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_余一凡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_余一凡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ANDMODERNIZATION2012-03Mar,20122012年第2期NO.2,2012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研究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

中十分活跃的领域,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又是其

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学术界,既有对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又有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的探讨;既有对历史上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又有对当前全球化、网络化条件

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

学科角度、不同的理论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概念,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

论立场和原则性规定都是由他们确立的。尤其是马克

思,作为意识形态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

他的理论,意识形态才引起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的关注,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一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

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也

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是探讨其意识

形态思想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俞吾金等提出:

“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

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

倾向。”[1]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

里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根本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

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P.C.罗兹也坚持类似观点,他

在《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马克思

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

而上学’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1](130)

杨生平等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性说,即相信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马克思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ZXYY1123;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项目“建党九十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Q1017。作者简介:余一凡(1982-),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邮编:300071赵冶(1987-),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

300071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余一凡赵冶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学术界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某些基本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学术界还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清晰界定,缺少对关键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120-08120将“意识形态”理解为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在马克

思那里意识形态则是指思想家们通过对特定社会关

系反映后而建立的思想体系”,[2]其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侯惠勤则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综合说,即

认为马克思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用在不同的地方表

达不同的含义。他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有

三种含义,即作为统治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意

识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3]既有中

性用法又有否定性用法。英国学者汤普森则将马克思

的意识形态概念分为论战概念、副现象概念、潜在概

念,通过分析其具体使用时的特定理论背景,来说明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4]

此外,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做出其

他解读。麦克里兰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

远不清晰,这一概念的很多重要部分都没有明确的规

定。[5]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伊泽尔曼则认为,意识形态

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使用有矛盾之处,整个看

来,他们是将意识形态作为贬义词去理解的,但另一方

面,他们又在一定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意识,

认为其反映某个阶级或社会群体的社会存在。[6]

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论争,反映出我们仍然没

有准确把握住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根本观念,因为

“他的意识形态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至少表明,以往

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颇具影响的看法,譬如‘意识形态’

一向只是一个借以攻击论敌的标签或工具,譬如马克

思著述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含混不清晰的,譬如他对

意识形态的评论只是‘顺便提到的’、他‘从未进行系

统的论述’,等等,这些‘成见’并不能成立”。[7]

(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

态理论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过

程,现有的研究一般都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在具体的

历史分期及每一阶段的历史定位上尚有分歧。

俞吾金的三阶段说是:1845-1856年为马克思意

识形态学说的创立阶段,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本

质和基本特征;1857-1870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

深化阶段,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

出资本主义社会被物与物之间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1871-1895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

说得到完整论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捍卫

并发展。[1](64)杨生平认为这种划分的理论依据缺乏系统

分析,他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以下三个阶

段:1845-1856年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

成时期,1857年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马克思主义意

识形态理论深化时期,而19世纪70年代到1895年

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系统化时期。[2](126-127)

张秀琴则依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探讨深入

的程度及概念表述的完整性,认为1840年到1844年

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的萌芽时期,1845年到

1866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正式形成时期,1867

年之后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成熟发展时期。[8]

英国学者JorgeLarrain则将马克思、恩格斯分开,

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从早期著作到1844年;第二阶段是从1845年到

1857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858年到《资本论》的完成。[9]

实际上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开作为独立的思想主体

来看待。

当然,在这种主流的“三阶段说”之外,还存在着

其他的解读。葛晓梅就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经

历了一个酝酿与准备、形成与确立、深化与拓展的长

期过程,它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于1845

年至1856年间,在1850年至60年代末得到深化,于

1871年至1895年则得以继续拓展。[10]王宏伟则在自

己的硕士论文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哲学批判阶段和政

治经济学批判阶段,时间上大致以19世纪50年代马

克思移居伦敦为界。[11]

(三)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探讨

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学者们大都认

为是与他开创的唯物史观紧密结合并以之为哲学基

础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的产生与消亡、本质

属性与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意识

形态之间辩证关系等问题。但是就各个具体方面的内

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

着较大的分歧。具体来说,周宏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

论分为意识形态本质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意识

形态本质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把121握、对意识形态起源和基础的探讨、对意识形态虚假

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描述、对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阐

述,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则主要探讨意识形态批判的历

史渊源、历程、原则和方法。[12]

林国标在认真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的基

础上,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

产生和消亡,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跳出意识形态的前提

和方法———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人们的真实生活过

程,通过实践改变其社会基础,最后则分别对意识形态

的教化功能、维护功能及文化发展功能作出了阐释。[13]

张秀琴将实践性作为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

关键线索,基于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主

要包括:“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

绝对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发展和历史;作为“观念的上

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

氛围起着“软国家机器”作用,一方面是各种意识形式

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

识形态,以阶级实践为自己使命,为统治阶级的实践提

供思想指导;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承担

人类文化发展重要场所或载体的角色。同时也指出,马

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主要包括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资

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及全面的批判。[14]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理论都是在列宁时

期确立的,但是由于列宁去世太早,他关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思想尚未完全展开,因此,直到今天,学术

界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研

究还远不充分,主要局限于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

体把握上。

还在上世纪90年代,俞吾金认为列宁继承了马

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精神,并根据时代需要对意

识形态含义作出新的说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

级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强调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

存在的,主张对工人队伍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灌输”;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新概念,强调了哲

学上的党派斗争,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与旧有的意识形

态的区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提出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伟大任务,强调发扬战斗的唯物主义

精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1](208-213)

后来,郑永廷等人研究得出结论:列宁根据帝国

主义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具

体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基础上

作出新的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新概念,阐

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原理;列宁把理论斗争提

高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高度,阐明了革命理论的

能动作用,无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

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15]

周宏强调了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认

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新的具体实

践结合起来,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批判,

主要内容包括列宁对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

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宗教意

识形态的批判、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16]

林国标认为,列宁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剥削阶级意

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另

一方面则发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中立性含义,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强化了

不同性质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阶级性、党性原则;强调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重

要能动作用,提出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必要性及原则;在批判文化建设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无

产阶级文化的继承性。[13](37-41)

直到最近两年,包毅才对列宁的意识形态观进行

了相对系统的探索,认为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

化,对意识形态做出新的解释,将其作为维护阶级统

治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

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他认为列宁通

过提出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灌

输论、意识形态继承与批判等,开创了意识形态发展

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为后来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

邹放鸣则对列宁晚年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梳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