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与展望
◎文/刘勇李仙
201 2年我国经济仍然处于201 O年开始的基本周期
的下行通道上,增长继续小幅度回落,全年前低后高,
增速降为7.8%,I;L201 1年低1.5个百分点(降幅大于
201 1年),与世界经济总体周期变化相同。2012年我国
GDP达51.9322万亿元(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实,201 2
年GDP现价总量为51 89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
长速度为7.7%——编者注),人均GDP达38354元。同
期,我国区域经济也继续普遍回落。本文从三大地带、
“7+1I,大综合区和省区三个区域层次 ,对201 2年区
域经济速度、总量和人均GDP格局演变以及原因进行分
析,并对201 3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作初步估计和探讨。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呈反向变化
1.区域经济增长继续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
珠江中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
从三大地带看,201 2年我国中西部连续6年超过东
部且超幅继续扩大,前者比后者快2.59个百分点;远西
部快于大中部,再次形成远西部、大中部和新东部的排
序,速度差继续呈现出逆向扩大态势。从“7+1”大综
合区看,快于各省区平均增速的地区变为长江中上游、
远西部、珠江中上游、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慢于各
省区平均增速的地区变为华东沿海、东南沿海和华北沿
海,表明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出口下降,继续给我国沿海
地区带来巨大冲击,受冲击最大的是华东沿海(2008年
是东南沿海)。
从各省区看,201 2年在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 O.27%、
1fl:;201 1年低1.5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除甘肃、海南和新
疆3省区持平外,其余省区增速均慢于201 1年,其中贵
州降幅最大,达3.0个百分点。各省区增长范围是1 3.8%
(天津,比2O1 1年天津慢2.6个百分点)一7.5%(上
海,1;1:;201 1年北京慢0.6个百分点),幅度整体下移0.6
个百分点,范围上限比下限多下降2.O个百分点。各省
区快于和慢于平均增速省区之比为1 9:1 2。各省区增速 圈
点 聚 焦
排序变化较大,其中:升位1 4个,升幅前三位为甘肃、
新疆和宁夏,分别升1 2、1 1和8位;降位14个,降幅前
三位为湖北、内蒙古和山西,分别降9、8; ̄n8位;位次
未变3个,为天津、重庆和河北。
2.区域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东部
比重继续略降,中西部略升,长江中上游和广东规模最大
从三大地带看,201 2年新东部经济总量达34.6027
万亿元,比重为60.0%,I;1:;201 1年降0.7个百分点;中
西部经济总量达23.0437万亿元,比重为40.0%,比
201 1年增0.7个百分点,其中大中部经济总量达20.4363
万亿元,比重为35.5%,比201 1年增0.6个百分点;
远西部2.6074万亿元,比重为4.5%,H:;201 1年提高
0.1个百分点:东部与中西部总量相对差继续缩小。从
“7+1”大综合区看,长江中上游超过华东沿海首次升
为首位,加上华北沿海和东南沿海4大区总量比重均高
于1 2.5%,后三个大区比重均有所下降;黄河中上游、
东北地区、珠江中上游和远西部4大区总量比重均小于
12.5%,前两个大区比重持平,后两个大区比重略有提
高。
3.水平格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华
东沿海和天津继续领先,区域相对差继续缩小
从三大地带看,201 2年新东部和远西部人均GDP
分别达55540元 ̄n46724元,为平均值的1.30倍和1.09
倍,前者1;1:;201 1年下降0.01倍,后者则1; ̄201 1年提升
O.02倍;大中部人均GDP为30675元,为平均值的0.72
倍,t;1:;201 1年提高O.02倍;新东部与中西部相对差继
续缩小。从“7+1”大综合区看,人均GDP高于各省区
平均增速的有华东沿海、华北沿海、华南沿海、远西部
和东北地区5大区,前三者与平均之比继续有所下降,
后两者则略有提高,远西部继续提高O.O2倍,东北提升
0.O1倍;人均GDP低于各省区平均增速的有长江中上
游、黄河中上游和珠江中上游3大区,均属大中部,前
者提升0.02倍,中间者持平,后者上升O.02倍。
2013.10 l中国国情国力l
17 圜
点 聚 焦
201 2年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原因及特点分析
1.区域增长格局
从需求和供给看,绝大多数省区增长依然靠投资和
建筑业与工业,只有少数省区主要靠消费 ̄D,gE务业。
从投资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达0_44,除
少数发达省区外,绝大多数省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
动,总体态势是投资增长速度越快经济增长速度也越
快。贵州、陕西、甘肃和新疆等西部投资增长最快的几
个省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北京、上海投资增速已
经低于消费增速,经济增速也比较慢,已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区域投资特点包括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产业转
移的贡献、东部升级难度大、出口影响大等。
从消费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74,其
增长比较平稳,与经济增长关系呈正相关,在稳定经济
增长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从出口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O.32,其
增长波动很大,重庆、西藏和四川等增速快的省区,经
济增速也比较高。
从建筑业与工业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
0 76,其增速与经济增速高度一致,且对经济增速的作
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贵州、云南和陕西等建筑业和工
业增速最快省区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其他省区。
从农业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42,其
增速与经济增速关系不大,黑龙江、贵州、新疆、云南
和辽宁省区是增速最快的几个省区,除贵州和云南外,
经济增长都~般。
从服务业看,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67,
其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一致。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快的地
区,对服务业的需求明显增加;另外,经济发达地区服
务业增速同经济增长一样也比较低,如上海、北京等,
但服务业增速已经高于其他产业增速。
2.区域总量格局
从各省区人口、土地、资本、矿产资源和科技实力
等指标看,区域总量格局主要与人口、工业总资产、专
利授权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与土地面积、矿产资源等
因素关系不大。与区域经济总量格局关系最密切的是
工业总资产,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经济总量大省区
到小省区曲线变化明显而平滑,反映了我国各地区仍然
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次是人口总数,两者相关系数
达O.85,由大到小曲线变化平缓幅度低;最后是专利授
18 l中国国情国力I 2ol 3.1o 权数,两者相关系数为O.83,由大到小曲线变化起伏明
显。 3.区域水平格局
从各省区人均要素(土地、资本、矿产)研发投入
占GDP比重等指标看,区域水平格局同区域经济总量~
样主要决定于人均工业总资产、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等因素,而与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等因素关系
不大。各省区人均工业资产与全国合计之比与区域人均
GDP占比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与
区域人均GDP占比格局也具有较高的相关 性,两指标相
关系数与各省区经济总量基本相同。
201 3年区域经济趋势估计与对策
1.形势与趋势
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201 3年世界经济可能出现
周期性回升。201 2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仍然处于这轮周
期的下降阶段,但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已经率先回升
并进入上升周期,201 3年其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欧洲
痛苦的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新兴国家稳定经济增长
的努力也将产生一定的成效。
从国内看,政府换届效应和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将
产生许多新的要求与机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进
