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的复合肥产业整体相对过剩,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国内大建复合肥生产企业,在不到lO年的时间,中国的复合肥企业日益剧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多达上千家,复合肥产业处于一个饱和状态。山东、湖北两地的复合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山东地区依靠便利的交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复合肥企业发展最快,而且在2000年之前小复合肥企业发展迅猛,山东临沭形成了一个复合肥生产基地。湖北地区依靠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复合肥企业,加之其庞大的宣传力度,在国内复合肥市场占有半壁江山。其它地区复合肥生产地比较分散,有的其它化肥产业则比较集中。中国的复合肥生产历史还是比较短暂,从8O年代江苏红三角化工生产第一袋复合肥到现今只有2O余年的历史,在这之前全部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复合 肥从起初的两种养分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养分,生产工艺从简单的滚筒造粒到现在的喷浆造粒和高塔造粒,一种新型复合肥——控释肥也已经全面上市,虽然中国的复合肥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却很快。 纵观全国复合肥市场,市场较容易接受的复合肥品种有喷浆造粒硫基复合肥、尿基高氮复合肥、高塔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大建喷浆造粒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红日在这方面比较成功,因此还获得了中国复合肥喷浆造粒发明奖,后来各地区都纷纷上马。截至上世纪末山东红日、辽宁西洋、中阿化工、山东绿源四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喷浆造粒复合肥产量和销售量占全国前四位。 尿基复合肥是用尿素为氮源和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重钙、磷铵等基础肥料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制取的高浓度氮磷钾多元复合肥,常用的生产方法有挤压法、团粒法、料浆法和熔体法等。其中常规团粒法和料浆法最为常用,而采用作为一种复合肥生产新工艺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合肥具有其它生产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在成为目前国内复合肥生产领域中的一项热门技术。与团粒法、料浆法等其它的几种尿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相比,熔体造粒法在各方面的优势仍是十分明显,其生产的尿基复合肥能达到较高的均匀粒度和均衡养分,这是采用其它生产方法很难实现的。作为一种复合肥的生产新工艺,对于提高国内的复合肥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方法一次性投入资金至少需上千万元,因此目前在国内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企业有广东深圳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邢台市宁晋县晶龙丰利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史丹利化肥有限公司、山西丰喜(肥业)集团礼元公司等2O余家,生产装置的能力大多为lO万一3O万吨/年,最大的为8O万吨/年。在建和拟建的有湖南岳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开元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等l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在建和拟建的熔体塔式造粒生产尿基复合肥年总生产能力近500万吨。 控释肥(controlledrelease)又叫智膜肥,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rate/attemand duration)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能够有效控制养分的释放。由于它的高价值也被称为贵族肥料。控释肥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肥,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大田一次肥,省时省力,肥效长。控释肥价格却不菲,40%含量出厂价格在2000元左右,市场销售价格也在2600元/吨以上。目前国内控释肥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山东金正大,市场其它品牌的也较多,基本属于鱼目混珠。 国外一些肥料巨头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投资方式会有三种:一种是在中国直接建厂投资;一种是和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控股或参股;一种是在国内复合肥企业贴牌生产自己销售,目前这三种方式都已存在。市场上还存在一种生产方式,那就是贴牌加工,一些小复合肥企业自身没有生产设备,让别的企业代加工,和国外品牌不同的是包装不标注代加工企业,完全自己的包装。 纵观我国千余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年总产量高达32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的大型企业只有l3家,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有43家, 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有667家之多。但这l3家企业的利润额占到了全行业利润的49.8l%之多。由此可见品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我国复合肥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湖北。销售收入前三名的省份也恰好是这三个省,山东省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28.28% ,江苏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l9.34% ,湖北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8.83%。这些省份排列在前与该地区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优势是分不开的,可见规模化在行业发展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复合肥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复合肥市场已经饱和,一年320o万吨的产量已经供大于求,另外在建和拟建复合肥企业仍在上马,复合肥市场存在极大的竞争。中国为兑现人世承诺已经放开国内化肥市场,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对国内复合肥企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考验。原材料方面,复合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氯化钾、液铵和硫磺,目前氯化钾和硫磺基本靠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合肥的生产成本。磷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中国的磷矿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北和贵州地区,其中云南磷矿石质量最好,随着人为的开采磷矿石会越来越缺乏,加上国家对磷矿资源的保护会造成磷矿石价格上涨。总之,复合肥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在国际方面来看中国存在劣势。 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应该虚心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 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近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先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化肥工业给予不断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使得我国化肥工业在最近10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高浓度磷复肥行业是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我国的复合(混)肥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农化服务平台建设也逐步完善起来。加之国家对复合(混)肥产业实行了政策倾斜,使复合肥产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并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十几年来,尤其是1999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企业剧增,复合肥生产能力年均递增超过20%,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化肥产品之一。在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对复合肥的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递增势头。

但是复合肥作为一种加工产品,在当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飞涨的情况下,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时期,加工产品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企业成本的飙升、市场需求的萎缩、宏观调控的加强使得复合肥行业发展面临又一次方向选择。 1 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 1)整个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实现自给自足目标。l0年前我国复合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那时的三元复合肥全国总产量只有637万t(实物量),其中合成法NPK仅133万t(见表2),主要厂家只有16家;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主要的复合肥品种均保持了平均2位数以上的增长,到2007年三元复合肥总产量已经超过3 500万t,其中合成法NPK产量激增到1151万t,磷铵的总产量更是达到1 599万t(实物量)的高水平。我国复合肥的总生产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表2 1997—2007年我国高浓度复合肥产量统计万t实物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1997 l33.8 78.4 2003 614 349 1998 186.7 83.9 2004 642 442 l999 239 102 2005 795 503 2000 348 157 2006 968 599 2001 420 213 2007 1l51 689 2002 517 267 注:NPK产量为磷酸基部分产量,不含混配肥产量。 2) 复合肥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已严重过剩,但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在进行。到2008年6月份在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企业已达4 400多家,总产能超过2亿t(实物量)。但目前产量估计只有5000万t(实物量)左右,约有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3) 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回升浪潮使复合肥这种加工产品进人空前的高成本时代。磷矿石、煤炭、天然气、钾矿等资源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价值得到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复合肥的生产成本步人了一个不断攀升的尴尬轨道。这使得复合肥已经从稀缺的、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为大众化的高成本的一般价值产品。 4) 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市场秩序亟待完善。在1998年国内NPK产量排名中前10%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48.1%;2007年根据中国磷肥协会统计资料我国NPK产量已达3 510万t(含混配肥),其集中度水平却降低为34%。另外,由于较低的进入门槛和技术含量,使得大量假冒产品充斥市场,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多头执法的混乱管理又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5) 资源瓶颈极大加剧了复合肥的成本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复合肥产业的竞争力。复合肥作为一个加工型产品,其成本构成中直接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接近90%,在一没磷资源、二没氮资源、三缺钾资源的情况之下,其盈利能力受到空前的挤压。目前复合肥企业的经营可以说异常艰难。这很可能使其在未来的产业整合中也将处于不利的境地。单一的复合肥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 6)农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支撑平衡施肥的大面积推广,也制约复合肥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复合肥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服务的依赖,而企业目前限于自身实力,还无暇在农化服务上投入更多。这无疑降低了这种产品的差异性价值。 7)严酷的市场环境、高成本的巨大压力、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加强、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促使复合肥行业的重组整合加速展开。 2 复合肥行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