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绣资料(1)

潮绣资料(1)

潮州民间流传着一则跟刺绣有关的“姑嫂鸟”故事。这则口碑资料的年代究竟有多久远,现在很难确定。由于织物易于腐朽,古代的绣品很难保存到天。而历代文献又多不屑于记录“奇工淫巧”,因此,要考定潮州刺绣的源头,殊属不易。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规模宏大,当年寺里的幡盖等绣品,按理须就地取材,这应是唐代潮州刺绣已达到相当水平的旁证。因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只能是推测之词。

目前可知,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祐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 ),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红旗舒展,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遗憾的是太守只抒写出美的感受,却未能提供更多的有关工艺方面的记录。但迟至明代,则可知在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 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恋人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潮绣就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则这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潮州市志》 记载,乾隆时潮州已有绣庄二十馀间,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商业化。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潮州的刺绣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鲜明又比较稳定的风格特征。潮绣这一流派于是形成

潮汕人的精明,会做生意,由此我们能看出一点

⑴文化艺术价值。从潮绣的产生发展,体现了潮州历史文化在某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妇女思维定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手巧”的滋生有着重要因素。尤其是独特的刺绣法,如“垫高半立体绣”、“金绒结合垫金锈”;独特针法,如六角三叠踏针锦、垫锦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通锦针、垫二斗翅、金丁树头脚盖、八角龟板锦、浮垫璇卷针、过桥套色绣、垫虎脚等等,为其它三大名绣及广绣所没有。在全国工艺美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⑵实用价值。历史上潮绣日用品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潮绣欣赏品对于美化居室环境、提高人的审美观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了中华文明史刺绣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在清代时,就已远销东南亚各国。1949年后,更成为潮州经济的重要命脉之一。目前,仍然是潮州工艺美术的品牌。因此,对它的抢救、保护、传承,将有助于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方面,潮绣本身的应用范围并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潮绣品更多体现的是其艺术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难以体现,这意味着潮绣品的市场空间有限。而在我市婚纱晚礼服快速发展的同时,潮绣也越来越成为点缀品。加上不少经营潮绣品的厂家只顾短期利益,只要有订单就赶货,并不注重产品质量是否过硬。这不仅影响了潮绣的形象,还难以培养出更多人才。 另一方面,传统潮绣后继乏人已成为行内公开的秘密。到过一些潮绣工作室的人都发现,现在从事传统潮绣的人大多已上了年纪,一位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如今学潮绣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人宁可去做珠绣,也不做潮绣,因为潮绣的加工值不如其他,还需有一定的技艺。的确,目前精通潮绣的人如凤毛麟角,像林智成等大师级人物更是屈指可数。缺少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再发展已是举步维艰。 第三方面,潮绣的市场需求减少。潮绣大多被应用于庙宇殿堂的装饰,如今数量减少;同时,最喜欢潮绣的东南亚华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潮绣并不十分看重;而将潮绣作为艺术品珍藏的人购买量也有限。 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潮绣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打破瓶颈,寻求发展,是对潮绣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林智成:现在珠绣容易做,拿起来做得很快,还能赚更多的钱。潮绣工价不高,还很伤眼睛,赚不到钱,所以人家就不要学。 今年八十多岁的林智成从十多岁开始就学习潮绣,在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一生见证了潮绣的辉煌和衰落,面对现状,老人家心情十分沉重。 林智成:我相当担心,不但担心还很忧虑,害怕将来后继无人怎么办。 潮绣的后继乏人令有识之士担忧,而不为人们察觉的技艺衰退更让人痛心。随着大量潮绣企业、庄铺关门大吉或者改弦易辙,而散落在民间的绣品店销售的则是大路货,为追求经济效益,大多粗制滥造,互相压价,工艺水平很低。 林智成:现在粗糙的产品有人卖就可以了,识货的人少,顾客买绣品只要便宜就好。商家就互相压价,致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就像冲茶一样,一遍比一遍越冲越淡。 潮绣艺人 林镜波:原来一件床裙可以卖几百元,压价压到现在一幅剩下95元,只赚5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谁都要争取一个客户,就要便宜,压价压到最后很臭。 林智成老人告诉我们,潮绣的针法有两百多种,如“订金绣”、垫棉过金针“、”八角龟板锦”、“离线塞密”等等,都很能表现潮绣的特点和精髓。然而,这些技术水平较高的针法由于难度大,刺绣时间长,没有经济效益,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 林智成:市场上一些是用机绣来代替的,粗制滥造。以前要学习绣一个人面,就要学习三年才能出师,才可以绣人面。现在学习不用两天,随便用针绣一下就能绣好人面。 技艺衰退,后继乏人,正是潮绣面临的两大难题。 林智成:现在会绣的老一代绣工,一年一年变老,年轻人却不愿学。 潮绣艺人林镜波:市场经济冲击,而大多数人是一孩化,生了一个女孩子的父母,谁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学潮绣呢,没有,绝大多数是要读大学,寻求深造,这是绣工贫乏的根本原因。

