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编撰实施方案

《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编撰实施方案

1 《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编撰实施方案 一、《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与架构 (一)基本定位 “环巢湖”的地域范畴,既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又相对独成体系,北临淮河以南合肥区域,南达长江北岸,西至庐江、桐城、舒城、肥西域内,东联滁浦丘陵。如按行政区划,应该包括合肥市区及所辖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马鞍山市的和县、含山县,芜湖市的无为县,及六安市一部分(老市区及舒城县),约相当于清代安徽行省治下的庐州府(府治合肥,领合肥、庐江、巢县、舒城四县和无为州)、六安直隶州本州、和州直隶州(领含山县)的范围。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合六巢地区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环巢湖文化圈”,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文化圈与正在实施的省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它在安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已经被确认的淮河、皖江、新安江三个文化圈一样,同样显赫。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兼容并包的水文化、人与人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和文化是环巢湖文化的三大特色。 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有着非常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当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下,安徽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提升省会(合肥)经济圈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发展环巢湖文化是贯彻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的应有之义。同时,环巢湖流域是大湖名城合肥的纵深拓展,传承发展环巢湖文化也有助于增强省会经济圈的文化底蕴,提升合肥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当前,合肥正逐步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既是科技创新的示范城市,又是皖江产业带承接转移的核心城市,环巢湖文化的现代内涵因之大大拓展,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为使社会各界准确全面了解环巢湖文化,提高环巢湖文化知名度,促进环巢湖流域对外开放,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拟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执笔,向社会各界推出《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 《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为系列丛书。编写该系列丛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环巢湖文化的梳理和研究,系统地记述和阐释环巢湖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演变 2

规律,发掘和总结环巢湖流域人民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创造文明等方面的优秀遗产和宝贵经验。 该系列丛书定位为具有较高品位的地方文化研究性读物,注重学术性和资料性,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一方面旨在吸引学术界学者和专家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环巢湖文化,一方面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更深入地了解环巢湖流域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发和激励当代环巢湖流域人民传承文明、再创辉煌。 (二)总体架构和选题指南 1.本系列丛书定名为《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拟研究包括以下8个研究方向: (1)环巢湖之人文志略:本方向较为全面地概述环巢湖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气候水文、名胜古迹和丰富物产;较为详细地纪录环巢湖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人口、民族、宗教等情况;突出研究环巢湖悠久、精彩、光荣的历史;研究环巢湖人文精神;推介环巢湖的名人风采。内容有:地理独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历尽沧桑,谱写新篇;人文精神,兼收并蓄。 (2)环巢湖之生态文明:本方向着力使用大量精确、详细的统计数据,充分研究环巢湖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容分为空气质量、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城市绿化、居民幸福指数等内容。 (3)环巢湖之教育文化:本方向在着力挖掘传统教育和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渊源、发掘内涵、提炼精华,以体现环巢湖流域教育的自身特色及影响。应包括传统教育(包括家教、私塾、学堂、书院)、现代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民办教育)、教育改革(包括教育布局调整、教育重点转移、教学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典型(包括名校、名师、刻苦学习成才典型、培养子女成才家庭典型、助教典型)等内容。 (4)环巢湖之民间艺术:环巢湖民间文化艺术与纯厚善良、聪慧勤劳的环巢湖人民大众滋养相济。经多年的时光砥砺,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曲艺、诸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方向侧重研究环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的现状、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与民谚、民间传统工艺等。 (5)环巢湖之戏剧文化:本方向较为全面介绍环巢湖戏剧文化的发展历史、渊源流变以及各自的文学(剧本)、唱腔、音乐、舞台等艺术特色,充分研究环巢湖戏剧文化价值。主要内容有:环巢湖戏剧与民俗文化及民歌谣曲、流行的戏曲声腔与文人戏剧创作、环巢湖与徽剧、环巢湖与庐剧、环巢湖与黄梅戏、环巢湖其他戏曲遗存等。 (6)环巢湖之文物与考古:本方向主要内容为介绍环巢湖流域各个时期地面、地下历史文物遗迹和遗存,展现环巢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考古学的角度,论列环巢湖文化的物质体系,展示环巢湖流域的巨大创造力和一系列物质文明成果。系统整理和总结数十年来环巢湖流域考古的主要发现,揭示环巢湖物质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从而建构起环巢湖物质文化的发展体系。 (7)环巢湖之水文化资源:环巢湖品牌形象定位依托于环巢湖水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成功开发。本研究立足于环巢湖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综合运用社会学、品牌学、传播学以及文化经济学等学科方法,探讨环巢湖水文化资源整合思路与提升“大湖名城”品牌形象的传播策略及发展路径,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性建议。主要内容:环巢湖水文化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诊断;环巢湖水文化资源整合:提升环巢湖品牌形象的逻辑关联与现实路径;环巢湖品牌形象传播策略及对策建议。 (8)环巢湖之民俗文化:环巢湖民俗生成于山水兼备、气候适中的丘陵地带。多样化的地理环境,赋予了环巢湖民俗多元化的品格。环巢湖民俗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是对环巢湖地理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环巢湖民俗文化是环巢湖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传承性。环巢湖民俗文化包括:生产劳动习俗、岁时节日文化、日常生活习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文化、婚丧寿庆文化、宗教与巫术等。 2.以上发布的选题为研究方向和范围,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方向适当调整题目或设计具体题目。题目设计不能宽泛,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有限研究目标,突出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4

