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经济 —■—_『_ 磊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外企控股比例限制的 逐步取消和外商投资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 了一些新变化,外资大量以并购同内企业的形式进入我国,对 我国农业产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本文通过分析外资并购对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外资并购 农产品加工业 影响 对策 自2005年以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低于 38%且仍在下降中,社科院发布201 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预 计中国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正是食 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实际 上,2004年以来,消费升级、政策推动、标准重建以及外资涌入、 内资合纵等种种内外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传 统的低集中度现状加速改变,行业并购战火不断加剧,中国农 产品加工业正处于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的时代。 客观地说,外商并购是柄“双刃剑”。就农业领域而言,跨国 公司对国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活动可能会危及中国农业产 业安全。实际上,在农业内的某些子行业部门已经出现外资占 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的现象。在大豆产业,外资参股或独资的大 豆加工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85%。在乳制品业,外资参股 或独资企业已占领了1/3以上市场。在饮料和饮用水上,外资品 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o%以上。外资并购农业产业引发的最大 负面效应就在于外资并购导致外资垄断会削弱我国农业产业 和市场控制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资并购是跨国投资大势所趋。然 而,对意在进行行业控制的恶意并购现象就不得不警惕了。外 资对农业产业的大举并购,控制了农产品原料价格,控制了以 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影响了农业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 安全。已有研究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快制定农业产业安全的防 范政策,谨防国际资本对农业基础产业链及其价格的操控,更 要预防国际资本在高位获利后骤然撤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由 68 《当代经济)2011年4月(上) 此,研究跨国垄断性并购对我围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并购态势 目前进入食品业的外资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而不再 看重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因为与中国十三亿人口紧密相关、销 售收入轻松突破1万亿的产业只有食品业。 外资选择中国 企业重组的标准
具有高成长性和产品1 f高市场占有1 f利润丰厚1 f行业龙 有较长生命力的企业J 【率的企业J 【 的企业 J 【头企业
图1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标准 由此可见,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粮油、饮料、乳品、啤酒 等企业就成为国际企业并购的必然选择。 2004年农产品加工业的并购事件在中国并购市场上颇为 风光,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在2004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中名 列第六位,美国AB集团、南非SAB集团争购哈尔滨啤酒和日 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社入股康师傅两个案例跻身2004年中 国十大并购事件,成为除零售、金融外2004年中国并购业的关 注焦点。2005年,统一联手RichKeenl0亿元收购完达山50% 股份,华联与联华两大超市合二为一等并购案例也在业界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并购案例,可看出如下发展特 征,并彰显未来发展态势。 1、并购渐渐出现产业整合特征。产业并购的纵向联合以求 在世界范围内控制资源、网络及提升产业链条的整体价值,横 向联合迎接全球化竞争。农产品加工业的低风险l生只有在行业 龙头身上才能充分体现,这使得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 食品子行业的并购突出发生在一些产品同质性较强、市场集中 度由低向高过渡、易于进行工业化加工(易复制)的领域,如啤 酒业、乳业等食品子行业。 2、战略性并购日益成为主要推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传 统农产品产业市场和销售渠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中国 食品加工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以此重新配置 资源。通过国际区域分工优势的结合,避开贸易壁垒,扩大海外 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如新中基收购法国普罗旺斯食品 公司,海通集团引入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 3、食品业界的并购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过亿元的并购 活动出现频率日增,尤以外资介入的食品并购案为甚,如安海 斯一布希(Anheuser—Busch)以55.8亿港元(合7.17亿美元)的 出价,战胜竞争对手SABMiller,竞购哈尔滨啤酒(Harbin Brewery)。其交易规模巨大,足以震撼2004年食品产业并购界。 亚洲著名饮料企业日本朝日啤酒及国际贸易集团伊藤忠商事 株式会社收购康师傅饮品控股公司(0322.HK)50%的股权,涉及 金额3.848亿美元。外资进入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争夺大陆市 场,不惜重金,交易金额不断放大,体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关 注程度与投入力度,也成为行业并购的主要力量。 4、生产过剩的行业也可能成为并购的热点。在鼓励外资并 购的政策环境下,一些原来生产过剩的行业也面临外资大规模 并购。