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马”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

汉语“马”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

第33卷第3期 VoI.33 NO.3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2Ol1年6月 JHn.2011 

●语言学 

汉语“马"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 

王 琼 , 辜夕娟 

(1.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云南 昭通 657000;2.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马”及含“马”的词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通 过隐喻认知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动物本义向其他词义的扩展和转移,而这些隐喻认 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也证明了语言是文化的载 体,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 关键词:马; 隐喻认知;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9322(2011)03—0052 05 

“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马精神是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 

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马在中华民族的文 

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中华民族对马倾注了深厚 

的感情。古往今来,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在 “马”及“马”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认知和文 

化内涵。 

浯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 

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特定的文化常常把某种 烙印加在语言上,语言折射出文化内涵”(王英雪, 

2006)。中华民族丰富的马文化使得在汉语中与 

马有关的表达十分丰富。汉语中的隐喻与民族文 

化息息相关,是语言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 

为敏感的部分。 

作为隐喻,在现代人眼里,它已不仅是一种修 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 

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 

建立在隐喻之上的。”(王英雪,2007)近年来,认知 语言学已逐渐被语言学家用来解释自然语言与真 

实生活之间的连接关系。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 

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式的,隐喻 

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现,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 和想象都产生大的影响。“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 策略建构了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从而建构 出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因此语言 

具有体验性。” 汉语“马”从其本义“一种哺乳动物”,引申出 的抽象意义有:战争、人才、心智、政治、精神等。 这些众多的义项是从“马”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 

出来的,而隐喻正是一词多义产生的根源。 “马”是一种具有力量与速度的动物,被人类 所驯服。自古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打仗、体育 

运动中都活跃着马的矫健的身影,汉语里有关 “马”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含有褒 义,例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万马奔腾”、 

“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等等。用“马”来指代时, 

褒义色彩也很强烈,如“马”可以指称“人才”(千里 

马)、“将士”(兵荒马乱、千军万马)、“经验丰富之 人”(老马识途)、“勇往直前、蓬勃向上的力量”(骏 马图)等。又由于马是比人类低级的动物,所以也 

有一部分词语体现了马的这种低下,例如“犬马之 

劳”、“呼牛呼马”、“马勃牛溲”等。人们在对“马” 有了更多的感觉和了解以后,将所取得的感知和 

经验作用到身边的人、事物、环境和社会上面,形 成“马”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 

收稿日期:2011—01—05 作者简介:王琼(1 967一 ),女,云南镇雄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 52 ・

 王琼,辜夕娟 汉语“马”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 第3期 

一、源于身体经验的隐喻及文化内涵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的,“马”就是古人取象的结果,它跟大多 

数动物名词一样,是由整体形象勾勒而来的,有 头、鬃、身、足、尾。《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 

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是受到显著度的影响 的,显著的事物或特征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记住、 

处理和记忆。一般来说,整体比部分显著,容器比 

内容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近的比远的 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马”作为具体的、有 

生命的、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动物,必然成为人 们认识和描述事物的最佳选择,因为人都是通过 

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认识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 在人类与动物共存的漫长的时间里,动物成为人 

类最熟悉的生命体,众多动物身上的特点和习性, 

有很多都与人的特性很有相似之处,人们总是能 将它们与自己身上的特征建立联系,这就形成莱 

考夫和约翰逊所说的概念隐喻“人是动物”。“人 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形成的基本模式是双域 

映射。 

“人是马”这一概念隐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成 分:一、形体是马;二、速度是马;三、力量是马;四、 

用途是马。它们各自突显出“马”的某个或者某些 

特征。 (一)形体是马 用“马”概念来理解“形体”,是人们通过视觉 实现的。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他们 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以物及人”,希望某些事物 

的特性能转移到人的身上,通过频繁接触和细心 

观察,他们发现“马”是庞大的动物,因而在描述人 体器官的表面状态时,凡属较大的都以“马”命之。 

例如,人高马大、高头大马等。同时,认识的另一 

方面又“以己度物”,所以自然界中虫草之类大者, 往往以“马”冠之。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 

于大物则冠以马字……今淮南山东谓大枣为马 

枣,广东谓大豆为马豆。通言谓大蚁为马蚁。”这 样命名的词语还有,马鹿、马蜂、马勺、马叉等,用 

马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及与马有关的工具作源域, 

去隐喻自然生活中的其他事物。 (二)速度是马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马的 形体是庞大的,而且还发现马具有人所不具备的 奔跑速度,于是与快速有关的人或物也可用马来 

隐喻。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人们能感到它 的快速流逝,世事的变化也是人们不能把握的,因 

此借用快速奔驰的马来喻之,具有形象可感的特 

点。例如,窗间过马、风车雨马、车驰马骤、马不停 蹄、马尘不及、马到成功等。 

(三)力量是马 马为大物,因此可以驮起人们不能背负的重 物,这就引起了古代先民的羡慕,并希望自己能有 

马那样的力量,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就是,兵强马 壮、马踏匈奴等。 

(四)用途是马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在先民祭祀、田猎、 

交通、战争生活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 古代崇拜马祖,并举行种种祭祀仪式,《周礼・夏 

官・校人》:“春祭马祖,执驹。”除春日定期举行马 

祖祭祀仪式外,周天子田猎之时,也必先祭马祖。 《诗・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毛传: 

