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探讨*
武高林杜国祯
博士,教授,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西部专项项目(90202009)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本文分析
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为高寒草地
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综合的草地改良和
恢复技术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地放牧制度体系,并建立高效的饲草供应人工草地,在退化
草地上建立集约化的高效社区模式草地畜牧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是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措施。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
类型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系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
的牧区之一,是广大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高寒草地生
态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对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的气候产
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
显的影响。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
源地,高寒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
的生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黄河、长江等下游
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高寒草地植被也是世
界第三极地区重要的碳库,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源
-碳库的平衡起着一定调节作用。随着全球CO2浓度
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影响气
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见,青藏
高原的环境效应不仅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
也必将继续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千秋万代的根本
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
和内陆盆地的过渡,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
异常丰富,蕴育着众多世界上独特的土著生物和种质资
源。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其生
物种类丰富,青藏高原已记录的真菌5000种,维管束植
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为1300种,昆虫4100种。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对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
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该地区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由于环境条
件的恶化,资源短缺,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物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
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
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
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
资源的科学管理,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生存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受
到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名录不断增加,许多珍稀动植
物不断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丧
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
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
为优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要么形
成黑土滩甚至沙化,要么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降低草
场质量;从功能上来看,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丧失。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
过程中,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
现阶段,较多地运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活动价值,而在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尺度。草地生态破坏的经济损
失是难以估量的。以青海省为例,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
18.3966亿元总值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为
9.7076亿元,占总损失值的52.76%[1]。掠夺式经营、
过度放牧、鼠虫危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草地严重159自然杂志29卷3期专题综述退化、沙化,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4]。高
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极度受损,无疑对该地
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安定造成严重隐患,同时也对长江、
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任其发展,
青藏高原甚至会发展成为我国第四个沙尘源。所以青
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有着重要的生态意
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
因分析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
化的自然内营力,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西部草地退
化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暖变干是加速西部草地退化的
辅助外营力[4-8]。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
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是
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
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
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
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草地畜牧业是农业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草地负荷急剧加重,不少地区在高度草地负载能
力30%以上的条件下持续过度利用,致使草地严重退
化.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是多种
多样的,自然因素中如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
鼠、虫害等;人为因素中如过牧、滥垦、樵采、开矿等。这
些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如开垦、
樵采常导致风蚀沙化、水上流失等过程的增强,过牧会
引起鼠、虫害的加剧等。
2.1自然因素
2.1.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引起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
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整体呈现干
旱化的趋势。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
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这
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气温变暖,使土壤水分损失增
加,导致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过程[28]。
2.1.2鼠害肆虐