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些行业出现了市场相 对饱和的状态,这些行业内一些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老化、技 术落后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迫切需要进行改组、改 造。同时,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合并,实现规模经济性,改变竞争 的不利地位。外资并购可以实现快速进入,在不改变原有市场 结构的前提下有效进入,可以防止中国市场原有厂商实施进入 壁垒行为。因此,生产过剩的产业也可能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 这在啤酒、乳品、肉类加工等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 5、食品类上市公司的并购特点。食品类上市公司以母子公 司或关联企业为对接平台开展相互间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与 股权转让等活动仍较为普遍,不排除有财务性重组行为,但更 多的并购重组行为将立足长远的战略性重组与唇齿相依的资 源共享。食品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与消费层次的变化加速农产 品加工业升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赢利模式变化,业界并购市场 将服务于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化、差异化分工和龙头企业的规模 扩张与产业链条建设。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1、外资并购对农产品加工业地位的控制。总体来看,我国 三3维.12油%脂 ̄一4% 19福3%蛋 图2 2007--2008年度中国大豆的消耗去向 16% _0 宏观经济 ≯ 0 石 PO O O ●■_ C0NTEM RARYEC N CS 1■■■■■■_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农业龙头企业在 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不 高,外商很容易凭其雄厚的实力兼并尚“幼稚”的龙头企业,从 而控制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例,截至2006 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外资压榨企业66家,年压榨能力为3800万 吨,占国内有效压榨能力的56%。这表明,外资在我国大豆压榨 行业已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对现有内资大豆压榨企业造成强大 的竞争压力,还对国内大豆上下游产业,包括国内大豆的生产、 饲养加工及畜牧业的负面影响也将会逐步显现出来。由图2可 见,2007--2008年度我国大豆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耗由外资企业 益海嘉里集团所控制。 2、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打压。在资源禀赋稀 缺和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资源竞争性或消费替代性产品之 间的价格具有明显的传导性,两者同涨同跌。因此,若外商大量 进口某种农产品,通过市场价格传导到其他农产品,从而打压 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结果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 不仅违背了政府扶农惠农的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会 产生负面影响。由图3可看出,2004--2005年随着国际豆价的 下跌,我国大豆价格也由2004年初的4500元/吨跌至2005年 初的2800元/吨。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岛
图3 2004--2005年中国三级大豆均价走势图 3、外资并购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弱化。跨国 公司在并购东道国企业后,通常会“剥离”当地企业的技术资产 和创新活动,并将这些资产和活动转移到国外,从而使当地经 济失去这些资产和活动所创造的收入、溢出和关联。这种现象 在发达国家十分突出。许多农业外资企业并不在华设立研发机 构或研发中心,极少开展研发活动,而且在华外资企业通过加 强股权控制力,很大程度上封堵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降低 了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即使在华设定了研发机构的企业,但 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其母国进行,只将辅助性和次 要的技术研发放在我国,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不利 于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 4、外资并购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 粮食的重要性非常突出,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并购后的外 资加强对我国农业下游加工业的控制,打压国内农产品的价 格,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如我国的大豆产业就是主要 由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四大跨国集团通过并购国 内榨油企业来实现对大豆产业的控制,并大量进口美国高补贴 和南美低成本的大豆。目前,跨国企业除对我国的粮食储运设 施加紧控制以外,正伺机进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行业,如果有 较多的粮食加工骨干企业被控制,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
《当代经济}2011年4月(上)69 j0 l 宏观经济 ■—_■『_ 搿
