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研究进展
的血管长入一’7 J_。
活性复合皮:以异体或异种胶原作为细胞支
架,再将培养的自体表皮或异体表皮细胞膜片植于 其上形成的复合皮肤。复合皮肤替代物是最接近正
常皮肤的组织工程皮肤。 2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
1.2.2脱细胞真皮支架:同种异体真皮+自体表皮 制成的复合皮中自体表皮是来自自体刃厚皮或培养 的角朊细胞膜片。而异体真皮中由于细胞成份有较 强的抗原性。易导致免疫排斥反应,使移植失败,故
成2 mlTl厚的多孔结构纤维编织体,覆以0.2 mm厚
的既有表皮层又含有真皮层的组织化工程皮肤,由 Organogenesis公司生产,是目前惟一经美国食品和 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商品化器官型活性皮肤替代 物,价格昂贵,25美元/cm2。它是在含有人成纤维 细胞(同种异体)的胶原凝胶表面种植异体人表皮细 胞,再经培养而成。其不足之处是创面感染率高 (10.5%),创面收缩率比中厚皮高(10%~15%),胶 原成分易被胶原酶消化降解。此外,异体表皮细胞
I.I.3
自/异体表皮细胞混合膜片:自/异体表皮细
胞混合移植可以达到以较少的自体表皮细胞覆盖较 大创面的目的。虽然异体表皮细胞移植后只能在创 面上做暂时存留,但他们合成与分泌的多种生长因 子却能有效的促进自体表皮细胞的生长与扩增。将 某些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体表皮细胞后用于创面移 植,这些转基因细胞可在创面释放足量的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在表皮细胞培养中可通过基因修饰 来影响细胞素的合成与分泌,就可增强细胞对创面 愈合的效应。 I.I.4表皮干细胞膜片:经体外培养所得到的表皮 细胞膜片中大部分为终末分化细胞,已失去进一步 分化的能力,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表皮干 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为这项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 空间。由于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总的比例很低,且 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在培养中如何维持其为分化
自体表皮细胞膜片:1975年Rheinewald等
利用照射处理过的3T3成纤维细胞作为滋养层,培 养人表皮细胞获得成功[1]。1981年O’Connel等首 次应用此方法在体外培养出适合于移植的自体表皮 细胞膜片[z]。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基本方法,将体外 培养的高浓度角朊细胞吸附在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 被人体逐步吸收的细胞外基质上使其扩增,进行人 工皮肤构建和移植。该替代物最大优点是能用少许
想的替代物。烧伤创面治疗是应用组织工程皮肤技 术最早的领域,特别是Ⅱ度以上需要进行皮肤移植 的烧伤患者,包括早期创面覆盖及后期瘢痕修整。 Clayman等把Integra用于烧伤后引起的增生性瘢 痕蓖建,术中将瘢痕组织全部切除达一定深度,以保 证移植物植入到无瘢痕且血运丰富的血管床区,术 后其功能恢复良好[11|。刘亚玲等用组织工程 ActivSkin(艾尔肤公司,陕西)对31例深度烧伤创 面进行修复。结果显示深Ⅱ度创面25例,愈合时间
or
probenecid doD,ANDREW
ABCBl polymorphisms
are
T,LEACH
JP,et a1.Common with multidrug
alter blood brian barrier
of levetiracetam
rats
not
复合皮肤替代物:正常表皮真皮交界的基底膜
修复19例慢性皮肤溃疡,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后创面
明显缩小,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24 d讲64
部分有参差不齐的网状棘结构,大大增加了接触面
积,这对皮肤的强度和耐磨性都有重要意义。在分
子水平,真皮能促进表皮的生长和成熟。锚定纤维
d),在使用ActivSkin过程中患者皮肤
第30卷第6期 2009年6月
河 北 医 学 学 科 大 报 JOURNAI。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V01.30
No.6 2009
June
・637・
[163
SIDDIQUI muhidrug
A,KERB resistance in
R,WEALE ME。et a1.Association of
[收稿日期]2009一Ol一05;[修回日期]2009—03—04 [作者简介]沈奕(1969--),女,上海崇明人,江苏省连云港市第 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皮肤科疾病诊治研究。
万方数据
・
638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30卷第6期
状态等关键性技术问题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
自体表皮干细胞膜片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引。 1.2真皮替代物
EJ].N Engl J Med,2003,348
[19]BANKSTAHL JP,HOFFMANN K,BETHMANN
Glutamate
is
K,et
a1.
critically of
involved
in
in
seizure-induced the
[17]HUNG
CC,CHEN in
CC,LIN
CJ,et a1.Funotional evaluation of
比对照组提前6 d(P<O.05)L123;nl度创面6例,愈
后,表皮细胞能够牢固的与脱细胞真皮结合,并不断
的扩展、增厚和上皮化。
1.2.3人工合成真皮支架:可作为支架的有尼龙网
膜、多聚半乳糖网。在网上种植成纤维细胞可作为
真皮类似物。其自体表皮或角朊细胞则来自自体刃 厚皮或新生儿的角朊细胞。此类材料存在大小不等 的微孔,有利于纤维血管结构的长入,有的真皮类似
colonies from single
cells[J].Cell,1975,6(3):331—336.
