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
康斯坦丁诺夫核物理研究所
所长
数学物理科学博士
弗·阿·纳扎列恩科
1954年,在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列宁格勒市郊的一个古老的小
城嘎特钦纳,开始修建苏联科学院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分部以集中开
展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1959年底,WWR-M型研究用反应堆开
始运行,而在1970年,建成了当量为1千兆电子伏的质子同步回旋
加速器,它们到现在依然是研究院的主要试验设备。此前,生物方面
的研究已经形成。
1971年,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分部改组为独立的研究所,并以
曾为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康斯坦丁诺夫院士的名字
命名。1992年起,研究所被命名为圣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1994年
被授予俄罗斯联邦科学中心资格。
研究所现有600多名科研人员和近1000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
博士62位,副博士275位。该所完成的许多工作被授予列宁奖金和
国家奖金,苏联部长会议奖金,科学院康斯坦丁诺夫奖金。5位研究
所成员当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
组织结构
协调委员会 董事会
学术委员会 行政委员会 中子研究分部; 高能物理分部; 理论物理分部; 分子及放射生物物理分部下属科技部门; 下属生产部门; 下属辅助单位; 夏季休养基地,宾馆和体育设施专题学术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编辑出版; 委员会研究生部; 大学贮备干部 科研分部、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基本粒子物理及基础性相互作用;
·原子核及核反应物理;
·中子物理;
·凝聚介质物理;
·理论物理;
·核反应堆及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分子及放射生物物理;
·科研新方法与新设备
主要科研成果
在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上完成的试验工作最重要的成果
有:核嬗变和核分裂中其空间对称性破坏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中子偶
极矩搜寻;中子寿命的精确测量及其β衰变研究。
在凝聚状态物理领域取得了HTSC和原子级磁体结构研究的基
本成果,依靠极化中子研究了相位转换的自旋动力,试验发现了在三
自旋交互作用下的临界扩散和加入磁场时非弹性扩散的不对称性。
运用该院所研究的高分辨晶体衍射分光镜方法,可以得到固体物
理和核光谱一流的结果,并可转到对通道粒子效应的研究,在高能物
理和加速器技术中加以利用。
在同步回旋加速器中试验研究了核子—核子和π介子核子的扩
散,原子核中核子的空间和脉冲分配,以及脱离β稳定带的原子核特
性。对氢同位素聚变核反应μ介子催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将彼得
堡核物理研究所推到了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在同步回旋加速器
上的医学通道治疗了上千例病人。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研究人员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大家所
公认,如在强子相互作用振幅渐近性质、扰动和非扰动QCD研究,弱
电相互作用标准模型的概括,重原子和复杂原子核理论中复合计算方
法,原子和分子P
— 和T —
奇数效应的描述。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在生物活性高分子结构及作用与细胞结构
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蛋白生物合成的力学细节的确定。人的遗传病诊
断方法研究,生态监测的生物测试系统的开发。
PIK反应堆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前景与能量为100兆瓦、热中子流为
10
15n/cm2
s的高通量中子流试验反应堆PIK的建设息息相关。该反应堆
将拥有热、冷、超冷中子源,8个中子水系统和近50个射束点。现
在整套设备中有70%多已准备完毕。
1993年PIK堆的设计通过了国际鉴定,被评为是世界一流水平
的设计。反应堆的物理参数及其广泛的试验能力,以及该所发达的信
息组织结构,可以成为组建国际中子研究中心的基础。
由于自身的科技实力,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在国际合作中,作为
平等的合作伙伴,在自己所有的研究领域与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型研
究中心开展了合作,如:
—— 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瑞士);
—— 费米国家实验室(FNAL,美国);
—— 布鲁克哈文国家实验室(BNL,美国);
—— 拉叶—兰热文研究所(ILL,法国);
—— 标准与工艺国家研究院(美国);
—— 萨克拉核研究中心(法国);
—— 汉堡研究中心(DESY,德国);
—— 帕乌尔—舍列尔研究所(瑞士);
—— 重离子研究中心(德国);
—— 柏林嘎纳—梅特涅尔研究所(德国);
—— 卢瑟福实验室(英国);
—— 列欧—布利陆恩实验室(法国);
—— 宇亚斯库拉大学(芬兰)。
通讯地址
PNPI RAS, Gatchina, Leningrad, 188350, Russia
Tel: 7-812-2983538; Fax: 7-812-7137196
E-mail:
pnpi@lnpi.spb.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