不利影响。 . 5、外资并购易垄断、占领农产品市场。外资在并购国内企 业后,大量进口经过补贴的廉价农产品,加工后在国内销售而非 出口,冲击了国内市场。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几年,会出现经济“拉 美化”和产业“空洞化”现象,导致农业产业的畸形发展,甚至会 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以啤酒行业为例,自2003年底以来, 外资啤酒公司纷纷以资本渗透的方式向中国啤酒市场发起攻 势。2004年7月9日,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美国AB公司 获得了哈尔滨啤酒已发行股份99.66%的股权,以50多亿港元 的价格,如愿地把我国的第四大啤酒企业——哈尔滨啤酒揽入 麾下。目前AB公司部分持股企业包括百威、青岛、哈啤和金星, AB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中国啤酒市场的价 格。因而外资掌握了定价权也就掌握了超额的垄断利润。 三、外资并购对农产品产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对措施 1、细化和完善外商投资农业指导目录。在《外商投资产业 指导目录》中,我国虽然规定了禁止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和外商 控股的产业内容,但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根据我国农产品加工 业的发展要求和外商投资特点,要适时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 导目录》,确定外商投资农业产业的开放重点和秩序,进一步细 化农业类鼓励、禁止和限制的产业指导目录。对于粮食等关系 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农业领域,如水稻、玉米、大豆、肉 制品的重点加工行业,应有禁止或限制的明确规定和措施。对 于不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项目,应从立项、注册、审批等方 面进行限制和禁止,从而引导外资的投向符合农业产业政策, 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2、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竞争政策体系。根据国外经 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防 范跨国并购带来的风险。2006年9月开始实施的《关于外国投 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和1 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利用外 资“十一五”规划》,提出将推动外资利用从数量到质量的根本 性改变,是对外资并购行为的进一步规范。2008年8月1日起 施行的反市场垄断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是完善我国 公平竞争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健全我国涉外经济法 规体系,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和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依法 加强对外商投资农业企业监督管理;规范国内农业企业及外资 农业企业的市场行为,引导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从而健全我 围农业市场的竞争机制。 3、严格管制外资的非正常并购。与跨国集团相比,我国农 业企业的实力还十分薄弱。如果国家对外资超常规的扩张以及 并购本国农业企业不加以适当引导和限制,则极可能意味着我 国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农业企业就失去了自主稳 步成长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三个应对措施:第一,通过人 大特别提案的方式进行表决来限制外资控制重要农业行业,对 已经被外资全盘控制的行业,政府可从国家战略利益角度进行 行业管制;第二,对新批准建设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必须通过人 大立法来实施行业审查,制定农业产业损害调查制度和保护政 策,防止大豆产业被外资操控的局面在农业其他行业再次上 演;第三,为了公平税负,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应考虑取消外 资在税收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可对外资恶意垄断征收垄 7D 《当代经济》2011#-4月(上) 断禾 司税。 4、苦练内功,努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一是要加强建 设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在全球一体化条件下,自主品牌 的成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品牌的 知名度和美誉度。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9年全球品牌100 强排名,谷歌以价值1000亿美元名列第一,中国仅有5个品牌 入选该榜单。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不够重视,确 实没有一个在全球范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二是必须要提 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 家”,而创新的主体正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尤其是那些 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0向的龙头企业。中央、地方和企业三方面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产学研有效联系起来,提高自主创新意 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只有规模上来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才能增强企业赢利能力, 使之不但不会轻易被跨国公司并购,而且还能与其展开竞争, 打入全球市场,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风险控制应急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对 外资并购农业企业的监管机制。我国应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 避免外资并购对我国农牧业发展造成实质上的影响;建立相应 的监管与审查机制,对外资并购所造成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进 行审查,保障我国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国有农业 龙头企业改革的引导,使改革的方向符合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 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构建外资并购农业企业的预警系 统,注重对收购公司的尽职调查,谨防恶意收购。此外,还要建 立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企业的诚信及业绩评估体系。对于评估不 达标的收购公司,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要取消其进行后续并购 我国农业企业的资格。同时,营造并购方互相竞争的局面,导入 相应的竞争机制,使中方在未来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