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

铁血晋察冀:晋察冀第二团征战历程(罗版)02组建第二团红一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

副官李光汉。

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

红一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

副官李光汉。

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

红一师改编的顺序是一团、三团、十三团分别改编成一营、二营、三营。

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

一连连长张德仁。

三连连长宋玉琳。

郑三生调四连任连指导员。

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

独立团过黄河时,来了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原红一师作战参谋。

二营七连长王茂全,二排长沙玉祥,改叫陈玉祥,全国解放后,他还见过老连长王茂全。

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

曾保堂是原三团团长,团政委肖锋的搭档。

改编之后,曾保堂改任一营营长,肖锋则不在独立团任职的干部名单中。

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曾保堂带领的一营在腰站阻击战中打得不错,但冯家沟伏击战中表现不佳。

黄寿发、邱蔚的职务是原十三团团长和副团长,此时改任三营长和副营长。

担任二营长的季光顺,长征时期是杨成武在红二师四团团政委时期的一营长;1939年初被提拔为一团三营营长,1940年初被提升为一团团参谋长、一支队参谋长的杨上堃,长征时期也在杨成武手下,在季光顺的一营担任连长。

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

独立团过黄河时,来了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原红一师作战参谋。

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

王道邦是团宣传股长,肖应棠是作战参谋,马辉是侦察参谋,被派去担任团直属特务连连长。

朱遵斌是连指导员。

张英辉副指导员。

郑旭煜是独立团四个特派员之一(每营一个)。

张杰是卫生队队长,黄连秋是卫生队指导员。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独立团向东面的河北发展,团长兼政委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亲率独立团一营、三营去蔚县;二营单独活动,向涞源县发展,10月下旬由奉调独立团的六八五团政委邓华、六八五团副团长陈正湘等会合。

9月24日,毛泽东发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说:“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

”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留一一五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应该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

10月22日,集总决定聂荣臻率第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集总特务团直属大队以及三四三旅和三五九旅工作队一共3000余人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

10月23日,八路军总部撤离五台,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三千余人奉命留守五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创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0月2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城成立。

11月2日,聂荣臻担任一一五师政委,11月5日,聂荣臻就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

11月7日,五台县石嘴的普济寺贴出军区正式成立的布告。

军区司令部驻在金岗库,政治部驻在大甘河,供给部驻在耿镇,卫生部驻在河北村,军政干校驻在镇海寺、白头庵一带,野战医院驻在松岩口,《抗敌报》社驻在大甘河。

11月18日,军区领导机关抵达阜平县城,12月18日,军区机关迁驻河北平山县。

这时候,聂荣臻决定成立独立一师,杨成武身边的出自红一军团的独立团一营、三营主力组成独立师一团、二团;在涞源的出自红三军团的二营组成三团。

1937年11月独立团升格为独立师,原一营改编为一团、三营改编为二团、二营改编为三团(二营恢复了红三团的番号)。

11月到达阜平后,聂荣臻对唐延杰说:“在五台时,我向总部报告,将杨成武的独立第一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面成立三个团,先把架子搭起来,干部配备好,兵员和装备可以慢慢充实,得到了总部和毛主席的批准。

独立师成立后,动员群众参军,收编杂色武装,收集枪支弹药,部队得以迅速壮大。

现在抗战局面发展很快,杨成武、邓华他们先走了一步,是不是另外三个军分区也改称师,下面各成立三个团,除一分区的一、二、三团外,以下依次编为四至十二团。

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看可以。

”唐延杰作了肯定的回答。

“那就立即向军委、总部发电,同时把军区的实力和平汉路两侧的斗争情况等也报告一下。

”报告送出后没几天,中央军委和总部复电指出:“为避免目标(太大),晋察冀军区之第一独立师改为第一支队外,其余各分区准备所编组之三个师现即改为支队,每支队以三至四个大队(大队即团)。

”聂荣臻接到复电后,于12月12日遵照军委的指示发布了军区部队整编的命令。

11月14日,聂荣臻就向总部和中央发电报告说,收编溃兵问题大有希望,散在晋察冀军区范围内的散兵约有万人可以收编。

聂荣臻回忆:1937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任命唐延杰同志为参谋长,舒同同志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同志为供给部长,叶青山同志为卫生部长,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村成立了晋察冀军区。

当时一一五师主力己由林彪带领转往晋东南。

留下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还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一二0师三五九旅等单位工作团的部分同志,总共约三千人。

这就是日后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红军时期的骨干。

留下的部队,有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和师教导队的两个中队。

还有总部特务团的三营两个不完整的连,由留下的总供给部副部长赵尔陆负责,在山西、河北交界地区活动。

此外,有三四三旅派往平山、井陉、平定地区的工作团,一二0师三五九旅派往平山、盂县地区的工作团,六八五团的一个连和孙毅带领的随营学校,随营学校底下还有些干部,总共三千多人。

这就是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全部人马。

独立团从出发时的1700多人,10月底,发展到7000多人。

杨成武等驻在杜村。

到达阜平后,聂荣臻对唐延杰说:“在五台时,我向总部报告,将杨成武的独立第一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面成立三个团,先把架子搭起来,干部配备好,兵员和装备可以慢慢充实,得到了总部和毛主席的批准。

