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新闻史期末重点 简答题等题型归纳

外国新闻史期末重点 简答题等题型归纳

填空题——外国新闻史 1.口语传播的特征:以口语为主,以标记、声光、图式为辅传播音讯。 2.近代报纸产生标志是17世纪初(1609—1650)每周定期印刷出版物的出现,背景是信息需求量的增加,邮路改进,手抄小报改印刷,不定期改定期。 现存世界最早的周报1609年《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世界第一份日报 —— 1650年《新到新闻》;663年《莱比锡新闻》也是较早的日报。 3.《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是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已成为政治斗争工具。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回忆纪录、帝国政事、宗教祭祀、贵族的婚丧嫁娶、战争消息等等,一直到公元330年前度君士坦丁堡为止。(沿革、内容) 4.廉价报纸兴起的背景:总的来讲是工业革命的推进。 5.黄色新闻的起源于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黄孩子双胞案”。两大报业巨头在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美国报纸的效仿。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到20世纪以后由于庄重报纸的兴起,人们对黄色新闻负面影响的厌恶而逐渐衰落。 6.报团的出现标志新闻事业出现兼并与集中、走向垄断的趋势,这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垄断化)。 7.法国现代报团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几个报团是:普鲁沃斯特报团、温德报团、帕特诺特报团。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8年)出现第一个现代报团 北岩报团。美国19世纪80年代初的斯克里普斯报团 是世界第一个报团。 8.报业垄断的两个标志:(1)发行量增加 ,报纸种类减少(2)“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9.世界四大通讯社 哈瓦斯通讯社(法国1835年,二战结束后,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的通讯社在原哈瓦斯社基础上建立了法国新闻社。);沃尔夫通讯社(德国1849年1933年被德国纳粹政府接管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路透社(英国 1851年);美联社(美国 1848年开端 1892年正式改组)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1918年成立了罗斯塔通讯社,1925年改组为塔斯社。二战后发展成为世界性通讯社。1958年合众社和国际社合并,组成合众国际社,实力日增,成为世界性的新闻通讯社。 10.广播电视业的体制类型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是公共广播电视,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弊端是经营管理缺乏活力,财源不旺。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是商业广播电视,常谋求商业利润,追求节目制作成本最低化,追求收听率、收视率,以娱乐节目为主,品位不高,庸俗内容较多。 11.法国三家官方报刊 《公报》《学者报》《文雅信使报》 三家报刊在新闻、科学、文学方面垄断了法国的思想传播。 12.《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编辑们既做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1848年以前,作为革命的民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1848年以后,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关于报刊的使命:(耳目喉舌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13.1867-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中,官方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三大政策。 14.1883年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出现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 15.美国三大新闻周刊 《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16.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报纸的突出特征是报纸的合并和垄断的加剧。 17.二战后报业发展特点:一、继续兼并集中;二、报团出现兴衰更迭 三、出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垄断 18.美国通讯社 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19.廉价报纸的先驱—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太阳报》。报价降为一美分,并排除了政论,面向平民百姓,报纸的成功得益于创办人本杰明.戴全新的办报方式。

名词解释——外国新闻史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 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黄色新闻”——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观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黄孩子双胞案——《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漫画专栏,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衣服的孩子。他东游西逛,发表观感。由于漫画多以社会新闻为主题,趣味盎然,黄孩子在纽约家喻户晓。后赫斯特的《新闻报》把漫画作者挖走,到《新闻报》主持“黄孩子”专栏。而普利策也另请画家继续《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两报均刊登“黄孩子”的大幅广告,使“黄孩子”风行一时,成为《世界报》和《新闻报》的象征。 报团——一个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 全苏报刊网——在红色政权建立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20年代,苏联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重重困难,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性报刊为辅的新型的报刊网络。 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是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被成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三社四边协定——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1.17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总编辑制度——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1817年确立这种制度,任命托马斯.巴恩斯为总编辑。《泰晤士报》首次实行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的制度,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标志,对于报纸编务质量的提高和报业经营的扩大都具有重大意义。 白虹贯日事件——

商业化发展的报刊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有些报纸发起政治运动,最终遭到镇压,

较为典型的事件是“白虹贯日”笔祸。 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8月25日全国84家报刊的新闻记者代表召开了全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并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和总编辑被迫辞职惯以言论自由的《朝日新报》自此元气大伤,彻底丧失了斗志。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日本政府借此事件镇压新闻界自由浪潮,使“二元化”传播体质在强力矫正下最终形成。

曾格事件——1733年,德国移民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该报发表的大部分文章是批评总督和地方议会的。为此,在报纸创办一年后,曾格被捕,并被提起诉讼。1735年开庭审理,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汉密尔顿指出:首先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其次,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作出。最终,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判曾格无罪。这一案件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此美国逐步确立了谎言构成诽谤的原则,对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被认为是检验新闻出版自由的试金石。 掏粪运动 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 19世纪末期美国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开始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 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简答题——外国新闻史 1.古登堡的印刷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意义 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还制成了木制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印刷术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公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

相关主题