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在获得可喜成功的同时,也常常遇到一些疑惑的问题,它们明显影响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疑惑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以求形成科学合理的共识,用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健康地发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变革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陈旧的内容和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把当前的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的思维偏差,即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就要否定传统教学,讲传统教学就是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然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其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一贯的,那就是坚持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劳动者。
传统教学始终贯彻着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众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专家,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推行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其实质仍然是要求从德智体诸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可见,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在内容上是相通的。
教学所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归结起来就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看,传统教学在培养人才的手段和方法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改革。
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与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两者之间有着相通、相溶之处。
例如,传统教学强调教学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调学科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导向与要求相一致的。
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评价要求来思考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传统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之间是完全可以、也完全应当相互比较、相互参照、相互借鉴的。
再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在目标上是趋同的。
教育的实质是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创新人类精神文明,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传承的所谓“创新”往往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碰壁;创新是传承的继续和深化,创新为传承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的首要的、基本的目标都是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处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传统教学中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相一致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然行之有效的精华继承下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整合起来,积极实践探索,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服务。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同等重要。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行动准则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引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践?用什么样的思想作为评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的依据?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行动准则。
确立正确、合理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行动准则,有利于我们把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有利于我们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益,有利于我们客观地评价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施结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行动准则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把握课改新理念。
理性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正确的理性一旦形成,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应当成为服务于教学改革的原则思想。
只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实质与内涵,才能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地改革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决不是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机械地生搬硬套新课程理念及其倡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最基本的立足点。
具体的说,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改革教学。
这里有二层含义:一是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即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历特征的实际状况出发;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即从学生接受、理解与掌握的实际水准和能力出发。
其次,要从知识自身特质的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如概念性知识、实验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等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决不能强求一律,或强求面面俱到。
再次,要从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条件为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服务。
第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是否起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作用为评价标准,这是最根本的行动指导思想。
所谓“效率和质量”不仅要求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程度,而且还要求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介入度。
凡经教学实践证明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的思路、方案、手段、方法等就坚持实施;如果经教学实践证明对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效果不佳或有不足之处的则要进行修正;凡经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或有损于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高的,则必须予以否定。
判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之,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辩证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切忌用主观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
三、新课程构建的三类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方案构建的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如何科学理解这三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合理安排这三类课程,对于我们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三类课程中,基础型课程是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必备基础和必要前提,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依存于基础型课程;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有助于巩固基础、深化基础、扩展基础。
可见,基础型课程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根基,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这三类课程中,基础型课程是核心课程,是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必须要用主要精力抓实、抓好基础型课程。
只有在学生真正掌握了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可能适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才能保证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性。
必须说明,所谓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不是为基础型课程补课,不是增加补缺补漏的课时。
开展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更完善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在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和要求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要积极适度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同样要注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要立足于教学整体水准的提升。
我们既要积极开发和实践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更要倡导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重视运用拓展、研究的有关方法,增强教学活力,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在安排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时,要以“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安排”为原则。
所谓“全面兼顾”,是指这三类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都必须按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全面开设。
所谓“突出重点”,是指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在三类课程中,基础型课程是重点,必须确保;二是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客观条件有重点的开设。
所谓“合理安排”,是指必须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在保证基础型课程开设的同时,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整体上和长远上统筹设计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要求和教学措施,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和实施。
四、关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亮点”所谓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亮点”,是指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向的,切合教学实际的,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的,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思路、方案、手段、方法等。
“亮点”应当是具体的、先进的、实用的,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可参照性和可操作性。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设置中的新型课程自然格外引人注目,故被视为二期课改的“亮点”。
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其本身并不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亮点”,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也不例外。
任何课程的“亮点”只能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那些有助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有效实施的内容才称得上是“亮点”。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亮点”还有待于我们积极认真地去开发创造。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型课程作为三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同样要求创造“亮点”,也完全可以创造“亮点”,发掘和创造基础型课程“亮点”的作用与意义决不亚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亮点”的发掘和创造。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亮点”的发掘和创造,还必须关注基础型课程、尤其是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的发掘和创造。
在三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认真地发掘、开发和总结在教材研究上的“亮点”,在教法上的“亮点”,在学法上的“亮点”,在教学反馈与训练上的“亮点”,在组织实施方式上的“亮点”等等。
五、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三个重要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指导思想出发,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重视改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这已经成为我们组织日常教学和评价日常教学的基本准则。
围绕上述基本准则,我们在组织和评价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是经常会遇到的,对它们的理解和处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