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泛娱乐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 3

泛娱乐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 3

“泛娱乐化”对当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泛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文化背后充斥着市场性、商业性的操纵,其负面影响不仅加重社会的躁动不安,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趋于庸俗化。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极易受到泛娱乐化的危害,这也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积极采取变革教育方式,大众传媒也应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承担起教化大众的职责,还给青少年一片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泛娱乐化”、“文化庸俗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近年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日趋呈现“泛娱乐化”

的倾向,各种小道消息、明星八卦绯闻刊登在各大报刊头条,娱乐选秀类节目充斥着电视屏幕,网络上各种低俗、恶搞视频频频出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种文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导致大众审美情趣的下降,更使庸俗乃至低俗文化不断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给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的不断普及发展,“泛娱乐化“也悄悄走进了校园,而且传播之势令人堪忧。而青少年在处于青春期,尚未达到心智的完全成熟,加上其年龄特有的好奇心、易冲动与较为感性的性格特点,受到”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可谓是不言而喻。“泛娱乐化”不仅使原有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中学生思想受到庸俗文化侵蚀,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一、什么是“泛娱乐化” 美国批评家尼尔·博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 随着媒体的兴盛、介入门槛极低的媒介的普及,所有的信息包括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等形而上的内容,都变成了娱乐的泛化。他惊呼,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以乐为标杆,把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它缘起于影视、广播、 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 通过各种手段制造“焦点”和“乐子”,甚至扭曲审美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身心愉悦,获得 “卖点”。其消遣行为逾越了传统道德和法的标准, 违背了其应承担正面舆论导向的社会教育职责。 实际上,娱乐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正常娱乐和低俗娱乐,正常的娱乐应当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既给大众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带来愉悦欢乐,又不失其积极、健康的娱乐内容,而低俗的娱则只是一味的追求部分受众群体的喜好,以过度的娱乐形式和粗俗的内容来博人眼球以获取收视和点击率。“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多为后者,有些贬义,即责怪一些不可、不宜娱乐的事物也被娱乐了。“泛娱乐”容易把文化导向为低俗。艺术与市场、文化与经济都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通俗和庸俗、低俗也是存在界限的,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娱乐节目的制作一味地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就会形成低俗文化的泛滥。 麦克唐纳曾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而普通大众则完全没发觉自己已沉溺“娱乐”之毒,无法自拔。②近两年来,各大电视台都不约而同地推出各档相亲、选秀类节目,尤其一到寒暑假,增加了学生这一受众群体之后,荧屏上这类节目可谓是上演的热火朝天 。这一现象也不禁让教育者深感忧虑,首先,这些节目的真实性、合理性还有待探究,其次,相亲节目对于青少年观众群体来说纯粹是为了凑个热闹,不仅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并不相符,而且节目中为求夸张效果的某些观点甚至会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产生错误引导。除此之外,每年都乐此不疲上演着的“选秀”节目的也至少从两个方面对公众进行了消极引导:一是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肯定、刺激与鼓励;二是对“追星族”狂热的追捧行为予以积极的评价和赞赏。尤其是节目组的过度炒作夸张选手的情感经历或各种负面消息,都已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选秀节目本应弘扬年轻人积极追求梦想的正能量,反之,给青少年树立了错误的向导,即认为唱歌跳舞可以名利双收并且理所当然忽视其中艰辛过程,恐怕至今也还有很多青少年因憧憬镁光灯下不切实际的歌手演员梦而耽误个人学业。 二、“泛娱乐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其实“泛娱乐化”并非没有一点益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 电视媒体的“泛娱乐化”,其实是是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对受众合理要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娱乐本身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它是非功利的、非劳动的、能把人从受控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一种途径。正如艺术理论家豪泽尔所说:“娱乐,放松,无目的的玩耍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来说,是保持旺盛精力,刺激和加强活动能力所必须的。”另外,通过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化配置,有助于电视媒体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但是,与此同时“泛娱乐化”带来的各种令人堪忧的负面影响是远远超过它的积极作用的。 ㈠“泛娱乐化”对教育环境的冲击 如果什么都可以娱乐,什么都敢拿来娱乐,那么本该人人都具备的正确道德观念与责任感都会于无形中被弱化,这无疑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不得不否人的是今天的当下的娱乐化风气缺乏对青少年的道德引导和人文关怀,缺乏道德引导和人文关怀。“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 ,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 ,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④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泛娱乐化趋势”下文化氛围大多给青少年带来的是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香港“古惑仔”电影的盛行,使得人们对黑社会违反律法、戕害社会的威胁视而不见,反而去推崇“江湖义气”、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其对受众本身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消极,他们由于自身心理不够成熟极易为错误思想所引导,而因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率也在多年来居高不下,问题学生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者最为头疼的难题。 ㈡“泛娱乐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作为正直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他们把首要的学习任务搞好,却往往视了他们的某些心理问题或价值取向。在“泛娱乐化”风气日益盛行的当下,大众传媒提供的“娱乐盛宴”伤害的不仅仅是青年人文化艺术品位更降低了他们的基本判断能力,长期依靠这种文化快餐或调味品长大的青少年,更不免患上精神贫血症。他们盲目欣赏和崇拜娱乐文化,对于娱乐绯闻津津乐道,判断力和思考力不断弱化,价值观逐步扭曲错位,最终沦为娱乐大潮中一击就倒的 “靶子”。⑤由于源源不断地受到泛娱乐化所滋生产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极易造成对重大事件不感兴趣、冷漠无知。对于党和政府正处于转型期的方针政策这类主流话题也常常在学生群体中遭遇滑铁卢。 在长期的“泛娱乐”氛围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都会受到无法估量的危害。赵雅文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认为“……如果受众长时间陷入刺激、猎奇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减弱人们对社会的关心和热情,使受众丧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无疑揭示了“泛娱乐化”这种文化现象给当今的整个社会风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虽然这种文化现象不见得会使整个社会和受众群体都会丧失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某些来源于大众传媒对于问题的混淆或事实的歪曲却会从无形之中动摇某些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使之与传统相悖,转变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错误观点。 实际上,中学生的思想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幼稚的,对世界充满着理想化,这个阶段这也是塑造其价值观的最佳时期,但“泛娱乐化”对文化大环境的冲击极大的影响了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也大大削减了他们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可能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他们的不具备高素质的文化修养转而沾染上庸俗乃至低俗的文化习气,那么民族的未来堪忧!

