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时读书乐-翁森

四时读书乐-翁森

这段时间丫丫显得出奇地忙,以往每天放学回家后总要先要练上一阵的篮球最近也省了,每天小脸就快粘在iPad上了,我在她的谷歌搜索引擎上做过限制,所以并不担心她在看什么,我只是好奇是什么能让这十岁好动的小丫头如此地专心致志。

谜底很快地揭开了,原来是她在为写社教课(social science)的大作业而收集资料呢。

可我一看这道作业的题目,立马傻眼了——“通过收集历史证据来归纳美国南方非裔在解放奴隶制后的各种不同反应,同时说明你为什么支持或反对以下的观点,(1)美国南北战争是南北之间经济利益纷争的结果,(2)南北战争是地域差异的必然结果”。

在作业布置的最后,老师告诉每个孩子可以查阅图书馆、因特网、书籍、录像、电影和杂志等,也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但不可以越俎代庖,允许用语言、绘画或两者结合的方式等。

说实在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这哪是在考四年级的小学生啊,这简直可以是大学历史系的论文题目了,就是让丫爸丫妈我们这两位一直喜欢研究南北战争的家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做很多的资料收集和阅读,更不说还要归纳、升华到思辨的程度了。

美国南北战争是全美尤其是南方学者们一直在广泛深入研究的话题,在学术界本身就有很多争议,其中就包括南方战争的起因,这没有一定答案的题目,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回答不是难为孩子吗?我把这个担心告诉给了丫丫,谁知道她淡定地说,“这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不同的孩子面对同样的证据有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况且有关证据多如牛毛我们这些小孩子根本无法收集全了,所以做这样的大作业,重要的是我搜集到的论据是什么,而这些证据又怎样支持了我的结论,而不是结论本身是否正确。

”我不禁刮目相看,对我这个从中国教育中走出来的人,尤其又是学理工科的,潜意识里好像已经习惯了每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却原本这追求“正确”的本身才是限制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根本。

而相反,美国的小学生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开放性的作业和试题,鼓励学生们去搜集资料、阅读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让十岁、四年级的丫丫在这样复杂的问题面前已知道如何下手了。

于是我随她一起去读南北战争的简史,看李将军、林肯等人传记的儿童读本,一起上图书馆借阅纪录片和电影,一起去里士满参观南北战争博物馆,我还特意为她约了弗吉尼亚大学一个著名的南北战争作家,让她能有半小时交谈提问的机会,然后我们一起归纳找到的所有证据,并逐条罗列对比。

我突然领悟,其实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此时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是这个过程的本身,它让孩子了解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而且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在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同时,我也不再担心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自己的结论是否算言之有据。

到了最后,丫丫完成了近两千字的论述,在文章中她是这样总结的,“在做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当然地以为南北战争结束后所有的非裔奴隶一定会欢呼自己的自由,但大量的证据表明,南方奴隶在走出主人家变成自由身的时刻感到得更多是茫然,他们中的很多没有自己的姓氏,不知道怎么去求生,不少非裔奴隶甚至参加南方军为邦联独立而战,此刻突然变得无家可归,也不知该去投奔谁,在这种环境下茫然无助好像才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反应,当求生变成迫切的需要时,自由的含义便需要时间来慢慢体会了”。

《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

风雨霜雪频相戏,合窗展卷自从容。

春春光照槛水绕廓,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苹不除。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曦皇侣,只因素捻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商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诗的解释:--元·翁森春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

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

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

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翁森的这一组四首七律诗思想性好,艺术性强,把读书的乐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起来琅琅上口,感人至深。

他提倡的快乐读书法,不但在仙居,就是在台州、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都很大。

我小时候就读过这组诗,60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就读过这组诗。

亲戚家的中堂板壁上,写有这四首诗。

邻居家的眠床上也写有这首诗。

真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据说现在台湾的语文课本中仍有这组诗。

翁森,字秀卿,号一瓢。

宋末元初,仙居双庙乡下支村人。

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后,经史子集,无书不读,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他读书不死记硬背,也不钻牛角尖,重在理解。

他经常读得津津有味,若与书中说的具同感,起共鸣,就手舞足蹈,仿佛先得我心,身临其境,感到非常快乐。

他读书不为求取功名富贵,对名利也看得很淡,但他从不吝惜自己的知识和学问。

有人向他请教经义,他就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经文和注释一字不漏。

有人向他请教历史典故,他就上下数千年,洒洒如贯珠,恨不得把自己胸中的珠玑倾囊相赠。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翁书橱”或北庐先生。

元代以前以科举取士,特别是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发表之后,读书求仕之风席卷全国,台州人的读书积极性空前高涨。

有宋一代,台州中进士者多达587人,堪称极盛。

可是,入元之后,统治者自以为“马上得天下”,读书无用。

废除科举,以吏为师;九丐十儒,以儒为耻。

殷实豪富之家的弟子都不读书。

翁森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不可能繁荣昌盛,也不可能长治久安。

经邦济世,没有文化不行。

他在元世祖至元(1271-1294)年间,于仙居东南崇教里创办安洲书院,以儒家学说教化乡里,并采用朱子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制订的学规来管理学生,把书院办得红红火火。

他既当山(校)长,又当老师,呕心沥血,滋兰树蕙。

跟他读书求学的人,先后累计800多人,使穷乡僻壤的仙居,耕读之风“彬彬称盛”。

翁森除了喜欢读书、教书之外,还喜欢写作,著有《一瓢稿》,内有《四时读书乐》一文,脍炙人口,被选编入民国时期的初中国文课本。

翁森创作的这组诗在后代读书人中影响深远。

明代画家文徵明曾以这首诗为题材,作《四时读书乐》。

除蜚声全国的《四时读书乐》外,至今尚流传他的诗作有《春暮即事》、《夏日书怀》等多首。

另外,朱熹在泰宁县读书处题壁的四时读书乐诗为五言绝句四首,现录下: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

只此是文章。

挥毫有余兴。

(春)古木被高阴,昼坐不知暑。

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

(夏)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

起阅案前书,西风拂庭桂。

(秋)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

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