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4,三唑的制备

1,2,4,三唑的制备

实验项目:1,2,4,-三唑的制备
一,前言
1.2.4一三唑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lll、消炎l 2l、抗癌_3j等。Catheyl4j指出,
含有C—C—N—N骨架的有机分子对植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Pathok等指出1.2.4一三唑硫
醚类的抗菌性比硫醇类高[5I。考虑到羟基等基团能增加分子水溶性及负电性、有可能提高
药物活性。

二.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取代三唑环的合成与应用
三、实验原理
1,2,4-三唑环中有两个相邻的氮原子,在合成上可以由NH2NH2来提
供,通过和其他带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如甲酰胺缩合而成。甲酰胺法是目前工业
上生产1,2,4-三唑常有的方法。另一类方法是通过1mol的甲酰胺和1mol
甲酰胺环和而成。但用这种方法,甲酰肼尚有需要由甲酸甲酯肼来制备,路线较
长,成本较前类方法为高。用肼的衍生物(如酰肼)代替肼,可用类似的方法合
成取代的三唑化合物。

[应用与发展]
三唑是含有三个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其药效团呈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真菌、抗
菌、抗结核、抗病毒等。含三唑的化合物已成为近几年来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领域
之一。目前已有众多的含三唑的抗微生物药物用于临床,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近年已有
文献综述了含三唑的化合物抗真菌研究的情况[1~3],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专门报道
含三唑的药物在整个微生物领域的研发概况。

4 含三唑的抗病毒剂
传统的核苷类衍生物具有强的抗病毒活性,主要通过与病毒细胞DNA或RNA的5′-三磷
酸根相互作用,改变DNA或RNA聚合酶的活性,发挥抗病毒作用。病毒唑(ribavirin,24a)
是目前用于抗病毒的含三唑的药物,是1970年合成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病毒唑对靶点酶
的选择性较低,且容易被水解,将病毒唑磷酸化后,可以使其不易水解,增加了其抗病毒活
性。如病毒唑的二磷酸酯衍生物(24b,IC50=180μmol/L)和三磷酸酯衍生物(24c,
IC50=40mmol/L),其活性强于病毒唑(IC50>500mmol/L)[25]。目前对病毒唑的其它衍生
物也有研究,但均无显著抗病毒活性,如其己糖醇衍生物。

病毒唑的类似物25也具有强的抗病毒活性,能够显著抑制牛痘苗病毒,其EC50为
0.4μmol/L,选择性指数SI>750,中等强度的抑制牛痘病毒(EC50=39μmol/L,SI>7.7)和剧烈
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EC50=47μmol/L,SI>2.1)[26]。用S替代O后核苷26,可
增加抗病毒活性,可以减小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性,且无细胞毒性[27]。苯并三唑替代三
唑后的类似物27可作为一些黄病毒科的病毒核苷磷酸化酶和解旋酶抑制剂,抑制丙型肝炎
病毒(HCV)、西尼罗病毒(MNV)、登革热病毒(DENV)和乙型脑炎病毒(JEV)。苯并三唑的
N-烷基化可以显著增强抑制活性,选择性的抑制核苷磷酸化酶和解旋酶的活性,降低细胞
毒性。

甲酰胺法
3HCONH2 + NH2NH2 .H2O
+ 2H2O + HCOOH + 2NH
3

N

N
HN

180℃

甲酰胺沸点:210 C 水合肼的沸点118.5 C
四、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带机械搅拌回流装置(尾气吸收),蒸馏装置等。
2.试剂
水合肼(C.P.80%或工业品),甲酰胺(C.P.99.5%或工业品),无水乙醇。
五、实验步骤(实验室的制备)
1、1,2,4_三唑制备
将21ml(1.2mol)甲酰胺加入四颈瓶,加热至180℃,保持温度170-185℃
边搅拌边滴入15ml(0.54mol)85%的水合肼(当温度低于170℃时,改滴加装
置为蒸馏装置,蒸出反应生成的低沸点物质水),滴加时间约为3h。加完后,在
180℃下继续搅拌反应30min。将反应物冷却至130-140℃出料,将反应物用冰水
混合物冷却静置,有大量晶体生成。

2、乙醇重结晶
量取无水乙醇1ml加入磨口三角瓶中,加入粗产品,震荡、摇匀。用水浴加
热,如没有溶解完全补加少量乙醇,直至完全溶解。置于冰水混合物中冷却静置,
抽滤。得重结晶产物。

六、实验记录

时间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1:50 安装带有温度计和机械搅拌的回流冷凝装置(四口烧瓶,应带有尾气吸收装置)。
2:30 往四口烧瓶中加入21ml甲酰胺,打开搅拌器、加热。 有白雾在尾气吸收装置中逸
出。

2:50 温度到180℃时,缓慢匀速滴加水合肼(3.5小时左右滴加完毕)。 温度下降至140℃左右。

3:50 水合肼加入完毕,开始回流。 温度在140-170℃间波动,溶液
量略有减少。

4:00 改换仪器为蒸馏装置,并保持搅拌。 有无色液体馏分蒸出,温度计
示数不断上升,溶液最后出现
粉红色。

4:20 熄灭酒精灯,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冷却至室温。 有白色物质析出,一搅拌成白
色乳状结晶物。

4:30 将结晶物减压过滤。
4:50 将滤饼用乙醇1-2ml溶解可在热水浴中。 白色晶体逐渐溶解。

5:00 冷却至室温,再次减压过滤。 得到白色晶体。
5:30 压干称量。 产品质量为g。

七、实验结论
1.产率=(g/11.178g)×100%=13.4%
2. 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20~121℃。沸点260℃(分解)。易溶于水、醇
等极性溶剂,难溶于非极性溶剂。

八、1,2,4-三唑的工以年产三百吨设计实验方案
理论上需要甲酰胺的质量=300*135/69=586.9吨
水合肼的质量=300*50/69=217.4吨
在实验中 三唑的理论产量为27.6g 实际产量为6.3g
所以产率=6.3/27.6=23%但工业上的产率在55%-60%之间,所以甲酰胺需
1232.5吨 , 水合肼需456.5吨,由实验中知此反应需在温度为185以上反应才
可生成三唑,因此在工业上应许采用非连续进料的方法进行生产,

若计算全塔物料衡算 三唑产出速率=300*1000/365/24=34.2kg/h
甲酰胺进料率=34.2*135/69=67kg/h
水合肼进料率=34.2*50/69=24.7kg/h
在91.7吨中有34.2吨的三唑。
以每天一吨的产量计算;甲酰胺=135*1000/69=2000kg
水合肼=50*1000/69=720kg
试验中先通入甲酰胺 2000kg在温度达到186C 以上时 缓慢通入水合肼
720kg(每次滴入10kg-15kg)且温度应该保持在186C 因为此反应在此温度下才
能从分反应生成产品,如果温度在此之下加入的水合肼立刻汽化未与甲酰胺反
应而变成尾气, 所以反应温度对于此实验很重要,加料完之后 使其充分反应
约3h-4h 之间,将反应物冷却到130C-140C时出料,冷却静置有大量晶体析出。
加入乙醇使其充分溶解(微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