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红字_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

从_红字_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

一、小说主题的矛盾作者一方面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他却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褒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1.小说的主要内容。《红字》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Hester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的老人而断送了青春。故事发生的两年前,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途中,她的丈夫被掳失踪,寡居生活中,她与牧师Dimmesdale相爱并生一女。事发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一个标本,罚她胸带红A字(即英文通奸Adultery一词的首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牧师Dimmesdale也终因不堪Hester的丈夫Chilling-worth的追逼和精神上的折磨而身亡。2.小说字里行间对人物的臧否褒贬和对于道德、法律的针砭质疑,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教主义的控诉和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小说一开始,作者描写道:“总之,这座台架可以将人的头部紧紧夹住。这样,罪犯就只能伸脸想向观众,耻辱的概念就是用这个木头和天的装置体现出来。”这是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Hester就是站在示众台上,面向观众,任凭围观者对她的羞辱和惩罚。(2)Hester胸前佩带的A字意味着向任何人宣布“我是一个通奸犯”,这种惩罚手段是对人性的极大侮辱。Hester在接受惩罚的7年煎熬中,生活在沉郁而又悲惨的境地中。小说中描写道:“她是被抛弃的,孤独得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她和人的种种情趣离得远远的,他们近在咫尺,她就如同重返老家的幽灵,再也不能使人看到或感觉到她的存在了。”(3)Hester和Dimmesdale生活在同一个教区,他们却无法感觉到彼此的存在。森林会面的一幕是霍桑对残酷的清教制度的无情揭露。在森林,Dimmesdale向前走一步,看到那红字。他说:“Hes-ter!HesterPrynne!”,“Isitthou?Artthouinlife?”她回答说:“Evenso!”,”Insuchlifeashasbeenminethesesevenyearspast!Andthou,ArthurDimmesdale,dostthouyetlive?”这段对白乍一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见面的寒暄和问候。但是,仔细推敲这四个字“Artthouinlife?”会发现这其实是作者对清教制度的辛辣讽刺和愤怒指责。霍桑力图说明清教统治下的社会是一个人间地狱。(4)Dimmesdale面对剧烈的精神折磨以致不得不以一死以求安宁的结局则表现了宗教在精神上对人们的残害和摧残。3.与主题的矛盾之处。虽然,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清教主义,但是霍桑在通篇的布局中有多个地方又与主题相矛盾。(1)小说末尾,Hester在出走多年后,突然又回到波士顿,又重新戴上了红A字这个标志,这种结局与贯穿全书的批判精神相抵触。(2)Dimmesdale死前的绝命词纯粹是一个虔诚教士的一份彻头彻尾的忏悔书,其中几乎找不到半

从《红字》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胡茜(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字》主题的矛盾和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Dimmesdale和Chillingworth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来探讨霍桑充满矛盾的宗教意识。一方面他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他却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褒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并试分析霍桑矛盾思想产生的根源。关键词:主题;矛盾的宗教意识;清教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2-0053-03

Vol.30No.12Dec.2009第30卷第12期

2009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

53--点对教会黑暗统治的怨愤和微词,通篇是赞美上帝而已。(3)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褒扬他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甚至在小说结尾写道:“诚实吧!诚实!纵使不把你的最坏之处向世人坦白,也要显示出某些迹象,使人可以推想到你的最坏之点。”二、Dimmesdale和Chillingworth两位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Dimmesdale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他处在爱情与上帝不可兼而得之的矛盾之中。他一面憧憬着幸福的爱情,一面又说:“除了在上帝给我的指定领域里勉强过我的现世的生活之外,再没有旁的想法。”与Hester在一起使他感到快慰和温暖,但同时他又离不开上帝的“支持”,冲不开宗教的“束缚”。作为一个笃信上帝的牧师,信仰的铁栏“一面在囚禁他,一面却又在支持他”。1.他厌恶虚伪,但又不敢公开自己的“罪孽”。看着Hester因为他们的罪而受苦,他的负疚感与日俱增。这个遭受嘲弄的女人背负着羞辱的重担却出于爱情去保护Dimmesdale,而他却因为不愿看到教区居民心中的偶像倒下。当年长的牧师叫他发布“训诫词”以说服Hester说出奸夫时,他说:“Ifthoufeelestittobeforthysoul'speace,andthatthyearthlypunishmentwilltherebybemademoreef-fectualtosalvation,Ichargetheetospeakoutthenameofthyfellow-sinnerandfellow-sufferer!Benotsilentfromanymistakenpityandtendernessforhim;forbelieveme,Hester,thoughheweretostepdownfromahighplace,andstandtherebe-sidethee,onthypedestalofshame,yetbetterwereitso,thantohideaguiltyheartthroughlife.Whatcanthysilencedoforhim,exceptittempthim-yea,compelhim,asitwere-toaddhypocrisytosin?”他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逃避罪责的内疚,又有对惩罚降临的恐惧;不乏对Hester的轻怜痛惜,依恋劝慰之情,又充满着一个失足教士的忏悔。2.当Pearl要求Dimmesdale第二天中午同她和她妈妈一起站在那个耻辱台上时,他的回答是:“Nay:notso,mylittlePearl,”“Ishallindeedstandwiththymotherandtheeoneotherday,butnottomorrow.”因为假如他这么做,“所有人都会出来在示众台四周仰起惊奇而又恐惧的脸”,他对想象中的这种情景感到无限惊恐,吓得魂不附体,他不能不为上帝工作。当Hester暗示他们所做的事自有其

神圣的一面时,这位牧师说:“Hush,Hester.”(别说了)这说明他还是站在清教道德戒律的基石上。3.当他计划与Pearl,Hester一起逃往欧洲时,他发现自己要在出发前一天做布道演说。做这样一次布道是一件毕生引以为荣的大事,他不可能碰上比这更合适来结束其职业生涯的方式了。然而回到他自己的住所,他就改变决定。逃往欧洲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他无法过那样的生活。他仿佛有着超人的毅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疯狂地倾注于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作为毕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布道。4.但他深爱着Hester,看到她为了他受尽屈辱,他无限自责,以致自己胸前因内心的折磨而形成了鲜红的A字。(二)Chillingworth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Chillingworth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但是仔细阅读原著,我们会发现霍桑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在霍桑的笔下,他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复仇者;他是魔鬼,又是一名好医生。Chillingworth善良、好的一面: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精湛广博的知识,非凡的智力,过人的洞察力,精通炼金术和医学。他原本是“正直、诚挚、勤勉”的好医生。他虽然性格阴沉,身体畸形,但内心向往温暖的家庭生活。他爱Hester,曾经从她那儿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也相信自己能给她带来幸福。遗憾的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与年轻美丽的Hester之间的感情,最终成为一个遭遗弃的受害者。当他发现妻子背叛他,开始时他对她没有任何谋算,不想对她报复。他认为是自己害了Hester,所以在监狱里看望Hester时,他说:“Wehavewrongedeachother.Minewasthefirstwrong,whenIbetrayedthybuddingyouthintoafalseandunnaturalrelationwithmydecay.Therefore,asamanwhohasnotthoughtandphilosophisedinvain,Iseeknovengeance,plotnoevilagainstthee.”在监狱里与Hester会面时,他甚至拿药给啼哭不停的Pearl吃,并亲自喂药。“Foolishwoman!”“Whatshouldailmetoharmthismisbegottenandmiserablebabe?Themedicineispotentforgood,andwereitmychild—yea,mineown,aswellasthine!—Icoulddonobetterforit.”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对Chillingworth的遗嘱交代,根据他的遗嘱,他把他在新英格兰和在英国的一份很大的财产赠给了Pearl.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