步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 启动新型城镇化战略,
将有力地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农业现代化,要
求进~步加大土地集约经济规模,实施新一轮农业机械
化和规模化,走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
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农村城镇化之路 进一步
加快信息化步伐,将促进智慧城镇、智慧家庭、智慧区
域和国家的建设需求i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高度重
视和采取迅速解决我国北方和中部地区大面积、长时期 雾霾天气的环境问题,切实解决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地
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快收入分配关系调整,扭转~季度
消费回落的态势:加快政府机构、审批制度、预算体制
和垄断行业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将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保证增长速度并促进增长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都将
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和升级发展。在上述宏观背景下, 201 3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协调发展态势:
(1)2013年我国经济能够实现7.5%的增长目标,
各省区合计的经济增长可能为1 O%左右,略低干201 2
年,各省区增长范围大约在13.5%一6_5%之间。中西部
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东部,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将 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距将继
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将继续北移和西移。
(2)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换届,区域发展和转型
将出现新的活力。一是地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高涨。改
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
入以要素改革为主的又一关键时期,许多地方正在积极
要求成为各种改革的试点地区。二是地方正以新型城镇
化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各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
化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三是地方以科技创新为主要
途径寻求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思路正在形成共识。科
技创新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推动力,各地方
都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力度,为稳定和提升地区经济发展
活力创造条件。
(3)各种区域合作模式正在走向深入。在地带合
作层次上,新东部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指引
下,依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速铁路体系建设,
在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圈的基础上,正在加速实现整个地
带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经济意义的超级
城镇群绵延带:新中部地带在成为未来2O年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主战场的共同目标指弓I下,将更多地承担起生
产要素空间合理配置上合作的重任,以加速这个人口最
多、人均GDP最低、发展条件基本一致地带的崛起步
伐,成为整体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
远西部地带将在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进一步搞好生
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优势资源跨地带和区域的合
作开发,并探索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兼顾的新型区域
开发模式。在“7+1”个综合经济协作区层次上,跨省
区之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继续取得进展,合作
意愿越来越强,合作方式也将不断有所创新。在大约77
个众多的城镇群合作层次上,将会在解决区域性产业合
作、市场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共治上取得更多合作成
果。 2.问题与对策
(1)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
展。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城乡二元结构是需要调整的
最大的结构,因此扩大内需,促进城镇化发展,就成为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的最重大举措。破解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逐步完善户籍制度,促进公
民自由迁徙权;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
镇化进程,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高科技化发展, 提高农业效率,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
(2)区域经济问过度重复建设依然存在,急需强
化区域分工体系建设,控制和防止产能过剩。事实表
明,当前我国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区之
间过度的重复建设,区域合理分工体系尚待建立和完
善。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体系基本框架:在省区层次上,
建立起基于产业部门的区域分工体系,即各省区都需要
根据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体系,
如矿产资源丰富的省区主要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产
业体系、农业资源优势省区主要建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
产业体系,区位条件优越的非资源省区则主要发展制造
业产业体系等;在地市层次上,建立基于完整产业链的
区域分工体系,如汽车产业链、机械工业产业链、建材
工业产业链、电子工业产业链等;在县域层次上,建立
基于产品层次的区域分工体系,即所谓“一乡一品”、
“县一特色”产品分工体系。
(3)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应进一步加大中西
部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 圈
点 聚 焦
部崛起以及扶贫攻坚计划和枯竭型城市扶持计划等区域
政策的实施,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东部,
地区间发展相对差距已经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在
扩大。
因此,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能减
弱,只能加强: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和生
态环境建设国家投资力度 二是继续鼓励东部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三是继续坚持和加大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落后
地区的工作力度,为实现地区共同富裕而不断努力;四 是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的区域层次。
注释
①新三大地带和“7+1”大经济区划分:新东部包
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沪苏浙、粤闽琼4大经济区,
含1 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上游(陕甘宁晋豫)、
长江中上游(川渝湘鄂赣皖)、珠江中上游(云贵桂)
3大经济区,含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
藏3大经济区,含4省区,由于这些省区经济规模太小,
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大经济区。由此形成新三大地带和
“7+1”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作者单位: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
和区域经济部;李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蔺丽莉
2013.10 I中国国情国力I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