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早期的危机管理研究主要局限于军事和外交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逐渐延伸到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其中,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危机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回顾并总结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对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此外还包括了对危机心理学的研究。1984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主要著作《风险社会》一书出版。贝克在风险社会中将风险作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新的考量。1986年,英国行政学家胡德出版了论文集《偶然事件与设计:当代关于风险管理的争论》。1997年,美国的罗伯特希斯出版了其代表作《危机管理》。随着危机管理理论的深化,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升温。在国外,对高校emergency(突
发公共事件)、crisis(危机)、risk(风险)、potentialprob-lems(潜在问题)的研究,最初源自“公共关系学”学科的学校公共关系。1952年卡特里普、森特等著名学者对美国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管理成本上升、公众要求增长、学生人数和政府支持下降、媒介报导少而肤浅、公众批评、财政危机等)从公关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正式提出并大声疾呼高等教育危机的是美国学者库姆斯,他从宏观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危机进行了研究,《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作为其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近年来,西方学者们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兴趣加大,成果颇丰,较为权威的著作当推美国学者Lern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该著作针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诸如校园暴力、滥用药物、试婚怀孕、意外伤害、性骚扰等事件,展开对策研究,并强调加强教育培训。学者SchonfeldDavidJ.和NewgassScott等人提出诸如心理健康、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接触危险材料、武器威胁、教师罢工、意外事故等校园突发公共事件。此外,还有的学者将战争等外界因素对校园的冲击也列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当然与之对应,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对策,如加强教职员工
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冯润民(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摘要]自西方20世纪60年代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以来,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逐
步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自80年代以来可以分为萌芽、起步、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呈现党和政府牵头的作用凸现;专题性研究进一步深入;各高校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趋势。[关键词]
高校;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08)10-0056-04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inIdeologicalEducation
2008年10月
第10期总第160期借鉴研究
56的培训(如急救、心理危机的咨询技巧)和学生的个人安全教育(如自救、他救及规避风险等),创建并更新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预案,添置校园安全设备(如通信、安检等器材),引入法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相关人员的涉及也越来越广泛,学者SmithJudie认为应该包括高校管理者、网络管理员、新闻媒介、学生家长、法律顾问、医生、心理专家、安全人员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间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为了进一步促进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与应对,国外一些学校还大力加强网络建设,“校园危机反应网站”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已经由定性化研究进入了定量化研究的阶段,建立了多种以数学计量为基础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如芬克(Fink)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1986)、米特罗夫(Mitroff)的五阶段模型(1994)和最基本的三阶段模型。当然这些模型也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自身,使得模型本身更加完善,更加切合高校管理的实际。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燃烧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也不断地被引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之中。总之,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在西方已经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西方国家政府也加强了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此方面的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在整合相关资源,确保高校教职员工的安全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研究,为本州的所有学校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报告,制定并散发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手册,对师生进行明确具体的指导与培训等。最近十多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学生突发事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Zou,LindaJin(1991)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与学生群体紧张关系的来源在于两者对加速改革的态度取向出现了问题。研究学者认为:学生群体的危机行为受到政府态度影响学生危机行为与政府态度呈现负相关。同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反映出政府处理学生运动的经验不足等问题。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论文扭曲了中国党和政府的形象,应该批判。Coltrane,WilliamLee(1992)研究了美国反越战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作者分析了管理者的责任。研究者认为很多很好的解决案例在于进行了有效的沟通。研究了英国大学生运动,认为他们更加坚持理性,且与政府互动性适宜,较好地实现了他们发动学生运动的目标。研究者从中分析了英国学生运动较美国学生运动更加容易接近自己的目标。Turner,JeffreyAlan(2000)从历史角度研究了美国南部的学生运动,揭示了当时学生运动采取静坐与示威方式以及历史原因。由于涉及人员多、跨度时间长,客观上导致美国南部高等教育和社会危机。该危机在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同时,对学校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运动后,人们开始思考正确处理学生运动,保持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的问题。Hathaway,Will(2003)研究了密执安大学R.W.弗来明校长处理大规模学生抗议示威活动的经验和技巧;认真听取意见,与法律法规一致,做好冲突管理的各项准备工作。Lee,RogerRay(2003)认为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大学生危机的潜在风险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原来的法律、政策进行研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政策模式。来防范学生群体的过激行为。
二、国内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由于我们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国内外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上也存在着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国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还十分薄弱,缺乏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但是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校园危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和校园安全”相关论文,上升趋势明显(见下表):
2008年10月第10期总第160期借鉴研究
57相关论文统计表(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关于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解放,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提高,国外学者的著作得以不断传入国内,国内的学者在研读他们著作的同时,也开始有机会与他们接触并交流彼此的思想和观点。这一阶段国内学者虽然没有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也没有开展相关方面的专题研究,但已经意识到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量经验。2.起步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3年“非典”时期。1994年我国学者周贝隆提出“中国教育的危机”,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学术研究之滥觞。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开始起步,但是只是一些学者较为零散的研究,并具有以下特点:(1)与国外情况相似,国内较早开展对高校“问题”研究的大致也是两类人:公关专家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熊源伟、袁传荣等公关专家一般多从学校公关的角度研究各类学校“问题”,如各种误解和沟通中断时有发生,“代沟”影响着人际关系;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收入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办学资金严重缺乏;学生分配困难;家长意见大等,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党建研究会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作为其年度研究论文,郑州工程学院等高校结合扩招、合并、竞争、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理办法”等,不断摸索出管理经验,但这些远未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1996年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在当年第10期的《理论前沿》发表了《创建危机学刍议》一文,提出建立危机学的构想,并尝试提出危机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应该说这是
关于危机治理研究的前瞻性假设。(2)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题性研究更成为一大热点,典型的如危兆盖等的《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解小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宋子文的《科研过程中不端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策研究》、赵崇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何小瑜的《高校性侵犯问题》、凌常华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高校办公室的作用》等,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者杨支柱在其著作《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一书中也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容易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做了深度思考。(3)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开始支持相关的研究工作。宋子文的“科研过程中不端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策研究”、赵崇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等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就说明了这一点。总的看,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对高校声誉、形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并已做了初步的研究,但还未明确提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等概念并对之做深入的研究,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研究成果尚鲜见。3.发展阶段
从“非典”到前不久发生在四川的“512汶川大地震”。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在继承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体系,有一支较为稳定的队伍从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1)党和政府牵头的作用凸现。现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危机管理,启动了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2003年5月份正式实施;2003年12月,中国首届政府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