二、组织与编写原则 1.人员组织 丛书成立总编纂委员会,设立主任、副主任和编委若个人,负责丛书的策划与学术指导;各册成立专门编委会,下设主编、副主编与编委若个人,负责各册书的具体编撰。全书实行主编负责制。 2.编写原则 该丛书编撰总体上突出学术性和资料性,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在具体撰写内容上应体现下列原则: (1)可读:在行文中需要采用现代书面语言,讲究修辞,提高文字表述水平,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并通俗流畅地介绍环巢湖文化,提炼环巢湖文化特色。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 (2)准确:对核心概念需要准确定位,采信定论结果,回避学术争议。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与客观性。 (3)适应:利用现代纸质传媒的各种介质,生动活泼地展示环巢湖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体现展示性、收藏性。 (4)简洁:文字简练、行文流畅,体现精准性、时效性、便携性。 三、编纂要求 (一)写作体例与基本要求 1.成果形式为研究性读物。要求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评述确当、论证规范、文字顺畅,符合学术规范。首先做到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和原创性,适当照顾通俗性。 2.写作提纲确当而有特色。标题除做到准确外,既能体现写作对象的特色,又能概括其在某个时代的基本内容。提纲确定后,须经《环巢湖文化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确认。 3. 各册字数适当控制,字数原则上20万左右。按照知识产权的要求,实行著作权;引用和采用的资料需注明资料名称和编著者。 (二)写作规范 (一)绪 论 5

书前统一置绪论。主要内容包括:(1)课题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二)章节等分级 一般分章、节两级,统一标为"第一章"、"第一节"等。节下分级数字标号为:一、(一)、1.、(1)。注意"1."不能标为"1、"。目录标明章、节两级提纲。 (三)字号与字体 正文字号用小4号字,字体用宋体。其中图表标题和表内文字、自然段引文等用仿宋体。章、节标题用黑体。脚注用小5号宋体。 (四)文献著录 注释采用脚注,参考文献附于书末。标题分别统一用“注释”和“主要参考文献”,并在目录中注出。著录规范如下: 1.专著及其析出文献 作者:《书名》第?卷,出版社,出版年份,第?页(古代文献分卷的统一标卷号卷名,不标页码,不分卷的须标页码;没有出版社的须标明版本,如: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一《纪胜》,武林丁氏八千卷楼,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 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第?页。 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第?页。 2.期刊析出文献 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第?期(或"总第?期",或"?年?月")。 3.报刊析出文献 作者:《文章名》,《报刊名》?年?月?日,第?版。 4.网站析出文献 作者:《文章名》,http//www.?。 (五)数据和年月份 凡可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尽量用阿拉伯数字。数据和以公元纪年的年月份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农历或其他古代年月份一律用中文数字。古代年号标如“绍兴元年(1131)”。引用数据必须是最新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