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德教育;学生,医科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接受医德教育的效
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从事医疗工作后的医德医风状况,从而影响我国
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系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作为
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必须加
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解决易引起医患
矛盾、医疗纠纷的源头性问题,为医德医风建设提供持续、长久的保障。
1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为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学院除强化入学教育及医
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如美化校园环境,烘托医德教育氛围;
引进高级人才,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医德教育;邀请知名人士,
举行系列人文讲座;资助贫困学生,体现爱心教育;加强学生管理,规范日常行
为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
变,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1医学生对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今在校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
代后出生,个性较强,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不太会替别人着想,
团队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不强。如部分学生从医动机不纯,为的是毕业后好找工
作,收入稳定,而非为“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淡薄,存在着得过且过,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
树立起严谨、锲而不舍的医学科学精神。在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过程
中,常有学生迟到或不来上课,或来上课却在看其它专业书籍、背英语单词
等,没有集中精力在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
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医德学习的态度。
1.2医德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我院,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的
主要渠道是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及政治理论的课堂教学,由于这些理论课的
授课教师大多为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认识和临床接触相对不足,
对学生讲授多为理论传授,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没有内化成自身道
德的提升。有些教师讲课时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感受,没能很好结合实
例进行讲解,也没能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医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没能对接,从
而使得有些学生获得道德理论知识却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等等,医德教育效
果不明显。
1.3专业课与非专业课不能有效结合 学校的课程安排与设置是以医学
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多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学习。
医学伦理学包含丰富的医德伦理知识,是一门最为经典的医德教育课程,但目
前课时安排却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医学伦理道德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全程的需
要。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只有掌握精湛的医技,将来才能承担治病救人的重
任,因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上,对医学以外的课程则持可有
可无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是在浪费时间,这其中也包括对医德
知识的学习。
2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2.1与时俱进,改革医德教育评价机制 医德教育缺乏规范化、制度
化,没有专门的医德评比标准和奖惩机制,是导致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一个
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建立较完善的医德评价机制,进行年度考评,建立医
学生医德档案,并作为评比“三好生”、“优干”、“奖学金”及入党的一个
重要依据,对医德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医德年度考评不合格的
学生给予应有的处置,以促进医德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发展,建立新的医德
评价标准,要以真、善、美为核心内容,可采用班级评价、自我评价和信访评
价等多种途径,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德评价机制。
2.2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实例教育,提升医德认识 新时期的大学生反
感空洞和漫无边际的说教,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
际,结合时代特征,切实加强教育[1]。比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除了从
理论上讲清医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外,还要多结合时事新闻来教育引导。如抗击
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
例。
2.3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医德教育 高尚医德的养成是一
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单靠运动式、暴风雨式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医德教
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医
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医德教
育的整体合力,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教师及医学专业课程的
教师都应参与到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
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
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
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
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
2.4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医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医德
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医德认识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多次成功组织开展社
区卫生服务调查、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
动,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和奉献精神,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丰富社会经验。尽管如此,社会实践教育
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是科学评定社会实践活
动的绩效,二是要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
以确保有充足的人、财、物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组织学生轮流参与,
条件允许应全员参与,五是要做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此外,还可根据年级、年龄层次,专业特点,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目标
明确的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联系,共同抓好实习跟进教育等
方式来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2.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医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
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
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3]。为把医德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
“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本院在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与兄弟院校联合举行新
春诗歌朗诵比赛,放映励志影片,一年一度的“女生节”、学生评优表彰大
会,邀请院内外知名人士开展系列人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
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医德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深
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医学生医德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崇高医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医学生经常
反躬肉问,恪守“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职业信念,而且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共
同营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形成环境,才会取得医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骆欢欢.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医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接受医德教育[_1].
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2): 53-54.
[2]
孙立力,胡雪原-在医用化学教学中贯穿道德教育口^山西医科大学学
报,2007, 9(4): 390-393.
[3]
黄黎.医学高等院校如何整体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叮].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8): 2848-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