潮州成立了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将致力于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我市工艺美术业不断向前发展,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要保护潮州市潮绣文化遗产,必须成立一个机构来领导这个行业,不然就互相压价,谁都不服谁,乱压价,市场就败坏了。

培养潮绣工艺的接班人,让潮绣工艺重新扎根民间。

* 在组建潮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潮州工艺美术协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为潮绣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如在政策上资金上加以倾斜和扶持,打破传统的机制,为潮绣人才的培养提供“绿色通道”。保护和传承潮绣最重要的是潮绣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成立有关潮绣的专业学校或是在大专院校中开设潮绣专业,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确保潮绣人才学有所用。 * 作为企业来说,应为潮绣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还应为潮绣的创新出力,这样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潮绣,让潮绣更具活力,更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亮点。 * 拯救潮绣,还要加强宣传,举办精品展示会,让潮绣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逐渐打开潮绣精品的市场。毕竟,市场才是潮绣工艺的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把潮绣的特点,如何欣赏,好在哪里,要广为宣传,传播媒体要来宣传。

三、潮绣艺术的当代代表人物 由于潮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世代群体传承,鼎盛的高峰期势必出现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若上文提到的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男绣工,即其出类拔萃者。据目前能够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涛生、蔡戌子、尾仙、张桂泉、林伯、如伯、王炳南、王钟南、蔡钟、林新泉、林清泉、李和彬、卢海清、冬瓜狮(别称)、杜江宁、洪钟、吴坤、吴钦、托伯、乌糖和白糖(别称)等人。当代名师艺人更是英才辈出,其中有:

魏逸侬(1908-1975),潮州人。12岁便在潮州赞记绣庄当学徒。他一面熟悉和掌握绣庄业务,一面勤学苦练绘画和书法。6年后出师时,已练就一手好功夫,先后受聘于各绣庄。22岁时被委任为泰生绣庄经理。1949年后,历任潮州潮绣厂设计室主任,潮安县工商联第三、四届常委,潮安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他数十年设计的绣稿数以千计。东南亚一带很多祠堂庙宇的绣品挂饰,不少是他设计的佳作。他还适应时代的需要,创作出《牧羊姑娘》等现代题材的绣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好评。并培养出一批潮绣技艺骨干。1963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一类艺人”称号。 蔡玩清(1901-1964),女,潮州人。父亲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13岁便服掌握刺绣的各种针法技艺,能独立绣制成品,被誉为“绣花女状元”。1962年被聘请到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整理潮绣传统刺绣技法,整理出传统纹样数十种作为珍贵资料。同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并应邀出席广东艺人大会。

杜进茂(1901-1978),潮州人。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杜江龙的仲子。年轻时刺绣技术已较全面,能画善绣,尤擅刺绣人物,有“进茂的乌面(净脸)工超群”之誉。1956年到潮州刺绣联厂当设计人员,与林智成合作设计的绣品《霸王别姬》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代表潮绣艺人在大会当场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被选为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62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称号。

林玩英(1911-2000),女,潮州人。父亲林新泉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9岁就开始穿针走线学绣花,17岁就能担负绣花工场的绣件安排及技术指导。从艺60多年,精通潮绣各种绣艺技法,并不断钻研,加以变革、创新。1956年,在抽纱刺绣联社将积累的各种传统图案和百多种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一代。是荣获金杯奖作品《九龙屏风》的主要绣制者之一。

林智成(1922-),潮安铁铺人,生于泰国。从13岁起就在潮州绣庄当学徒,到20岁已能独立设计各类产品。1957年选送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以后一直在潮绣厂从事设计工作。1982年与杨坚平等合作的《九龙屏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是潮绣代表作之一。1981年设计的潮剧服装《大蟒袍》荣获全国剧装评比第三名。撰写有关潮绣绣艺的论文、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