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磁力轴承的设计

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磁力轴承的设计

第34卷第2期 四川兵工学报 2013年2月 

【机械制造与检测技术】 doi:10.1 1809/sebgxb2013.02.022 

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磁力轴承的设计 

段绍锋 ,李 强 ,冯柯文 

(1.驻重庆地区军代室,重庆400039;2.驻157厂军代室,重庆611930) 

摘要:针对传统动力调谐陀螺仪中的轴承的问题,采用磁悬浮轴承。 

浮轴承,为提高动力调谐陀螺仪精度和寿命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动力调谐陀螺仪;磁悬浮轴承 

中图分类号:U666.1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目前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结构,设计了磁悬 

文章编号:1006—0707(2013)02—0070—03 

A Magnetic Bearing Design Applied to Dynamic Tuned 

Gyroscope System 

DUAN Shao—feng ,LI Qiang ,FENG Ke.wen 

(1.Army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Chongqing,Chongqing 400039,China; 

2.Army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No.157 Factory,Chongqing 61 1930,China) 

Abstract:Against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bearing in dynamic tuned gyroscope system,this paper boldly 

used the magnetic bearing.According to current DTG stmeture,we designed a magnetic bearing.It pro— 

vides a new thought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lifetime of DTG system. 

Key words:dynamic tuned gyroscope;magnetic bearing 

轴承是动力调谐陀螺仪中的关键部件,对于陀螺仪的寿 

命和精度至关重要。由于无法突破传统机械滚珠轴承的工 

艺难关,即无法降低轴承的精度误差和提高使用寿命,故而 

大胆地考虑采用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用磁力轴承来取代传统 

的机械轴承。 

1磁力轴承的原理与优势 

磁力轴承又称磁悬浮轴承,是利用电磁铁将转子悬浮起 

来,并利用传感器,进行反馈控制支承装置。其原理如图1 所示。 图1中是径向磁力轴承的示意,只画了一个方向的电磁 

铁,理论上,电磁铁的分布是对称的。当磁力轴承工作时,电 

磁铁对转子产生吸引的磁力,改变其位置。传感器将转子的 

位置测出后,反馈给控制器处理,输出控制信号,由功率放大 

器转换成电流或者电压信号,输入电磁铁,改变其对转子的 吸力。轴向磁力轴承的原理和径向磁力轴承是相同的,区别 

只是在于电磁铁的排布。 

收稿日期:2012—12—10 作者简介:段绍锋(1988一),男,主要从事惯性导航研究。 图1磁力轴承工作原理 

现在普通的传感器精度可以达到0.01~0.001 mill,因 此,磁力轴承的定位精度至少可以达到微米量级。承载力视 

不同场合而定,如SKF公司的磁力轴承铣削主轴部件的前径 

向轴承承载力为4 000 N,后径向轴承的承载力为2 000 N,轴 

向轴承的承载力为1 000 N。几乎与机械轴承不相上下。 

相比传统的机械轴承,磁力轴承具有以下优点: 

1)磁力轴承无接触,无摩擦,因此完全消除了磨损,可 

以极大地提高轴承的寿命。对于磁力轴承而言,它的寿命主 

要决定于控制电路元件的寿命,

这比机械轴承由于应力疲劳 段绍锋,等: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磁力轴承的设计 71 

而磨损的寿命长得多。即使电路元件损坏了,也可方便地通 

过外电路的更换或者设计冗余电路来弥补,这比更换机械轴 

承的部件方便得多。因此理论上,磁力轴承的寿命是无限 的。可见,使用磁力轴承可以解决当前动力调谐陀螺仪寿命 

不足的问题。 

2)磁力轴承无需润滑,也不会因为润滑剂而污染工作 环境。因此,采用磁力轴承可以完全克服由于陀螺仪工作时 

高温低压使得润滑剂挥发带来的影响。 

3)发热少,功耗低。磁力轴承仅由磁滞和涡流引起很 小的磁损,因而效率高,功耗仅为普通轴承的十分之一。由 

于没有摩擦,可以大大减小陀螺仪的发热,使得转子的工作 

环境趋于稳定,解决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陀螺仪转子工作环 

境中气体介质的阻尼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干扰,从而提高陀螺 

仪精度。 

4)磁力轴承支持高转速。提高转速意味着增大转子的 

角动量,有利于陀螺仪的稳定性提高。而目前由于机械轴承 

的限制,只能做到10 000 r/min左右,如果能脱离轴承的限 

制,则可以提高到30 000 r/min,这样还能允许挠性接头的弹 性刚度设计得更大些,提高抗冲击能力。 

5)可以通过外部电路的调节,改变转子的位置,便于装 配、调节。而且可以通过实时监测,获取轴承和转子的所有 

工作信息,以便于性能的评估和问题的分析。 

6)轴承可以自动绕惯性主轴旋转,而不是绕支承的轴 

线转动,因此消除了质量不平衡引起的附加振动;此外,可以 

通过控制环节的调整,适当改变轴承的阻尼,衰减各种干扰 

振动,有望从源头上减小航向效应。 

7)磁力轴承的耐环境性强,能在极高或者极低的温度 

下(一253 ̄C~+450 ̄C)下工作。从而可以缓解由于陀螺仪 内部抽真空而造成的难以散热的影响 J。 

2磁力轴承的设计 

轴向磁力轴承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轴向磁力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2中,为简便起见,省略了止推盘另一侧对称的定子 

