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 陈 莉 日本幼儿园视频 教育情景一:玩沙 初秋季节,在户外,一岁多步履蹒跚的孩子赤身裸体,光脚,小屁屁上穿着尿不湿。手上拎着好似废弃油漆桶的小桶在自来水处接水,往相距大约3、4米的沙堆处送水,由于油漆桶没有提把,加之力气小,孩子在运送的过程中,水桶是走两步掉一次走两步掉一次,而桶里的水往往会溅出来,洒满孩子一身一地,到了沙堆处虽然桶里的水所剩无几,但孩子还是乐此不乏。沙堆处的孩子在一位赤着脚卷着裤腿的老师的带领下,用高出孩子半个头的沙楸将沙土从下往上铲沙,有的孩子站在有水的沙土里为了拿取插在沙里的沙楸由于力气太小取不出来,摔跤数次又爬起来。整个过程只有一个教师,一直和孩子做着相同的事情,虽然孩子状况频出,但老师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去帮助任何一个孩子。 教育情景二:折纸 在教室里,老师与三岁左右的孩子围坐在幼儿的小桌子前,老师教幼儿折纸,只见老师幼儿各拿着一张纸,老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速度很慢,照顾到每个孩子,很注意细节,连将折痕反复按压的动作都让孩子做到,学习时,整个教室很安静,老师没有语言讲述,没有步骤演示,没有一句言语,但孩子们却学得很认真,很专注,把细节动作都一一记住了,孩子们后来都学会了。 教育情景三:叠被子 日本幼儿园教室寝室兼用,在午睡起床后,老师将孩子们的地铺用品收拾整理放入旁边的收纳柜里,三岁左右的孩子也自觉地学着收拾,只见孩子们很积极地用尽全身力气将叠得并不成型的床上用品拖向收纳柜,不管孩子的被子叠得是否成型,老师都安原型将它们收入收纳柜里。 案例分析 从上面三个教育案例,纵观中日幼师的教育行为,日本教育是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最大限度得到发展。在孩子玩沙、学习折纸、叠被子的活动中,老师很少“干预”孩子的行动,孩子跌到了,没有人扶,孩子拎不起水桶、拖着超重的床上用品没有人帮,孩子取不出沙楸没有人帮,甚至孩子为了爬上沙堆跌跌跌跌拌拌也“没有人管”,叠的被子不成型,也一样可以装进收纳柜,不管孩子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都自己想办法,这个过程孩子们表现出的能力各不相同,但老师没有轻易帮助任何一个孩子,而是无声的和孩子们做着相同的事情,不管是学习玩耍还是生活,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教诲,而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去做。而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同样的活动老师的教育观念却大相庭径,我们的老师是不会让孩子赤身裸体玩水玩沙的,这样老师会担心孩子生病感冒,家长会怪罪;不会让他们用又大又长的劳动工具的,那样对孩子有安全隐患;教师自己也轻易做不到赤脚卷裤跟孩子一起玩,因为他们会担心老师失去号召力,而更多的老师已经习惯了站在旁边做指挥者。 从视频中我还发现,日本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很少语言说教,更多的是身体力行为孩子示范,让孩子通过模仿、摸索习得技能,没有统一要求,不强求一律,很好地照顾了不同水平孩子的能力发展。比如:在教孩子折纸时,老师与幼儿同坐在幼儿的小桌前,老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速度很慢,照顾到每个孩子,很注意细节,连将折痕反复按压的动作都让孩子做到,最后每个孩子都全部都能学会;在孩子叠被子时,老师无声地收拾地铺的床上用品,孩子也帮着收拾,因为孩子太小,多数孩子叠的被子叠得并不成型,但老师没有一句语言教诲,没有评价,只是和孩子一起把事情完成;在玩沙时老师也是很少指挥很少组织,不管出现什么状况都是让孩子亲身体会……反观我们的教育,老师在开展同样的活动时,比如折纸时,是要讲解示范后,再让孩子学习;生活能力训练时,总是乐于把已有的经验和盘托出,让孩子机械地模仿;玩耍时老师更多的是指挥、限制、要求,她们老师更重视、更擅长将理论要求说教给孩子听,让孩子形成固有的、千篇一律的认识后再去行动,而比较忽略孩子对事情过程的感知和体验。 通过三段视频比较中日两国的教育区别: 1、中国幼儿教育重视言传,日本幼儿教育重视身教。 2、中国教育重视认知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重视行动能力提升。 3、中国幼儿教育重视结果,日本幼儿教育重视过程。 4、中国幼儿教育受安全观影响约束太多,日本幼儿教育更开放更放手。 案例解析 早在2006年,我国就鲜明提出了“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保教宗旨,力求科学定位,不仅关注“今天孩子学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明天孩子会学”。呵护激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创造力。”案例让我们反思: 一、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完善自我 常言道: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我国《指南》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国由于教师的从业门槛低,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够,受固有观念的影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还由于班级人数过多老师怕麻烦图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老师仍然习惯以指挥者的角色自居,凌驾于孩子之上;把简单的说教用于教育之中,让孩子简单的死记硬背,轻易放弃孩子探索的过程,乐于讲述事物的结论让孩子记忆等等影响孩子发展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仍然植根很深,这种教育现象甚至在幼儿园、小学、乃至高中都屡见不鲜,连高中的实验课的知识孩子在高考前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出现了学生的理论水平高,行动能力低;文凭高,而实用性低的教育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反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质疑我们的教育,有条件的家庭纷纷送孩子出国留学、甚至读初中读高中都送到国外去......为此作为园长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它将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烙印,所以幼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幼儿受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 的素质,对老师制定了短、中、长期个人发展规划,读书计划,每个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每学期教师要写三篇教育心得论文,人人有科研课题,每学期老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分批次分层次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等,有一整套提升教师素质的规划。《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后,我和老师们一起深刻理解践行《指南》精神,领会目标要求,努力做到多学习以丰富内涵,多行动以了解社会让视野更加开阔,多反思以接纳新的知识,充分运用新信息和现代教育手段,勇于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创新,为使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而不懈努力着。
二、做中玩、玩中学,践行当下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指南》的理念不谋而合。《指南》中也在强调:“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学 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陶行知说:“要解放幼儿的手,解放幼儿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在这些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把这样的教育主张落实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教学之中,让游戏成为孩子生活的基本活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玩水玩沙时锻炼体魄,历练勇气;在动手活动中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在生活技能中增长才干获得经验……老师所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绝不不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使得不同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热爱自然、探索自然。
三、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我们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满怀信心、爱心、耐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按照《指南》提出的“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保教宗旨,力求科学定位幼儿教育功能,让幼儿生命成长得更自然,不要加速,不要拔苗助长。”,仅仅、尽量做到“行多于言”即示范少,要求少,点评少,总结少。给孩子更“多”的体验、探索的空间,去掉模式化,更好地尊重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剪掉了发展优劣的标签,让孩子快乐成长,鼓励独立思考,让孩子有更多的创造空间……让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就是让孩子在感受不到教育者意图的时候受到教育,老师需要需要永葆童心,需要大智若愚,需要以身示教,需要简单含蓄,需要宽容尊重,需要平和的氛围和情境,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幼儿一同探索,需要给幼儿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幼儿在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些就是以上教育案例给予我反思收获到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自我踏上幼教工作岗位以
来这句话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陶行知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做人的典范。在日常工作中,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精神、以接纳的心理去对待那些幼小的还未成熟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多份理解和智慧,使他们遵循正常的轨道发展。现在,我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着,在教育岗位上我将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用未来人生谱写一曲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