鼠害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
少有高原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0万吨,相当于
1500万只羊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6]。
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
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
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
死亡,成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害
鼠形成的。据统计,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
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部分草原已失去放
牧价值。
2.2人为因素
2.2.1超载放牧
超载放牧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重要的
一个原因。草原超载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场
面积减少使草场面积的绝对量减少,二是牲畜头数的增
加使牲畜占有草场的相对面积在减少。历年来畜牧业
的发展是以牧畜头数的增长为指标,不是以畜产品为
准。在这些政策和观点的影响下,我国牧畜头数较解放
初期大幅度增加。自1982年实行牲畜承包到户后,牧
民群众重视发展牲畜数量,牧草在生长季被牲畜反复利
用践踏,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草地原生植被遭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毒杂草滋生蔓延,优良可食牧
草比例大幅度下降,植被盖度下降,出现了大量的裸露
地和次生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趋于简单,土壤种子库
得不到足够的补给,造成草地退化。
2.2.2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多年来牧民群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给
草地退化造就了很大的潜在因素。牧民只利用草原而
不建设草原,草场是公用的,而牲畜是自己的,在草地利
用上重利用,轻保护建设,长此以往使草地趋于逆向
演替。
2.2.3草地放牧利用制度和畜群结构不合理
在草地利用上,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如夏秋草场因
放牧时间短而利用不足,冬春草场则严重超载,导致了
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
适龄母畜比例偏低,长寿畜多,周转慢,效益低等原因,
导致了草地畜牧业的低经济效益而使得牧民加大草地
的载畜量来提高经济收入,最终导致了草地畜牧业发展
的恶性循环。160ChineseJournalofNatureVol.29No.3ReviewArticle2.2.4过度开垦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剧增,为解决粮食问题,
从而大规模开垦草地。如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为38万
公顷[3],其中有21.25万公顷集中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2.2.5滥樵乱挖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蕴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所
以人类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过渡挖掘导致了草地的严重
退化。
2.2.6车辆毁地
在平坦草场和缓坡草地车辆可任意通行,这虽给行
车带来了方便,但确也使草场受到破坏。随意形成的道
路和多条并行道,毁坏了许多可利用的草场。以公路为
中心的两侧退化和辐射性退化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
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2.7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草原旅游兴起,旅游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
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人
类对草地过度践踏和旅游利用,加之管理粗放,从而造
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改良和恢复技
术研究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
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场退化
和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生态问题,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和试验,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国外
畜牧大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都曾出现草原
退化,荒漠化和沙化的生态问题,只不过是引起退化的
原因不尽相同。为防止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许多国家采
用了不同的改良草地的措施,但重点集中在农业技术措
施改良。如澳大利亚研究和应用施肥改良土地,草地全
部围栏化,并在围栏地上施肥、飞播牧草,实行科学的轮
牧制度,保持草地的利用和生长平衡。日本则采用深耕
播种、圆盘耙补播、旋转犁浅耕播种和畜蹄播种改良灌
丛草地和林间灌丛草地。德国草地改良的主要措施包
括两方面,对退化严重或老化的草地,全部耕翻更新草
地植被,通过混播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方法,将低劣质的牧草淘汰。改良后的草场,主要以黑麦草、鸡脚
草、苜蓿草和三叶草为主,并根据草地土壤肥力情况,有
计划地增施氮、磷、钾肥,采取草田轮作和翻耕的方法保
证草地更新复壮。对退化较轻的草地利用专门的牧草
免耕播种机,补播豆科牧草,这种免耕补播的方法,既不
破坏原有植被又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对草原植
物不同季节生长的动力学模拟和草地生产力的模拟是
国内外草业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人为地管理
草场,恢复生产力,如美国得克萨斯州Glasscock就进行
了得克萨斯州南部半干旱草原的草地动力学模拟和管
理对策研究,建立了在各种土壤及气候条件下,能准确
模拟牧草干物质产量的草地生产力模型,为改良草地提
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9]。因此,退化草地的改良也是我
国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
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草地改良的技
术方法,主要有:浅耕翻改良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原,松
土改良干旱的针茅冷蒿草场,补播改良,施肥改良,除毒
害草改良等[10]。沈景林等[11]针对近年来高寒草地退化
问题,进行了围栏封育、划破草皮和施肥三种改良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途
径。
我国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改良和恢复中主要进行
的一些技术措施包括:改良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原;改
良用特制的翻种机;增加施肥量;加强生物防治;实草场
承包到户责任制;用夏季草场优势,发展季节畜牧业,持
家庭牧场建设,转变传统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强草
原监理制度以草定畜控制载畜量;综合改良技术,改善
草地整体结构;兴牧战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
树立草业观念;加快草地建设,提高草地的经济效益;加
大草地生态保护宣传力度等等[12-14]。
草地改良是轻度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草
地封育是中度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人工草地
建植是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手段[4,8,15]。
草地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则是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
障。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问题,是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倍受重视的科学问题。李文龙等[16]
以甘南的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
建了草地资源保护模型及草地放牧系统的最优控制模
型。确定了该草地放牧系统的最优牧草资源水平和最优
控制量,提出了草地资源优化利用的管理对策与措施,为
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结合国内外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改良和恢复研究现状,以及青藏高
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加强高寒草地
生态系统恢复进一步深入研究。161自然杂志29卷3期专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