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界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危害性

跨界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危害性

《经济问题92006年第8期 Aug.,2006 No.8 跨界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危害性 秦 鹏,王 芳 (新疆大学法学院,乌鲁木齐830047)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6)08—0040—02 跨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我们研究的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应包括环境污染 和环境保护政策两个方面。 就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来看,一类是天然污染,即来自 大自然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对生物圈自身的破坏,在当前的科 技水平下,这一污染无法有效预测、防止与控制;另一类是人 为污染,即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人为产 生的污染,这种污染往往是基于个体利益需求的产物,它们 都能使局部环境的构成和形态发生改变,恶化环境质量,影 响和破坏周围人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因此,仅从环境 科学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本身并不具有跨国界或非跨国界 的必然属性,即我们无法说出哪种类型的污染是跨国界的, 哪种污染不具有跨越国界的特征。跨国界污染概念的提出更 多地是基于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即对跨国界污染的界定是基 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个人、企业或政府)的 行为影响了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但是没有激励机制使产生 影响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决策时考虑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如我 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将外部性视为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 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并 区分了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概念。 从环境外部性来看,由于环境污染必然造成对环境资源 或人类生存条件的破坏,而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资源”的特 征,使环境污染有可能造成对不同“公共产权资源”所有者的 损害,即使造成这一环境污染主体的行为是无指向性的。另 外,除了环境污染有可能对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造成损害 外,一国的生产和生活污染也可能殃及其他国家公民的利 益,并由此导致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因此,从污染是否对其他 国家造成损害的外部性角度来看,我们把跨国界污染理解 为:当一国(或地区)人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到国外消费 者的利益,或对国外厂商(企业)的生产造成损害的结果,我 们说这一环境污染是跨国界的,反之则称这种污染是国内污 染。 其实,由一国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跨国界污染对其他国 家居民或生产者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基于他们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结果,这种损害本质上并不是源于有意识的行为,而是 源于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无意识的污染残余物。然而,通过 选择能够减轻污染的策略,可以实现环境污染跨越国界的转 移,这是跨国界污染的另一个外部特性,即通常所说的跨界 转移外部性(或称跨国界污染转移)。所谓的跨界转移外部 性,就是说一国只需将环境风险转移至其他国家即可使自己 免受污染外部性带来的损害。而且这种自我保护行为不仅作 用于主体自身,其影响也可能传递给其他主体。这种可转移 的跨国界污染外部性与传统上关于污染外部性的看法有所 不同,因为这里的可转移性是源于人们有意识的行为,而不 是源于简单的、无意的污染残余物。由于这样的跨国界污染 转移可以转移环境风险,这就难免会在国与国之间引起矛盾 冲突,其结果又会进一步强化各国的策略性行为动机。 从大量的环境保护程序来看,其实并没有使环境污染问 题减少,因为它们并没有减少大量有害物质的存在。监管部 门仍然允许废弃物流入环境,这些程序只不过是将它们在时 空之间进行了转移而已,其他国家或者下一代人一样会受污 染的损害。 当一个国家有意地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改 善他们自己的环境时,这种跨国界污染转移行为就不可避免 地会引起冲突。显然,这种单方面的、而不是协调一致的自我 保护措施会进一步强化市场的无效率,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在 控制污染时的过度投资。 就环境保护的政策而言,跨界环境污染的起因也源于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冲突。由于发展中国家 其环境保护能力有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标准 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环境污染加剧和公众 环保意识的提高,迫使其改善环境,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提高环境标准。基于二者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且这种差 异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协调,于是加剧了跨界环境污染现象: 第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比较宽 松,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逃避国内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而将国 内限制或淘汰的技术和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 

