
作用。这一类的研究深入的探讨了《荒原》的具体意象的来源和涵义,
有助于后人对《荒原》表意的初步把握和一些具体内涵的认识。但是
由于《荒原》引用了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内容展现的意象十分庞杂,
仅仅通过某一类意象的解读难以达成对全诗的理解和把握。
《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之间的
关联的探究。刘宏的《<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通
过美国文学主题中“荒原”意象所代表的“自由与险恶”的含义和《荒
原》中战后人们的“精神荒原”的比较,探讨说明了美国文学传统荒
原意象的异化和战后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牛晓的《从<荒原>与<弥
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则立足于美国荒原文学,通过对《荒
原》和《弥留之际》的社会意识、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展现美国
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刘晓文在《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
象征意蕴》一文中,将《荒原》放到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荒原”意象
当中,探究其共同代表的西方人的精神探索历程。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研究《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某种文学传统的关系,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的研究成果以英国和美国文学传统为主。
这类研究通常只侧重与《荒原》有着密切联系的英美文学,往往忽略
了《荒原》对于其他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荒
原》对于东方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邹鑫慧:《<荒原>中水火意象的原型分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
专科报,2011年第1期
【2】潘晓静,高迎春:《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
象》,吉林市发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3期
【3】喻天舒:《神王、渔王与荒原意象》,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
【4】刘宏的:《<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辽宁工程
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5月10卷第3期
【5】牛晓:《从<荒原>与<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云南
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6】刘晓文:《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象征意蕴》,湛江
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6月第18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