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第 1 页 共 16 页 社会工作在流浪乞讨人员领域的介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乞讨问题日趋严重。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者迅速在流浪乞讨救助领域中开展了介入工作。本文以J市救助站的两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为个案分析,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述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介入中的现状、发展困境,并做出对策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救助;困境;举措; 第 2 页 共 16 页

前言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都会采取很多措施来安抚这一群体,让他们早日回到原籍、恢复劳作。新的弊的影响,其救助理念还偏重于管制,求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同时,救助中也存在救助方法不适当或者救助不作为的现象。有研究表明,新的救助制度实施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数目较先前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很多流浪乞讨者宁愿呆在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接受救助;另外,救助站中也出现了反复救助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化、人性化地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引起了多学科的关注,而其中把社工介入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则成为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开拓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焦点。 本文以北京市救助管理站为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工介入所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 一、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介入中的现状 当前,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下,全国不少地区的公办救助

机构都已纷纷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加入到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中来。 在救助中心,有这么几类社工:第一类是在编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从事管理岗位,他们是通过事业单位统一考试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系统的,这类人往往数量非常少且要能满足很高的聘用条件,譬如要有研究生学历并具有助理及以上级别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第二类第 3 页 共 16 页

是政府购买岗位的编制外社工,隶属于民间非企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类社工数量相对较多且聘用条件相对第一类要低。第三类是救助站内原有工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考取了社会工作助理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人虽然原则上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工作者,但是在对于受助人员的管理上坚持的却不完全是社工方面的理念。本文所指的社会工作者是指前两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且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类社工。 综上,社会工作中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渠道多是以政府(这里即民政系统)从民办非企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中购买社工岗位,外派社工到服务单位即公办救助机构中参与救助性工作。我国现阶段为了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下属的一些公办社会服务机构按照要求安置少量社工。笔者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为社工进入公办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从目前情况看,社工进入机构后的发展空间有限。 据笔者调查,J市救助管理站是隶属于J市民政局领导的正县级事业单位,主要担负辖区内的流浪乞讨等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食宿、交通、寻家等临时性救助服务管理任务,并辅助于省中转站工作。该中心共有编内人员51人,主要由退伍转业军人、接班制人员构成,专业素质不强。购买的社工岗位共7个,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生1人、专科生5人,几乎大部分都没有社工职业资格证,从业年限多为1年左右,从业时间较短。该站一共有七个科,其中负责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是妇女儿童保护科,在该科工作的社工只有2名,第 4 页 共 16 页

数量有限。结合J市救助站的调查,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介入具有以下表现。 (一)介入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单位即公办救助机构的目标占主导地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目标退居其次。实际情况中机构多以临时性的救助即返乡策略为工作目标,这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和工作目标是相冲突的。 (二)介入的模式与方法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目前,社会学界对以标签理论、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问题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多持批判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主张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优势视角。[2] 在对J市救助站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机构社会工作者介入救助站的模式和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对流浪儿童的甄别分类救助,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心理建设与行为矫治、回访等系统有效的长效救助机制。社工A说:“我们对于流浪儿童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流浪儿童从进站到出站这段时间的饮食起居、身体锻炼、人身安全及简单的心理疏导和文化课辅导”,社工B说:“我们对于流浪儿童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负责儿童的进站、离站的核对、登记,给他们提供食宿,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安排、管理和组织,做好巡视巡查工作,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做好疾病的救治和防疫工作,儿童衣被的清洗消毒及生活环境的卫生,经常和他们谈话询问他们的基第 5 页 共 16 页