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简介:秦鹏(1959一),男,山西太原人,新疆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 王 芳(1963一),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 4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秦鹏,王 芳: 跨界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危害性 家的环境受到损害,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污染跨界转移。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 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 买。一方面,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损失和资源价格以外的价值 均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另一方面,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制成 品又高价卖到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结果使发展 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 境恶化。第三,由于贸易自由化促进生产和消费增长,全球资 源使用量和废弃物随之增多,而发展中国家对有害物质的管 理体制不健全和处理方法简单,致使大量有害物质跨境转 移,造成污染控制不当,出现污染跨界转移。 二、跨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其特点 很多关于污染问题的经典案例都涉及到不止一个国家, 也就是说,由一个国家的污染物排放等原因所造成的污染, 往往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国家,甚至全球。无论是酸雨问题、全 球变暖,还是海洋污染,由于物理和经济因素的不同,不同国 家在每单位污染中所受到的损害程度是不同的。我们着重讨 论由跨国界污染可能导致的几种典型的全球环境损害,以及 对这些问题危害性的探讨。 (一)自然环境被损害 1.大气污染的危害性。首先,酸雨的危害性。酸雨最早 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现在在亚太地区的部分地方和拉美国 家的部分地区出现,在亚太地区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高硫燃 料、交通的增长和森林火灾而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其次,全 球变暖的危害性。全球变暖是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所谓温 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长波和红外辐射,从而使 得地球温度变暖。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出现一系列可 能的变化:雨雪的数量和方式会发生变化;季节的长度会发 生变化;风暴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两极的冰层 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反过来,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 业、森林、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再 次,臭氧层被严重破坏的危害性。远高于地球表面的一个相 对稀薄的臭氧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臭氧的损耗导致紫外 线辐射的增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 2.自然资源El益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随着全 球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全 球生态环境呈现继续恶化的态势。首先,全世界的森林大面 积的减少。据统计,全球森林面积已从初期的8O亿公顷减少 到目前的28亿公顷。其次,由于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使水土 流失或土壤沙化El益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 1/4的土地正受到沙漠化威胁,沙漠面积已占全球土地面积 的7 。再次,物种种类在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主 要原因就是外来物种的跨界交易,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系统, 使原生物种与新物种的竞争而受到威胁。最后,矿产资源和 海洋资源的耗竭,环境被严重破坏。特别是由于大量的生活 垃圾、工业垃圾、其他污染物对海洋的直接污染,造成的后果 非常严重。 3.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El益紧缺的危害性。随着工业 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世界用水量剧增。据联合国调查,全世 界河流稳定流量的4O 受到污染,有的国家受污染的地表水 达到7O ,耗水量的增加和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全球性的水源 危机。 (二)法律和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各国根据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所参加的国际环境公 约制定相应的环境措施,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加剧 投资引进和污染产业的转移,导致跨界环境污染的结果。由 于各国环境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有 效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短缺和技术上的困 难,不可能在不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对本国工业提出较高的 环境标准。因此,一些高环境标准的国家有意识地将一些污 染产业转移出去,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积极制定 外资优惠法律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并不十分注意对环境 污染的预防,这就在国际上形成了污染转嫁的市场,一些国 家和地区的环境由于这种污染投资而加剧恶化。 基于跨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目前跨界环境污染呈现出 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特征。跨界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人体健康、 生物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是全球的,跨界环境污染已涉及 到了高空、海洋、臭氧层等。 2.综合化特征。人们过去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 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现在 已远远超过这一范畴而涉及到人类生存空间的各个方面。因 此,解决当前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 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 复杂大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地解决环 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特征。当前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全球共同 关心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和社会利益集团、不 同职业人员和不同地位层次的人,都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 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 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跨界环境污染 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解决,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 的问题。 4.政治化特征。许多国家通过宪法和国家计划等宏观 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保护作了 明确、具体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随着环 境外交El益频繁,近年来,有关环境问题的谈判实际上是一 个政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年以来有关环境问题的 国际会议就不下500次。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瑞士巴 塞尔召开了“制定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的 专家组会议和外交大会,签署了《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 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有104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因此,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的国际政治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责任编辑:杨国玉)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