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代隆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四川代隆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第4卷第6期 2013年11月 矿 产 勘 查 MINERAL EXPLORAT10N Vo1.4 No.6 November,2013 四川代隆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何杰斌 (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成都610036) 摘要代隆金矿床产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蚀变矿化破碎带中,围岩为上三叠统新都桥组板岩夹变质砂岩,金 矿体赋存在破碎蚀变的花岗斑岩中,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关系密切。文章论述了 金矿床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分析了矿床的成矿条件和控 制因素。此外提出了一些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代隆金矿 四川 中图分类号:P611;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13)06—0649—06 代隆金矿区行政区划隶属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 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1。01 00”,北纬32。28 O0”。 壤塘一阿坝县级公路贯穿矿区,由壤塘县城经马尔 康至刷马路口265 km,为柏油路面与国道213线衔 接,交通条件较好。我单位于2005年发现的金矿 床,此后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取得了一 些有价值的成果,发现金矿体3条,规模较大的2 条,1号矿体长度400 m,厚度7.53 m,品位1.08× 10~,2号矿体长度200 m,厚度9.68 m,品位1.86 ×10~,矿床规模为小型。2006年后矿区找矿工作 进展不大。本文简单介绍了该矿地质特征,分析了 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以引起业内同仁对该矿关注 和讨论,并就相关问题求教于专家,以期达到找矿之 目的。 1 区域地质背景 代隆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扬子大陆区松 潘一甘孜造山带中部的马尔康构造亚带 (图1)。 地处壤塘一理县成矿带西段的壤塘含金剪切带 中部,在该段相继找到了金木达、南木达金矿,成矿 条件较好。 地层分区属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马尔康分区金 川小区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西康群、下 第三系和第四系。西康群沉积厚度较大,分布面积 较广,岩性单一,为一套具较轻度变质的碎屑岩夹少 量碳酸盐岩沉积,属扬子被动大陆边缘的浊积岩建 造 。地层系统从老到新依次为杂谷脑组(T, ), 侏倭组(T z )和新都桥组(T )。下第三系分布局 限,为山间断隙盆地沉积,属红色磨拉石建造。第四 系为残、坡积物及冲、洪积层与冰积黄土,多沿河谷 或山口地带零星分布 。 区域较大的断裂带有壤塘一理县断裂带,断裂 带穿过矿区中部,分布在矿区1~3 km 范围内,主 要由日部断裂和达维断裂组成。断裂总体呈北西向 延展,倾向北东,沿走向多呈舒缓波状,平直延伸,断 面齐整,发育宽10~50余米的构造破碎带。带内挤 压、片理、断层泥多见,并有同挤压带延伸方向一致 的构造透镜体。断裂带被孔纳岩体、巴亚措岩体和 措阿尔玛岩体侵位,岩体长轴线呈北西向分布,显示 了北西向张裂面特征。 区域褶皱为壤塘复向斜 ,是由各次级褶皱组 成的巨大向斜,主要有曼谷背斜、日隆向斜、东风牧 场背斜、南莫且向斜、玛力塘背斜等。总体走向北西 向,背斜轴部为杂谷脑或侏倭组地层,两翼为侏倭组 或新都桥组地层,向斜轴部为新都桥或侏倭组地 层、翼部为侏倭组或杂谷脑地层,地层产状较陡,一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何杰斌,男,1968年生,学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649 矿 产 勘 查 