独立师成立后,动员群众参军,收编杂色武装,收集枪支弹药,部队得以迅速壮大。

现在抗战局面发展很快,杨成武、邓华他们先走了一步,是不是另外三个军分区也改称师,下面各成立三个团,除一分区的一、二、三团外,以下依次编为四至十二团。

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看可以。

”唐延杰作了肯定的回答。

“那就立即向军委、总部发电,同时把军区的实力和平汉路两侧的斗争情况等也报告一下。

”报告送出后没几天,中央军委和总部复电指出:“为避免目标(太大),晋察冀军区之第一独立师改为第一支队外,其余各分区准备所编组之三个师现即改为支队,每支队以三至四个大队(大队即团)。

”聂荣臻接到复电后,于12月12日遵照军委的指示发布了军区部队整编的命令。

独立团团部与初建师部设在灵丘下寨南孟祥国院内,后迁往涞源。

委派侯国梁、刘羽卢等组建灵丘抗日民主政府。

帮助晋东北地方党建立特委,由王国权任特委书记,并派地方工作团帮助地方组建游击支队和县大队。

1937年10月30日,在察哈尔省蔚县,独立团奉总部命令恢复师的建制,改称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

师长兼政委为杨成武,不久邓华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熊伯涛,供给部长董永清,卫生部长张杰。

第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第二团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第三团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

杨成武率一团、二团在蔚县,邓华率一分区政治部机关和三团在涞源县。

11月6日,聂荣臻致电朱德、彭德怀、毛泽东等:拟编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邓华任政委,下辖三个团:第一团,陈正湘任团长、罗元发任政委;第二团,拟由最近收编的王天存任团长、袁郭庞任政委;准备在一个月内编成第三团。

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集总和聂荣臻:聂荣臻军区以杨团为基础成立第一独立师是很对的,还应以总部特务营为基础准备成立第二独立师。

这期间,独立团发展很快,据杨成武1938年6月24日在《抗战一年来战斗与工作总结》说:第二次收复广灵时,第三营营长黄寿发能机动、果敢的扩张战果,乘胜占领广灵、蔚县、西河营,并在该地区进行一个半月的群众工作,截断了张家口至平型关公路,配合了忻口作战,该部在扩军和筹款也取得很大成绩,扩大兵员三千人。

在报告中,杨成武再次表扬黄寿发:“当然我们大多数指挥员对敌情判断比较正确,作战中又有坚强的决心。

如三营营长黄寿发能在上级意图下机动灵活的使用部队,创造了不少模范战例。

有一次一个班伏击日军五辆汽车,取得成功;岩阁崖战斗,以三个连兵力猛袭百余辆汽车,10余辆装甲车,与日军一个联队苦战一天,结果把日军击溃,击毁汽车二十多辆,乘胜追击占领广灵、蔚县、西河营。

肖思明在紫荆关机动作战,只有一个连,由于执行命令坚决,把易县日军100多人威吓跑了,并以一个排兵力占领易县。

”11月,在蔚县的下寨南村,杨成武召开独立团和游击队的干部大会,宣布各团组建方案,其中任命独立团第三营营长黄寿发为独立师第二团团长,独立团第一营副营长袁升平为独立师第二团政委,第三营副营长邱蔚为独立师第二团副团长。

第三营是红十三团缩编而成,扩建第二团,恢复到团级单位。

11月15日,集总批准成立独立第一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下辖三个团。

第一团最强大,由六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一营的二、三、四连和三营的一、二、三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编成,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实际上是老一团和老三团的精锐所在。

恢复二团番号,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

二团由二营副营长肖思明带领的两个红军连队(原独立团二营的三、四连)与地方抗日游击支队组建。

由于红十三团团部缩编的二营营部这时候恢复为二团团部,一般认为二团就是红十三团的后续。

第二营营长季光顺和教导员张襄国负责组建三团,三团比二团好一些,团部重建,辖独立团三营的第四连(原属于红三团),调入独立团第一营的第一连(原属于红一团)、独立团第二营的第一连和第二连(原属于红十三团),一共四个红军连。

这个团后来发展出了平西的老六团和老七团,再后来发展为陈仿仁十一旅和萧文玖第五旅这两个在晋察冀赫赫有名的主力旅。

一分区政治部工作团派黄连秋接任灵丘游击支队队长,高登基任指导员。

他们一方面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一方面整编一部分散兵游勇壮大支队力量。

至12月发展为1000人,编为五个大队。

在一分区地方工作团的帮助下,河浙村陈中贤、王巨村的王海等人在下关和繁峙边界组织了两个游击队,冉庄赵万组建了第三大队,涞源龙庄人龙畜田和下关人谢成信在上寨组建了第四大队。

第四大队由独立师李天文担任队长,刘文华担任指导员。

后又建立第五大队,共计有队员一千余人。

灵丘游击队、灵丘南山的五个大队,活动于涞源、蔚县、广灵、浑源一带,袭扰敌人,后扩编到独立师。

分区司令部干部大会开完会之后,黄、袁、邱三人立即碰头开小会商量二团组建的具体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