2.4白癜风:van~Gee等用体外培养的自体黑素细 胞和角质化细胞的透明质酸混悬液撒播在已被激光 处理过的白斑病损区,3周后数字成像系统显示 62%患者移植区恢复了颜色[1 9|。Pianigiani等从自 体正常皮肤取一小块活体表皮在用患者血清作为基 质的透明质酸生物膜上进行表皮细胞培养构建表皮 膜片,移植于经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3周后的病损 区,经18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75%局部和节段 型、30%泛发型患者恢复着色[2州。卢涛等从自体表 皮培养出黑素细胞悬液,移植到10例患者的白斑 区,3个月后6例在治疗点较周围自斑加深,2例色 素沉着较明显,并略发红,接近周围正常肤色[21|。 2.5光化性紫癜:光化性紫癜又叫老年型紫癜,是 一种老年性退行性变化的皮肤病。Banta等对1例 老年男性光化性紫癜志愿者前臂薄层去皮,然后移 植Apligraf,创面愈合良好,移植部位可正常耐受牵 拉,美容效果也不错L2引。 2.6外伤及外科继发性难以修复的皮损:组织工程 皮肤可以治疗瘢痕、巨痣、太田痣、纹身及一些肿瘤 等切除后形成继发皮损。Kopp等用胶原结构的替 代物移植于23例黑素瘤、鳞癌、血管肉瘤、基底细胞 癌及脑纺垂体瘤等手术继发性头皮缺损,仅有6例 患者由于头皮脓肿而延迟了创面愈合,其余患者都 较快愈合比3‘。Robertancis等报道,在伊拉克、阿富 汗战争期间应用组织工程皮肤治疗战伤性皮肤缺 损,可以预防感染和创面干燥,减少疤痕形成,缩短 治愈时间,从而减轻伤员痛苦阻]。Maier等用 Apligraf治疗lO例外伤性撕脱伤致皮肤萎缩,所有 患者均在60岁以上,且多数长期使用激素,皮肤薄
1.1.1
的皮肤提供大量可供移植的皮源¨“]。
I.I.2
自体表皮细胞加载体:表皮细胞体外培养成
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为了缩短时间,有人将表皮细 胞种植到生物膜载体上再行移植。这一技术的产物 以“激光皮”为代表。“激光皮”的载体是用半合成的 透明质酸衍生物制成透明薄膜,用激光在膜上钻出 许多透膜微孔,将膜置于培养皿中,种植表皮细胞后 可发现表皮细胞在膜上方和下方形成克隆,然后将 膜从培养皿中取出,转移至受皮区。
【参考文献】 RHEINEWALD JG。GREEN H.Serial cultivation of human
epiderma keration ocytes:the formation of reralinlling
2.3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Fivenson等 报道,用Apligraf治疗5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
物在新生真皮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被生物降解‘…。
1.2.4活性真皮替代物:在真皮替代物中加入成纤 维细胞,提高真皮替代物诱导创而血管内皮细胞向 内移行的能力,加速IlIL管化速度,提高其促进表皮细
胞的生长、分化和基底膜形成的能力。Dermagraft
合时间比对照组提前20 d(P<0.05)。Lida等u列 以口腔黏膜角质化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同种脱细胞 真皮为支架进行体外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治疗 大面积烧伤,也取得满意疗效。
组织工程皮肤是通过在体外培养扩增大量的功 能细胞,复合到支架材料,通过细胞与支架的相互作 用,诱导、生长形成三维的有活性的皮肤替代物。组 织工程皮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皮肤供区不 足、免疫排斥、传播疾病等各种问题,为急性或慢性 皮肤损伤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理念,具有远大的开发 前景。本文就组织工程皮肤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作 一综述。 1组织工程皮肤的分类 组织工程皮肤可分为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 和复合皮替代物3种类型。 1.1表皮替代物
2.2慢性皮肤溃疡:Omar等[1 4]用Dermagraft治
是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代表,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植 入切痂创面后,基底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浸润较快,抗感染能力较强,不易被蛋白酶降
解。”。
1.3
疗静脉性慢性皮肤溃疡,创面12周内愈合率高于对
照组(50%协12.5%),创面缩小明显好于对照组 (84%"US 16%)。聂鑫等‘153用组织工程ActivSkin
associated
[J].Epilepsy
Res,2004,58(2—3):85—91.
・综
述・
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