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事实本身,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听着中孝介的《花》写 阅读梅尔文.门彻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一个是据说“世界上最纯净的男音”在吟唱召唤人类追求内
心梦想的歌曲,一个是统合哲学、心理学、文学后深入浅出的新闻学经典教材。
写这篇读后感是因为在企业做内训师后的要求作文。沉下心来,有点迷离,此时
此地。
梅尔文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历时数十年不衰,行文朴实,素材凝练。规则
都是简单的,关键是理解规则后的价值观、方法论,坚持执行。道理触类旁通,
从文中提炼出的采访、写作原则,应用到为人处世、工作管理,不无裨益。
(一)新闻采访的一些指导原则
第一,不要在采访开始时一下子就提尖锐的问题,相反打破坚冰,
解释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为什么你要找他,说几句奉承话听上去
很有效果。
第二,采访分为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两种,开始的问题通常
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从消息来源最熟悉的问题开始,提一些采访对象
与你共同态度的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不要一开始就闭合,用
开放性问题转移注意力。
第三,仔细观察并且倾听,采访对象的反应怎么样。他看起来是
知无不言还是藏有秘密。他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打断他,问一个小
问题,或者仅仅试试他的反应,你得仔细观察并倾听。 运用你在早
期阶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你在采访前关于他的预感是否正确。如
果他坚持要正规,你可能也要做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如果他是轻松和
随意的,你也应该那样。但是要提防,采访在那时可能演变成一种你
无法控制的漫无边际的闲谈。
第四,通过你的问题,从采访开始就要引导对方进入你设计好的
思路,最好引入你的思路。在逻辑上应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在提
一个尖锐问题之前,应有两三个问题做铺垫。
第五,要不断提醒自己,内容是否已经足够,要补充什么,导语
该怎么写,怎么切入,跟原来的设计思路会不会改变。
第六,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你的主编让你问的问题,或者将引
出支持主题的材料的问题;
第七,不能回避令人尴尬的问题。在问完了你想出来的全部问题
后,问尖锐问题的时机就会到来。
第八,不要回避幼稚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知道你也有笨的时候,
你也不是无所不至,即使你做了准备工作,你肯定有不熟悉的,失误
的和笨的地方,这样采访对象会很高兴的填补这种差距,他的警惕性
降低马上会跟你说很多。
第九,养成追问的习惯,比如:说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你为什
么会那样呢?通过追问使采访对象不断往下说下去。
第十,有时候改变一下谈话节奏会有助于采访。例如突然将你的
笔记本放在一边,营造一种问完了的假象,突然对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表现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做完这个戏以后一定要再回到敏感的问题,
一个突然的停顿是非常有用的,当采访对象说了一段话以后,如果你
面带暧昧的笑容看他几秒钟会使他不安,这种不安会使他不假思索地
说出很多关键的内容。
第十一,千万不要因为采访对象说无可奉告便放弃那个问题,那
仅仅是攻坚战的开始,你可以表现得好像是误解了他的话,稍稍改换
措词后重新提问。如果他依然拒不开口,你可以表现得他误解了你。
第三次的时候假装他不会拒绝这个问题,根据他的拒绝提出一个令人
为难的结论。
第十二,偶尔你最好的采访可能来自采访对象认为采访已经结束
的时候,当你要说再见的时候,采访对象经常会放松下来,说出一个
根本没有事先准备的话,因此在离开大门之前都要保持警觉。美联社
的记者就说,采访的宝石可能在笔记本合上之后才到来,根据工作经
验我发现在这个时候获得的东西可能比在采访的时候获得的东西还
要多。
第十三,注意倾听,从中找出你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的线索。注
意:你事先选好的主题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只是次要的。在这种情
况下应灵活应对。他偶然间做的评论可能使你写出一篇比你原先设定
的好许多的报道。如果情况是那样,立即进行挖掘。
通常情况下,挖掘的主体是记者,为了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需要理性思考,
搜集基础素材后拟定采访谈话路径,而事实是多变的,采访中,可能出现超过预
期的点,这时需要尊重事实,进行适时的调整。这体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灵活应
变的状态,隐含了一种冷静自持、淡定达观的境界。在做策划,做管理的时候,
同样需要有这样的状态和境界。
(二)新闻写作十项原则
1、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人心不如天心,尊重事实,可以预设事实不能编造事实,预判不能冒充判断,
不是不判断而是延迟判断。质朴、诚实的态度和表述更具力量,根据经济学物以
稀为贵的原理推断,做到这一点很难。环顾身边优秀的前辈同仁,该风格皆具。
在此时此地此境,同样的特质在偏离预想的土壤上依旧生根发芽,或曾想,在
企业经历对实事的历练,好过一开始就在文字中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