绕组。为了充分利用材料,通常采用等磁阻原则,令各段的 

磁极面积相等。故而,有磁极面积A =磁极面积A:,因此, 

外磁极窄,而内磁极宽。 

径向磁力轴承的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径向磁力轴承结构示意图 

设计采用8极径向磁力轴承。(定子中的每1个齿即为 

1个极)每2个极组成1个电磁回路。位置对称的1组电磁 

回路极控制1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之所以选择8极是因为: 

①由于极数必须成对,而成对的极构成的电磁回路也必须 

成对,因此,极数必须是4的整数倍;②根据力学分析,随着 

极数的增加,有效的承载力会降低,故而应尽量选用低极数 

的结构;③虽然4极磁力轴承理论上承载力最大,但是由于 

存在严重的磁耦合,加之陀螺仪中的驱动轴比较细,无法容 

纳多磁极结构,故而选用磁耦合很小的8极结构。磁极数与 

磁力轴承的承载力关系见表1。 

表1磁极数与磁力轴承的承栽力关系 

磁力轴承的简化模型如图4所示。 

子铁心 

铁一心 

图4磁力轴承简化模型示意图 

根据目前动力调谐陀螺仪实际情况,设计了磁力轴承的 

总体结构如下: 

1)设计方案一 72 四川兵工学报 http://scbg.jourserv.tom/ 

轴向磁 

图5磁力轴承结构设计方案一 

该方案采用了传统的设计,使用3组磁力轴承,其中2 

组为径向磁力轴承,限制驱动轴的径向平动和径向转动;另1 组为轴向轴承,限制驱动轴的轴向平动。这是目前磁力轴承 

实际运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稳定, 

容易加工,各个方向的自由度独立,没有耦合,易于控制。但 

是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需要使用3组磁力轴承,体积较大,可 能对现有产品要求改动的地方较多 J。 

2)设计方案二 

图6磁力轴承结构设计方案二 

该方案采用了圆锥磁力轴承,仅仅使用两组轴承就能满 

足对驱动轴五个自由度的控制。该方案相比方案一,结构紧 

凑,更适宜于在陀螺仪中的运用。但是该方案对加工和装配 

的要求较高,而且每组轴承中的轴向和径向平动有耦合作 

用,这就要求在后续控制电路中必须解耦合,因此控制电路 会复杂许多 J。 

通过讨论,决定采用传统的磁力轴承系统,也就是两组 径向轴承和一组轴向承组合工作。选择这个结构的原因是: 

①结构加工方便,精度容易保证;②各个方向的自由度容易 

控制,不会产生耦合干扰,稳定性、可靠性大;③相比锥形磁 

力轴承,两者的传感器、控制器和反馈回路数量相当,成本差 别不大。大致的设计图如图7所示。 

首先,把原来的直流驱动电机部分从传统的挠性陀螺仪 的轴端部移到了轴中部。这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节省空间。 

由于磁力轴承要求转轴的直径必须比较粗,这样才便于分离 

各个自由度上的误差,避免产生耦合。因此,设计转抽从原 

来的直径5 mm增加到了现在的直径20 mm。而这正好与一 

般挠性陀螺仪中的驱动电机部分的直径30 mm比较接近。 

—L ’ 

、 轴 

厂一 一 .-]\ 

———— _-J无; 

图7 陀螺磁力轴承系统总体设计 

其次,把旋转轴的两端做成圆锥形,并嵌以永磁铁,配合 

外壳基座上的用磁铁组成2组无源磁力轴承。该组轴承的 

不要求其定位精度,主要作用在于令轴体在不工作断电时, 

也处于悬浮状态,便于启动。同时也可以避免磁力轴承断电 

后,轴体与壳体基座发生机械碰撞。 

尽管目前采用的是方案一,但是在该款磁力轴承技术成 

熟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实现方案二。 

3结束语 

分析了磁力轴承的原理和优势,设计了两种磁力轴承结 

构,对提高动力调谐陀螺仪精度和寿命提供了一条新的 

思路。 

参考文献: 

[2] 

[3] R.H.弗雷泽,P.J基林森,G.A.奥伯贝克.磁悬浮和电 

悬浮[M].廖朝佩,李凤山,杨俊棋,译.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1982. 

虞烈.可控磁悬浮转子系统[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张炎华.陀螺支承系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1987. 

(责任编辑杨继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