三、应对“泛娱乐化”问题的对策 面对“泛娱乐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中学教育者与大众传媒自身都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㈠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控制力。泛娱乐化已逐渐成为客观事实,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想尽量避免泛娱乐化给学生带来的价值观上的冲击,必须要使思政教育先声夺人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泛娱乐化”中的正面例子加以运用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积极榜样作用。例如大众传媒对于各种明星出席的慈善晚会、公益活动的报道都对弘扬正能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 7 倍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第一印象或先入之见是很难改变的⑥。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当从开始抓起趁学生还未深陷娱乐之毒时就加以引导。高校可以从新生入学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课等方面分类别、分层次,交互性地开展,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联合阵地,全方地位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坚定思想意识,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新的形势下,绝不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武器,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 ㈡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网络与电子产品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当下“泛娱乐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以往教育中空洞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引导方法以及只局限于书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都应当得到彻底的改革创新。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最好。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有引导学生接受精品文化熏陶的责任。近两年一些媒体开始宣扬红色文化,目的只有一个,让青年人正视历史、了解历史。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年轻观众接受传播是必然,但只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增长历史知识,这显然还不够,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红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社会青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认识较浅,而社会青年更为现实、贴近生活、较为成熟。⑦这实际上给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一个启示,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它需要对社会文化的优劣进行鉴别,并用红色文化来引导青年学生。但仅仅在校园里唱红歌,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红色文化还不行,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下的思政教育要想真正为广大学子所认可喜爱,必须要走出单一的书本教育,走出课堂,贴近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红色电影的展映、老兵们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无论是内容上的新鲜素材的运用还是形式上单一模式的摒弃,都能进一步地使学生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中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理想,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这种不断创新的教育新模式需要教育者多次实践的不断探索,要求教育者自身积极寻求突破的创新实践精神,实践起来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同时也是漫漫教育改革路上的一次长征。 ㈢规范大众传媒 除了高校对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改革之外,当代中国的娱乐化浪潮要走向健康发展 ,必须摒弃缺乏本土文化的娱乐化发展路径。⑧自从广电总局对某些低俗节目连下禁令后 ,泛娱乐化现象得到屏比前一段干净了许多,世人皆拍手称快,其实娱乐本身并无害处,但过了头就会走向媚俗和庸俗,就会考验人们的道德底线 、心理底线甚至法律底线 ,比如现在网上盛行的恶搞之风 ,甚至对红色经典和民族文化经典也不放过,所谓的“抗日神剧”也一次次地挑战着大众的审美底线,如果再不加以规范化管理,未来的荧屏不知会发展至何种低俗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