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练习题
一、单选题(1-15每题2分,共30分) 1. 用含32P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物质或结构不会出现放射性的是( ) A. 脱氧核糖 B. DNA C. 细胞膜 D. 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吸收的磷酸盐用于合成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因此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详解】A、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为C、H、O,不含有P元素,因此不可能含有放射性,A符合题意; B、D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含有P元素,因此可能会出现放射性,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和磷脂,磷脂中含有P,因此可能会出现放射性,C不符合题意; D、线粒体基质中含有DNA、RNA、ATP、ADP等含有P元素的化合物,因此线粒体基质中可能会出现放射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物质与其功能对应有误的是( ) A. 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 B. 纤维素:植物细胞的能源物质 C.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 D. 胰岛素: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物质其功能不同,酶起到催化的作用,纤维素构成植物的细胞壁,抗利尿激素和胰岛素是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详解】A、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不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胰岛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起到调节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3. 核糖体失活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某些植物体内的毒蛋白,该蛋白能够进入昆虫等动物的细胞内,通过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从而破坏核糖体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r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该蛋白导致核糖体失去翻译功能 C. 该蛋白能够断开rRNA的磷酸二酯键 D. 推测转入该蛋白基因的植物抗虫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rRNA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详解】A、r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该蛋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导致核糖体失去翻译功能,B正确; C、该蛋白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破坏的不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 D、转入该蛋白基因的植物,由于该蛋白能够进入昆虫等动物的细胞内,通过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从而破坏核糖体的结构,所以抗虫性增强,D正确。 故选C。 【点睛】 4. 生长在低寒地带(气温5℃以下)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研究发现,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下列关于花序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生成ATP B. 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被消耗
C. 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远少于其它细胞 D. 推测该现象有利于花序的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氰呼吸:当植物体内存在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的阴离子(如氰化物、叠氮化物)时,仍能继续进行的呼吸,即不受氰化物抑制的呼吸。许多植物组织可以进行,一些真菌和绿藻、少数细菌和动物也可进行,但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进行。它在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上,从泛醌分叉,电子不经过细胞色素系统,即不经过磷酸化部位Ⅱ及Ⅲ,直接通过另一种末端氧化酶--交替氧化酶传递到分子氧,故形成的ATP少。要得到与呼吸链的主链产生同样多的ATP,就需消耗较多的底物,这样呼吸作用加速,放出的热能也多。对其生理功能,了解甚少。已发现某些植物的花序或花中有这种产热能力,如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能通过抗氰呼吸产生热,温度可达30℃(当时气温5℃以下),促使挥发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 【详解】A、根据题意: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由此可知,臭菘花序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生成ATP,A正确; B、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被消耗,与[H]结合生成水,B正确; C、根据题意: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由此可知,臭菘花序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它细胞,C错误; D、推测该现象(生长在气温5℃以下的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能通过抗氰呼吸产生热,温度可达30℃)能促使挥发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有利于花序的发育,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Na+-K+泵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乌本苷是Na+-K+泵的抑制剂,其本身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K+泵兼有载体和酶的功能
B. Na+和K+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C. 乌本苷处理可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 D. Na+和K+的运输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分析题图:图示为Na+-K+泵结构图解,Na+-K+泵为跨膜蛋白质,具有ATP结合位点,将2个K+泵入膜内,3个Na+泵出膜外,需要消耗ATP。 【详解】A、Na+-K+泵上具有ATP的结合位点,ATP与之结合后能转变为ADP和Pi,说明Na+-K+泵自身具有ATP水解酶的作用,同时Na+-K+泵是运输Na+和K+的载体蛋白,故Na+-K+泵兼有载体和酶的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Na+和K+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故为主动运输,B错误; C、乌本苷本身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忽略不计,故乌本苷处理不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C错误; D、由图可知,该过程能选择性地吸收K+,排出Na+,故能够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 6. 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DNA复制期)和G2期,科研人员利用Hela细胞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实验分组 融合细胞 实验结果 第1组 G1期的细胞+S期的细胞 融合细胞中,G1期的DNA复制被激活 第2组 G2期的细胞+S期的细胞 融合细胞中,G2期的DNA复制不能起始
A. 细胞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可利用聚乙二醇诱导不同时期的细胞融合 C. S期细胞中的物质不能激活G2期DNA复制
D. G2期细胞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PEG)、生物法(灭活的病毒)等; 2.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G2期,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A、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特点,A正确; B、可利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诱导不同时期的细胞融合,B正确; C、第二组实验中,G2期的细胞+S期的细胞进行细胞融合,融合细胞中,G2期的DNA复制不能起始,由 此可得知S期细胞中的物质不能激活G2期DNA复制,C正确; D、M期(分裂期)时间相对较长的细胞更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D错误。 故选D。 【点睛】 7.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会使端粒长度缩短,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端粒酶能延伸端粒DNA,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端粒酶的RNA作为新合成端粒DNA的模板 B. 端粒酶的蛋白质可能具有逆转录酶活性 C. 端粒酶能够延长的重复序列为 TTAGGG D. 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的活性被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是位于染色体两端名为端粒的结构,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而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的端粒酶,由此可见,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导致体细胞缺少端粒酶,不能延长端粒。 【详解】A、通过图示可知,通过端粒酶中的RNA作为逆转录的模板,逆转录出端粒DNA,A正确; B、通过图示可知,通过端粒酶中的RNA作为逆转录的模板,进行逆转录,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