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学一做关键是三个着力

两学一做关键是三个着力

19

2016.05“两学一做”论坛

“两学一做”,面向全国

380多万个党支部、8700多万名党

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

延伸,从领导机关向基层党组织

“神经末梢”拓展。这无疑是确保

我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键所在。

要在把握“固本之策”

上着力

“两学一做”之所以说“固

本”, 关键在于“走心”,核

心是“三个不可”。

一是党章党规是根本行为规

范不可失范。党章是管党治党的

总章程,是从严管理党员的根本

大法。学习党章党规,就是要解

决好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

谁”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真正做

到自我警醒、自我救赎,始终站

稳政治立场、坚守规矩防线、不

触碰纪律红线,做一名政治信仰

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

不偏的合格党员。

二是共产党人是党的肌体

细胞不可失真。党员就要有党

员样,本是一个政治常识。然

而,现如今有不少人已经把这个常识还给了组织,与当初入党

宣誓时的那个“我”渐行渐远。

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肌体细胞

是党员。从这种意义上讲,“两

学一做”就是在夯实我们党的基

础,只有把每个党员的能力素质

都提高了,把每个细胞都有效地

激活了,我们党才能有更加强大

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学习教育是人的灵魂工

程不可失传。学是做之基,做是

学之长。从近年来查办的党内大

案要案来看,追根溯源,无一不

是从漠视党规、无视党纪开始,

一步步越陷越深。站在强基固本

的高度看待“两学一做”,就能

明其意、知其源、践其行。在学

习中知重任,在学习中知不足,

在学习中正衣冠,让责任担当成

为干部的常态。着眼建立健全学

习教育、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突出正常性、经常性,确保持久

性、战斗性,让“全面”落地生

根,开花结果。

要在抓牢“根本任务”

上着力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引领是“总开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

本任务,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强

大武器和科学指南。

首先要在“三个自信”上下

功夫。要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认真研读

关于中国梦、“一带一路”“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的新观

点新思想新论断,不断深化认

识,不断加深理解,正本清源、

固本培元,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

坚定性。

其次要在谋划发展上下功

夫。新的发展理念是党员干部工

作的“指挥棒”,如何适应新

常态、引领新发展?关键就是

要会谋发展。要把学习教育同做

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同

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凸

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性作用,

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真正让新理念在干部头

脑中立起来、行动中用起来。

再次要在看齐意识上下功

夫。要向党中央看齐,补足“精

神之钙”,加强“信仰之修”,

铸牢“党性之魂”。自觉以人民

为本,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

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在实

践中“看齐”“跟上”,当好

“党的代言人”。

要在强化“基本要求”

上着力

“学”要端正,“做”要扎

实。一是提振精神不懈怠。党员

干部的“精气神”是干事创业的20

2016.05“两学一做”论坛

原动力。共产党人必须把合格

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

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

起来,始终保持“不待扬鞭自奋

蹄”的热情,“敢叫日月换新

天”的闯劲,自觉调高标杆,

提高标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

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

正气。二是勇于担当不推责。

担当既是共产党人职责所系,

也是考量党性的标尺。把担当

精神牢牢根植于工作之中,平

常时间看得出、关键时刻挺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主动担

当,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的时候

“我先来”;敢于担当,碰到

矛盾困难的时候“让我来”;

能够担当,遇到大事难事的时

候“我能行”。担当起该担当

的责任,关键要体现到干事创业

上,最终要落实到造福百姓上,

既担得起权力,又担得起责任;

既担得起当下,又担得起未来。

三是求真务实不虚浮。学与做本

身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体征和常态

行为,何况党员?以知促行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更是新

时期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坚

持知行合一、学做统一,以提

升党员素质,增加人民获得感

为标准,做到决策部署以实情

为依托,推动落实以实际为根

基,检验效果以实效为标准,

坚持虚功实做、软实力硬打

造,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作者系大港油田勘探开发

研究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吕其庆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等撰著

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

究》(以下简称《转型》)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数不多

的被列入以“代表当前相关领

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

造力”著称的“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文库”出版,难能可贵、

可喜可贺!这不仅是对孙教授

及其团队二十余年如一日矢志

不渝地深耕于思想政治教育社

会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和影响力

的证明,而且是学科发展的大

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工

作层面跃迁到科学层面的阶段

性标志,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

科自信的有力展现。

研读该专著,如下强烈感受

扑面而来:视角独特,不是思

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的简单相加,而是关注社会大系统与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深层融合

和双重转型,将社会、人与思

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为考察的

基本视角;视野宏阔,从思想

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基础、思

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现代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路径

等层面展开研究和论证,涉及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的方

方面面,自成体系、逻辑严

整;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重,没

有实践目标的理论研究陷于小

众,是“水杯中的风暴”;没

有理论依托的实践研究流于表

面,“皮厚腹空”,《转型》

既有理论阐述、哲理追问,也

有实践调研、一手素材;现实

与历史研究并重,没有现实指

向的历史研究陷入故纸堆,似

“文字积木”;没有历史积淀的现实研究无根飘忽,像“水

中浮萍”,《转型》既有历史

纵深追溯,也有现实问题关

注;国内聚焦与国际视野并

重,没有国际视野的研究自说

自话,似“王婆自夸”;没有

中国情怀的国际比较挟洋自

轻,必“水土不服”,《转

型》既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

又不封闭自我,对国外的理论

也广泛涉及并大胆借鉴;说服

力强,清晰地勾勒出思想政治

教育现代转型的现象、原因和

发展路径,语言准确生动、现

状分析明晰辩证、机理探究透

彻可信、对策建言务实前瞻,

有理论、有知识、有数据,令

人信服,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性提升和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

价值。(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代玉启)扎根实践 深化理论

——孙其昂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书评■消 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