田 圈 回,圈 圆s固 囡, s瞄 图 o囫 囵 图1 壤塘县代隆地区区域地质图(据1:20万地质图整编) 1一第三系含钙长石石英细砂岩;2一上三叠统新都桥组板岩夹变质砂岩;3一上三叠统侏倭组变质砂岩、板岩互层;4一中三叠统 杂谷脑组变质砂岩夹板岩;5一燕山早期细、中粒石英闪长岩;6一燕山早期细粒黑云母闪长岩;7一燕山早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8一地质界线;9一向斜构造;10一背斜构造;11一实测、推测断层;12一矿床及矿点;HB一华北大陆;xz一西藏大陆;YZ 一东扬 子大陆;YZ 一西扬子大陆;I一秦岭印支构造带;Ⅱ一巴颜喀拉印支构造带;Ⅲ一义敦印支构造带;lI 一摩天岭亚带;11 一若 尔盖亚带;Ⅱ 一马尔康亚带 般40。~80。。 区域内东部岩浆岩发育,为燕山早期侵入的 中一酸性岩浆岩,自西向东有:孔纳岩体、巴亚措岩 体、措阿尔玛岩体 。岩石类型有细粒黑云闪长花 岗岩、石英闪长岩和中粒斑状黑云花岗岩等,属过渡 性岩浆演化。西部为印支期侵入的中性岩脉、燕山 期酸性岩脉。主要岩性为闪长玢岩、闪长岩、花岗斑 岩、花岗细晶岩等。中一酸性岩脉的含金较高,在矿 区,有些岩脉就是金矿体。 区内主要矿产为金,重要的金矿床有金木达、南 木达、刷金寺等。矿床都产出于北西向壤塘一理县 构造岩浆岩带上,赋矿地层为上三叠统砂泥质复理 石建造,矿体就位于玢岩体或斑岩体与板岩之问的 破碎蚀变带中。矿床类型还不统一,有说是斑(玢) 岩型,有说是构造蚀变岩型。 王全伟等根据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的线性梯度 带、异常带及等值线的规则扭曲等标志 ,推断本 区存在北西向断裂,即壤塘一理县构造带。 区域上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元素组合为Au—As 650 一sb—Hg组合。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为东风牧场背斜北东冀地层出露区,地层 北西一南东走向,总体向北东倾斜,从南西向北东, 地层由老到新展布:上三叠统侏倭组和新都桥组 (图2)。 (1)新都桥组(T, ):深黑色粉砂质板岩夹变 质石英砂岩,以富含有机质及沉积成因莓群状黄铁 矿为特征,属次深海浊流复理石沉积相,厚度大于 400 m。上部为灰、深灰色炭质板岩夹变质石英粉砂 岩,未见顶。中部为灰、深灰色薄一中厚层变质石英 细砂岩夹细砂质、炭质板岩。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 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呈不 等厚韵律互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侏倭组(T zh):主要为一套次深海相沉积 的变质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或炭质板岩互层,

沉积 第4卷 第6期 何杰斌:四川代隆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图2代隆金矿区地质图(据代隆矿床地质图整编) T3 一上三叠统新都桥组板岩夹变质砂岩; zh--Z= ̄.统侏倭组板岩、砂岩互层; 一印支末一燕山早期闪长玢岩; 燕山早期花岗斑岩;Au一金矿体;1一地层界线;2一河流界线及流向;3一地名 厚度大于1100 m。上部为灰、深灰色薄层变质石英 细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呈不等厚韵律互层。下部为 灰、深灰色中一厚层变质石英细砂岩与灰色细砂质 板岩呈韵律式互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2 构造 2.2.1东风牧场背斜 矿区的褶皱构造主要为东风牧场背斜,是区域 壤塘复向斜的组成部分,位于南木达至东风牧场一 带,长约45 km,宽1~30 km。核部地层为上三叠统 侏倭组(T zh)砂、板岩,两翼为上三叠统新都桥组 (T )板岩夹少量砂岩,岩层相背而倾,倾角60。~ 7O。,背斜往南东方向呈散开延伸 。该背斜挤压变 形明显,断裂一裂隙系统发育,是金矿化赋存的有利 部位。 2.2.2达维断裂(F ) F.断裂穿越矿区东部,走向北西,倾向20。~ 30。,倾角57。一75。。形成断层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新 都桥组(T )板岩及少量薄层变质砂岩,发育1—5m 的破碎带,带内岩石挤压破碎,断层劈理、牵引褶曲、 断层泥及角砾岩发育。 2.2.3萨玛尔根断裂(F:) 该断裂在矿区东叫萨玛尔根断裂,往西在金木 达矿区叫约木达断裂,在矿区为斯达阔河,破坏不明 显。断裂走向近东西向,断面产状3。 35。,上盘相 对向西错动,错距5~50 m。 2.2.4北西向一北西西向断裂 在矿区主要表现为几组北西向一北西西向花岗 斑岩脉或石英闪长玢岩脉。岩脉沿断裂侵入后,明 显呈北西向一北西西向线状延伸,透镜状分布。