“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 

祖。”除此之外,还定期祭祀其他与马有关的神。 《周礼・夏官・校人》:“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 

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马祖、先 牧、马社、马步都是马神,后世更演化出了天马、神 

马、龙马、飞马等。由于马是先民最重要的交通工 具,同时与戎事连在一起,就象《后汉书・马援传》 

所说:“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因此,出行、战 

争都可以用马来隐喻。例如:高车驷马本是指四 匹马拉的高大宽敞的车,由于显贵者出行常乘坐, 因此用来隐喻出行的排场。戎马本义是军马,是 

为战争服务的,《周礼》记载的关于马的六种作用 

中就有专门的戎马,故戎马隐喻战争。 

二、源于社会经验的隐喻及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对“马”的隐喻认 知系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民族精 

神三个层面上。 

(一)与文学艺术相关的隐喻及文化 

自先秦以来,马就大量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最初是以野性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 

・ 53 ・

 第33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总第136期) 

现了马的自然形态和原始野性,如《山海经》中就 出现了大量的野马、马兽形象,《海外北经》记载: 

“北海内……有兽焉,其名日胶,状如白马,锯牙, 食虎豹”。但是随着人类与马交往的继续增多,人 

类对马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了马与人之间 

有很多的相似性,更多的是以马喻人,这个传统从 《诗经》就开始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喻贤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局 面的全面展开,士和马的重要性同时被突显出来, 

马与人才价值的比附被上升到人格意义上,“良马 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 

尊(《墨子・亲士》)。”并逐渐演变为以良马喻贤 

才,如,骏马、辕马、名马、宝马、千里马、老马识途、 伯乐相马等。 

2.喻没有能力的人。劣马、驽马、凡马等喻指 没有能力的人。 

3.喻怀才不遇。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马的身上被寄予了贤士对知遇的 渴望,马的际遇实际上成了士的际遇,骐骥不遇成 

为士人怀才不遇的隐喻,如瘦马、病马、慢马、赢 马等。 

4.喻人的心智。马奔跑起来速度很快,因而 给人一种不定之感,因此可以用它来隐喻人的才 

思、意志,如心猿意马、天马行空、倚马可待、毁车 杀马。 5.喻人的品德。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 化是伦理型文化,其所倡导的价值观辐射到马身 

上便是对马的品德的注重。《论语・宪问》中记载 了孑L子对马的价值的评价,强调了马的品德的重 

要性,“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体现在文学作品 中就是义马救主、义马殉主以及马助恩主的事例, 

后人于是就借在故事中的义马、侠马来喻指人的 

品德,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发现一切生物 都具有拟人性。 

由于马的某些突出特征,还可以马下卒、马上 

人、探马、头马、种马等喻有某种特点的人;以野 

马、绵马、木马等喻人的性格;以白马、黑马喻人的 气质等。 

(二)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隐喻及文化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事 

物打交道,马作为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与先民 

进行了“亲密接触”,因而也成为先民社会生活中 

・ 54 ’ 不可或缺的认识其他事物最好的喻体,从而给人 们表述世界,交流思想提供了一种方式。 

1、与现实生活相关 

在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成为经济的支柱。人 们从日常的经历或者是经常接触到的情景中抽象 

出对这种农业经济的图式,这种图式反映了中国 

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信仰图腾,在中国文化中 被共享,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农业经济”文化图 

式。在这种经济结构中,马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 和贵族的骑具,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取 

得了尊贵的地位(邹幸居,2006)。但从另外一方 面来说,马又是低于万物之灵的人的动物,它们要 

受到人的驱使、奴役,其地位又是低下的,因此以 

马隐喻现实生活是两方面的:(1)喻生活的豪华、 热闹,如肥马轻裘、声色犬马、高车驷马、宝马香 

车、车水马龙等。(2)喻生活的忙乱、不安定、待遇 低下,如马仰人翻、马捉老鼠、马足车尘、牛马、犬 马等。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由于马奔跑的速度是 

非常快的,也是人所不能及的,因此人们又可以用 马来喻世事,如马去马归、得马失马、天粟马角、非 

驴非马、避世金马、马角乌头、童牛角马、走马 

灯等。 2、与政治生活相关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者,甲兵之本,国之 大用。”说明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古代社 

会,马被纳入到君主所设计的政治体系中,以体现 

所预期的政治礼仪效应,成为政治的拟化物,在赐 马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与马不仅仅是生活上 

的关系,还是一种政治关系,人拥有马不仅意味着 拥有一种牲畜、一笔财富,还意味着拥有政治地 

位,拥有更高的政治身价。因此,马成为人类描述 

抽象的政治生活的最佳喻体。(1)喻积极的、人世 的,如出马、上马、马上等。(2)喻消极的、不仕的, 

如堕马、下马、马下等。 3、与民间信仰相关 

古人因为敬畏产生了崇拜,进而形成信仰。 

民间普遍存在着动植物信仰,因为人们总是能在 

动植物中找到与人或物有关的某种相似点,要么 取其形状、要么取其声音、要么取其色彩、要么取 

其味道、要么取其性质,要么兼而取之,赋予一定 

的意义。蚕神被赋予马头形象正是人们取蚕首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