本情况,关心他们在救助站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流浪经历,安抚他们的情绪,根据流浪儿童的特点进行心理纠偏和行为纠正。”综上,他们大多是以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小组游戏、类学校、谈话等形式的浅层次的心理疏导,以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需要,重塑他们对回归家庭、重返学校生活的渴望,但是缺乏更深入层次上的介入。 (三)介入的成效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我们只能从感性的角度来评价社工介入的成效,目前全国的社会工作介入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和摸索阶段,就目前为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郑州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社会工作样本——“类家庭”模式,上海的“中途寄宿站”模式等都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但是也还存在很多问题。 从J市救助站来看: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对救助站的改变不大。社会工作者服从救助站的领导和安排,只能在有限的条件内开展工作,缺乏自主性,自下而上的体制建设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对流浪儿童的影响较小。据调查显示,当调查人员问到流浪儿童认为救助机构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他们最满意时,他们选择的是上学的机会和钱,而社工在儿童的心理建设、行为矫治等工作方向上的努力是微弱的且无法立即见效。 二、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中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1.政策支持不足 第 6 页 共 16 页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行之有效、施之有力的政策保障。结合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是政府出资并主导的公办福利机构,而社会工作者想要参与进来并在其中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我国出台了若干诸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中央文件[3],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加快社会工作机制引进的决心,但在我国大力倡导“加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引进”,各地纷纷如火如荼的引进社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政策支持的片面性和笼统性。这些政策往往只是号召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就J市救助站而言,救助站本身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是相对较完备的,但是对新引入的社会工作者却缺乏相应的职业标准和管理评价制度,使社工们常常觉得开展起工作来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强。 2.救助物资匮乏 资金和救助资源匮乏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社会福利组织面临的共同困境,我国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领域的深入介入时,譬如建立“类家庭”、建立长效回访机制等工作时,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救助资源的支持,活动经费很紧张。社工B说:“资金确实不够,政府买岗,一年一个岗是3万,包括我们的工资经费,算下来很紧张”。一方面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救助能力是有限的,公办救助机构的非营利性导致自身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社会慈善组织和民间组织吸纳的救助物资第 7 页 共 16 页

的发放和使用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和监管机制,从而导致救助物资的分配的不合理。 3.社会救助组织没有形成合力 首先,各类政府部门开展救助工作的职能机构多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缺乏协作,救助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公办救助机构、民间救助组织与专业社会工作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制度和方法层面上的广泛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经验的分享和推广及资源的共享;再次,现在各地的社工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大多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模式效仿,无法上升到因地制宜或能够广泛推广的理论和机制层面。 (二) 社会工作者介入公办救助机构中的困境 1.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念与机构的工作目标定位的冲突 社工的理念不能和救助管理站的管理模式相分离,但是临时救助的性质和工作目标和社工理念还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始终以案主的最大化利益为主,从案主的利益出发,根据服务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这是社会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价值理念。对救助站来说,则要时刻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孩子的最大化利益为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但调查中发现,救助站有着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即送流浪儿童安全返乡,并在救助站期间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生病、不出事,安全把他们送出救助站就算工作顺利完成了。虽然近几年救助站依托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使得救助工作目标有所延伸和拓展,但是上述工作目标取向还是在救助站中占主第 8 页 共 16 页

导地位。“可以看出,像救助站这种公办的社会服务机构,其工作理念并不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少承担责任,管理方便为本,这一点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不仅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的。”① 2.社会工作者与机构原有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磨合困难 机构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员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救助站原有的工作人员也秉持尽量简化、少担责任的理念。据调查,他们的工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对流浪儿童进行仔细的甄别并采取分类救助的策略。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孩子的各方面信息,然后尽快联系把他们送出去。这就导致了救助站的流动性非常之大,使社会工作者很难有效地开展介入工作。他们对待流浪儿童的方法和态度也较为简单,甚至时常对孩子有标签化印象(如认为他们都有撒谎、偷盗等恶习),甚至有些孩子不愿回家,机构便采取哄骗手段,每次问题都能得到暂时而迅速的解决。显然这些都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相冲突,必然导致社工与机构原有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摩擦,大大限制了社工的发展空间和专业救助的实施开展。[4] 3.双重管理、双重负责带来的困境——服务单位与受雇机构的冲突 在访谈中,社工B说:“我们是双重管理、双重负责的身份,我们要接受机构和服务单位两方的管理,同时工作的开展也要向机构和服务单位两方负责”。 J市救助站的驻站社工受雇于民办非企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社,并以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形式被外派到救助中心来,

①牛晓露.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发展的困境与思考——基于X市流浪儿童救助站的个案分析.社会观察.2009.11(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