带 内花岗斑岩脉多破碎为次棱角状,大小一般为1 cm ×5 cm,少数为粉末状,与岩脉接触的板岩也发生了 较强的破碎,形成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等。其中 一些蚀变矿化强烈,尤其褐铁矿化、毒砂化、黄铁矿 化、硅化等,构成金矿体。 北西一北西西向断裂,经野外工作调查是成矿 前的控矿容矿构造。有专家学者把该断裂叫做壤塘 含金剪切带¨ ,为壤塘一理县断裂带的西段。 2.3岩浆岩 地表露头多为花岗斑岩、次为闪长玢岩,呈岩脉 沿北西向一北西西向断裂带展布。岩脉一般长10 ~600 m,宽1—100 m。矿区闪长玢岩为印支末一 燕山早期,花岗斑岩为燕山期侵入产物 。 (1)花岗斑岩:岩石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 构造,斑晶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含量约 42%;基质为微晶结构,为石英(15%)、斜长石 (16%)、钾长石(11%)、白云母(12%)及少量锆石、 磷灰石、独居石等矿物。斜长石具强烈的绢云母化 现象-o 。在岩石裂隙中见有褐铁矿化及黄铁矿化。 (2)闪长玢岩: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角闪 石组成,半自形,粒径0.5~1.5 mm左右。斑晶含 

651 矿 产 勘 查 

圈 回z s s困 田 囵s 图3代隆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异常图(据矿区区域地质图改编) 1一上三叠统新都桥组板岩;2一上三叠统侏倭组砂岩与板岩互层;3一金矿体及编号;4一地层界线;5一实、推测断层 6—1:1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及编号;7—1:1万地化剖面测量金异常及编号;8一地名 量为斜长石45%左右,角闪石10%左右,绢云母化 明显。 3 矿床地质特征 2.4化探异常特征 3.1 矿体特征 1:10万水系沉积测量:矿区圈出金异常2个 (图3),其中4C 异常面积8.2 km ,呈卵形分布,异 常点16个,异常峰值32.3×10一,平均异常强度 6.25×10,异常衬度5.210,异常规模较大,异常 清晰。1B:异常5.7 km ,呈卵形分布,异常点16 个,异常峰值30.7×10一,平均异常强度7.375× 10一,异常衬度6.146,异常规模较大,异常清晰 。 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200×20~400 ×20网度):4C 异常圈出北西一北西西向延伸高 于12×10 的金异常带4条,I号异常带长2630 m,宽100~500 m,其中有8个高于48×10 的金元 素高值点,在该异常带内找到1号金矿体。Ⅱ号异 常带长600 m,宽240 m.。11号异常带长1000 m, 宽200~400 m,1个高于48×10 的高值点。Ⅳ号 异常带长800 m,宽20 m,含1个高于48×10 的高 值异常点。1B,异常圈出异常带2条,V号异常长 800 m,宽约80 m,近东西向展布,有3个高于48× 10 的金元素高值区,由5个高于48×10I9的高值 异常点组成。Ⅵ号异常带长1200 m,北东向分布, 由4个异常点组成,含1个高于300×10 的高值异 常点。 652 矿区矿体形态较复杂,呈分叉状和弯曲条带状, 现已发现3条,主要金矿体两条,即Au一1和Au一2 号(图2),均产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蚀变破碎带中。 矿体由蚀变的花岗斑岩组成,岩石呈碎裂状,多见黄 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呈细脉状或浸染状、毒砂 矿化呈浸染状沿碎裂岩的节理裂隙充填。Au一1矿 体长度400 m,矿体厚0.35~17.25 m,平均厚度 7.53 m,金品位一般为0.30×10~~2.96×10~,最 高为18.4×10~,平均1.08×10~,产状:23。~52。 35。~58。。Au一2矿体长度200 rn,厚1.64— 29.02 m,平均厚度9.68 m,金品位一般为0.21× 10一~8.24×10~,最高为12×10~,平均1.86× 10~,产状:地表为163。~240。 53。~70。,近地表 38。/_50。~69。[ 。 Au一1、Au一2矿体平面上均被萨玛尔根断裂 错断,错距约10 m。Au一2矿体在倾向上具扭转现 象,应为重力影响(图4);在走向上具弯曲现象(图 2),应为东风牧场背斜构造影响。 3.2 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氧化矿带主要有褐铁矿和毒砂,其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